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新闻详情

从2014华为云计算大会看华为的新变化

2014-09-30 09:11  《4PS呼叫中心国际标准研究中心》  咨询电话:17317241681(微信同号)  来源:赛迪网


 

  只用了三年,华为就把云计算、大数据领域的概念和技术设想一一变为现实,并敲开了众多行业用户的大门。在HCC2014上,这个依旧不善“务虚”的企业,再次用最朴实的方式让整个业界看到了华为在ICT领域的新高度——用业务驱动IT。

 

  不变的主题,朴实无华的演讲方式,不谈宏伟的战略规划,听不到花样翻新的商业逻辑……如果与IT业内同样级别的企业技术峰会相比,2014华为云计算大会(HCC2014)独特的风格确实让不少媒体感到不适应。但近三年来,这样的风格丝毫没有影响HCC大会的热度。每一年,只见HCC大会的参会人数飞速增长,关注华为、愿意加入华为生态圈的企业越来越多。今年,参加HCC2014的人数超过了10000人。

 

  在这个新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一进入企业市场就瞄准云计算、大数据这些“虚无缥缈”的新兴领域的华为,也曾被打上过无数问号。但几乎每一年的HCC,华为所交出的成绩单都是“惊人”的。看业绩,华为企业业务2013年的收入是152亿元,增长率高达32.4%;看排名,据Gartner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华为服务器全年出货量列全球第四,华为存储产品在中国区出货量排名第一;看技术,在云计算、大数据领域,华为不再是一个硬件设备供应商的角色,从底层的基础架构到云计算、大数据系统平台,从数据中心到企业分支、企业中的个人用户,华为已然具备了提供端到端解决方案的能力;看生态圈,华为是OpenStack社区积极的贡献者,其云计算领域合作伙伴数量的增长率高达100%,此外还构建起了拥有上千家企业的开发者社区;看客户,华为的云计算产品已销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众多客户所采用,覆盖政府及公共事业、电信、能源、金融、交通、医疗、教育、媒资、制造等诸多行业。

 

  当华为默默把云计算、大数据领域的新兴概念、技术设想逐一变为现实,并用其敲开了无数行业用户的大门时,华为在ICT领域已然变成了一家需要“仰视”的企业。

 

  “联接”的神话

 

  发展了20多年的华为,最擅长的事就是联接。华为并不是在用其最擅长的“联接”瞄准企业网市场,而是用“联接”启动一个更有价值的市场。

 

  在HCC2014上,华为发布了一份《全球联接指数报告》,通过对占全球经济总量78%、人口68%的25个国家的10个行业中的1000多名CIO的访谈,从两个维度和16个指标对这些国家进行综合评估。华为更科学、全面和客观地研究了“联接指数”与经济发展和国家竞争力之间的关系。结果是,那些经济实力和国家竞争力均排名靠前的国家,无一不在依靠“联接指数”的提升而获得发展的动能。以综合排名位列第一的德国为例,其个人和企业与互联网世界联接的指数非常高,工业互联网使德国的工业生产效率提升了30%,而其最引以为傲的工业4.0革命也是将所有的机器与互联网相联接,以便实现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的转型,而这一切正是由ICT投资所驱动的。在发展中国家,排名第一位的智利的国家联接指数同样非常突出。智利对ICT投资的重视,使其快速成为拉美的创新中心。

 

  这份报告还指出,国家联接指数每提升一个百分点,人均GDP将增加1.4%~1.9%。更重要的是,发展中国家的提升要明显大于发达国家。在互联网时代,“联接”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国的联接指数排名第14位。对全球联接指数的研究显示,65%的企业计划在未来两年加大对ICT的投资。金融是所有行业中联接指数调研总分最高的行业。71%的金融企业表示,未来两年ICT投资增长将超过5%。这才是华为最擅长的“联接”的机会。

 

  正如华为战略Marketing总裁徐文伟所说:“精简IT、敏捷商道的基础是联接,产业的基础也是联接。”今天,华为已经帮助全球1/3的人实现了紧密的联接与沟通。基于全球化的“联接”经验,华为显然有能力创造下一个神话。

 

  能力+意愿

 

  华为当初做无线产品的时候,市场份额还不足对手的1%。今天,很多当初华为仰望的“星空”都消失了,华为反而成了别人的“星空”。 在HCC2014上,华为IT产品线总裁郑叶来用这个例子告诉记者,推动世界的变化靠的是实力,而华为的实力就是研发。

