时 间 记 忆
最 新 评 论
专 题 分 类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留 言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交换名片礼仪很重要,记住对方姓名更重要
[ 2009-5-28 9:41:00 | By: 周力之 ]
 

昨天碰到一个小的尴尬,虽不是直接发生在自己身上,但又一次强化了我的认识,也即标题所述,一起交流。
 
一家公司来拜,演示其软件包性能,一行三人。我们这边也是有包括我在内的5位同事一起参与交流。初次见面双方彬彬有礼、交换名片后落座。我方做了简要的开场白后会议就开始了,对方用投影仪演示其产品。
 
对方三人,分别是陈总监(先生,销售总监)、罗经理(先生,技术经理)、李经理(先生、客户经理)。产品演示大概1个小时,结束后双方就相互交流和提问。这时我们的一位同事开始提问,可能是我这位同事刚才听讲解太投入了或刚才听演示时间太长了,她一下子混淆了来访客人的姓氏(其实混淆了也没关系,不加称呼直接进入主题也可以),她看了一下手里的名片,对着对方的罗经理说到“陈总监,您好!刚才听了……”,因为她的问题和阐述也比较长,大家也不合适中途打断,刚才的称谓错误的小尴尬就算这么过去了。结果后面又有对方的人员犯了同样的错误,将我和我同事的姓氏称呼混淆,虽然交流中间我择机纠正了一下,但对方的一位经理似乎又很快忘记了,所以交流结束到电梯口握手送别时对方还是有人称呼错误了。
 
这让我联想到了服务营销人员潜能测试中的一道题,题目是要求测试人根据自己的实际在110之间打分,最高分10的内容是“我善于记住别人的名字和面孔,并在与客户初次见面时努力提高这种本领”,最低分0分的内容是“ 如果不会再见到某个人为什么要用心去记住他的名字和面孔呢?
 
这道题其实就是服务营销人员应具备或需要特意强化的一项能力。网上有很多关于商务礼仪中交换名片的细节,包括如何放、如何取、如何递、交换时如何讲、交换后怎么看、怎么摆、优先次序等,这些习惯相信很多商务人士都已耳熟能详,且大多数人的动作不会太出挑或有太大差别。但能否在当场交流中始终记住对方名字和面孔那可能是另外一回事了,相信如果你能在交流中始终记住准确对方名字(哪怕仅仅是姓氏),对方对你职业化的认识和交流内容的认同感都会增强。
 
笔者曾在一次会议上午的茶歇中认识了一位同行,彼此交换了名片,晚宴时恰好也安排在一桌,我称呼了这位同行一句“林总,您好!……”,对方彬彬有礼,但表情多少有些诧异,可能已忘记上午我们交换过名片了,只是称呼“你好!你好!”,又连忙去拿名片,我赶紧补充“上午我们认识过了,很高兴又在一起”,这样话题才算打开,表面尴尬消除。
 
杰克韦尔奇在他的管理智慧中就总结过一点“能随口叫出员工的名字”,千万别小视这一点,这对员工的鼓舞很大,也可以大大提高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
 

在商务交际、服务营销中,交换名片后立即把握“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强化记忆,根据对方名片信息、着装特征、座位次序等在脑海中短时间反复对照记忆或将这些简要信息写下来,并在交流中恰当地重复使用,这项工作有时候比彬彬有礼地交换名片、滔滔不绝的内容讲解更重要,或者说才能与之相得益彰。可能因为这样的细节不到或尴尬,对方就会认为你的职业化程度尚不是非常高,从而影响心理打分和合作商机。

 
 

发表评论:

    大名:
    密码: (游客无须输入密码)
    主页:
    标题: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