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间 记 忆
最 新 评 论
专 题 分 类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留 言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屈居亚军”是褒奖吗?
[ 2009-9-23 0:27:00 | By: 周力之 ]
 

“屈居亚军”一般用于在对比赛结果中第二名的评价上,在对一些大型体育比赛的电视、平面媒体报道中经常会看到这个词。

 

从职业追求来说,“勇夺冠军”一般是每个职业运动员的梦想。但在这一梦想的实现过程中往往也糅合着奥林匹克精神。每届奥运会,都会提到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口号。国际奥委会在《奥林匹克宪章》中关于“奥林匹克主义的原则”条款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显然,《奥林匹克宪章》赋予奥林匹克精神的内容是“相互理解、友谊长久、团结一致和公平竞争”。

 

就拿本届上海国际田径黄金大奖赛来说,对于刘翔复出后1315的成绩,一些媒体的标题是用“屈居亚军”,而也有的媒体标题用“勇夺亚军”。从本人对文字内涵的感受上体会,“勇夺”比“屈居”让人更觉得惊喜和来之不易,能更深地体会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和体育竞技的本色魅力。而“屈居”一词似乎有本应拿到冠军而未拿到,让观众比较遗憾似的。

 

除了这些,我们也会听到诸如“我国选手XXX仅(只)获得第X名”的报道。即便是本次比赛有很大进步的选手,对于这样的报道其本人和观众也很难感受到厚积薄发、不断进步后实现自我突破的喜悦。因此,我觉得体育竞技和其他比赛中对“成功”的概念不应是狭义的“金牌、银牌、铜牌”,甚至只有金牌或冠军,其应包含选手所有的积极拼搏和参与。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有两个故事令我记忆犹新:33岁的德国运动员丘索维金娜第五次征战奥运会,参加体操女子全能比赛并获得一枚跳马银牌。她之所以坚持那么久,一切都是为了儿子。6年前,她的儿子被查出患有白血病。为了给孩子治病,她从乌兹别克斯坦搬到德国,一边训练比赛赚取奖金,一边给孩子治病。母爱的博大与奥林匹克精神在她的身上闪光。在很多的眼里,丘索维金娜不仅获得了跳马的银牌,更是获得了母爱的金牌。

 

另一个故事是杜丽“首金失利”(其实是第五名)之后,有记者采访时如此提问,你是不是很遗憾,是不是压力太大了”“你是不是觉得对不住……”,实在让人觉得无语。可能,有人认为杜丽“首金失利”就是巨大的失败。固然,每个人都要有进取心,要有动力去冲击更高的目标,但在强中更有强中手的奥运赛场,能进入五强本身何尝不是一种荣誉。可能相对杜丽本人以前的成绩而言,未获得冠军就是“失利”,但对于整个比赛而言,获得第五名根本不能称之为“失败”,而也是属于比较优秀的成绩。如此的采访提问,显然混淆了“其本人相对的失利”和“观众眼中的失败”。

 

正如服务营销中经常提及的与客户沟通的话术一样,“对不起,让您久等了”和“感谢您的耐心等待”两句话表述的意思虽然相近,但前者让客户更多感受的是“久等”而后者侧重表达的是“感谢”,效果当然不同。

 

如题,如果“屈居亚军”一词本身并不带有非常明显的赞美和褒奖,何不换个诸如“勇夺亚军”“喜夺银牌”等类似的表达方式。其实,这也何尝不是在适当调整观众期望值、调高观众喜悦感和荣誉感,并降低运动员比赛的心理压力呢?

 
 
 
Re:“屈居亚军”是褒奖吗?
[ 2009-10-23 13:37:53 | By: 大鱼小心(游客) ]
 
呵呵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发表评论:

    大名:
    密码: (游客无须输入密码)
    主页:
    标题: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