 

  或许就像郑叶来说的那样,华为适合做有门槛的事。但技术优势常常未必能转化为市场优势,企业市场从来不乏技术很“牛”的企业被淘汰的案例。从FusionCube一体机到FusionSphere云操作系统再到大数据平台FusionInsight,华为发布的云计算、大数据产品很快就能找到用户,并快速形成实际应用案例。

 

  郑叶来谈到华为FusionCube虚拟化平台时非常自信地说:“FusionCube是业内第一的虚拟化平台,没有之一。”在会后的采访中,郑叶来透露他之所以这么有底气,除了技术上的优势外,更多是因为华为自己就是FusionCube的第一个用户。作为一个融合了计算、存储、网络、虚拟化和管理平台的云计算系统,FusionCube一体机能快速解决传统数据中心向云转化过程中的疑难杂症。“华为自己用了感觉好,才开始规模化地推向市场。”郑叶来表示。

 

  华为的大数据平台FusionInsight早在去年就找到了真正的用户——招商银行。招商银行的用户表示,在竞标的过程中,让华为脱颖而出的并不仅仅是其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最重要的还是华为在这些新技术领域持续的投入和积累。像大数据这样的新兴技术并不掌握在传统IT厂商的手中。很多传统IT厂商虽然也在进行大数据研究和投入,但与用户一起解决困难的决心并不像华为这样强烈。

 

  “做企业业务就是做服务,技术实现只是手段。华为关心的永远是客户的业务诉求。”郑叶来表示,“今天,企业市场需要的是能和用户一起走向未来的厂商,需要的是既有能力又有意愿帮用户面对挑战的合作伙伴。”

 

  从虚拟化到云,一小步换一大步

 

  业务驱动IT,这个概念炙手可热。华为2010年底正式宣布进军云计算领域,启动“云帆计划”,并在次年10月举行的HCC2011上正式宣布成立IT产品线。今年,华为云计算产品的客户数量增长超过40%。

 

  在HCC2014上,华为正式发布FusionSphere 5.0云核心操作系统。华为特别在云数据中心和电信云方面进行了相关能力的增强。“虽然国内很多企业在谈云,但大多处于探讨、应用虚拟化技术的阶段。近几年,云计算的企业应用发生了一些变化。”华为云计算产品线副总裁张建华告诉记者,“云计算对企业IT带来的重大影响是,企业开始考虑业务云化的可能。很多用户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将原有业务系统迁移至虚拟化平台上,并采用开放的分布式云架构将所有资源融合成为一个资源池,可提高利用率和弹性伸缩能力,而单纯凭借虚拟化技术是难以实现的。”

 

  对于如何将新技术融合到企业的数据中心,如何让企业数据中心从成本中心转变为生产中心,华为已经做了一系列工作。例如,在HCC2014上,华为重点推出的分布式云数据中心(Distributed Cloud Data Center,DC2)就是以管理集中化和业务云化为核心的下一代数据中心架构。它不是数据中心架构的简单升级,而是为那些有欲望着手展开IT转型的企业提供的方案。以FusionSphere、SDN、数据中心管理为核心技术的DC2是真正为业务云化需求打造的IT基础设施,它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由云操作系统、软件定义网络、智能化的统一管理掌管的云环境,让使用者以最便捷的方式享受统一的数据中心服务。

 

  目前全球有40多个国家的超过50万个虚拟机运行在华为虚拟化平台上。FusionSphere云操作系统已进入Gartner x86服务器虚拟化基础设施魔力四象限,成为ICT云化的首选,并在金融和媒资行业受到用户高度评价。在全球,华为为客户建设的400多个数据中心里,有120个是云数据中心。华为首创的分布式云数据中心DC2获得突破性市场进展,已服务于新华社、文化部、凤凰卫视、中国电信、四川联通等客户。

 

  面向未来,云数据中心需要更强的计算能力、更快的数据处理速度。在HCC2014上的华为展区,记者发现华为已启动了数据中心3.0的研究和创新项目。现阶段,华为期望通过研究和创新实现两个改变:第一,将整个数据中心变为一台计算机,实现高通量计算,并使“CPU、内存和I/O”全部实现池化,资源共享;第二,基于Fabric系统,通过软件实现灵活的分割和调度,最终让整个数据中心由一台计算机实现1000倍以上的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

 

  从“小圈子”到开放、合作的“大圈子”

 

  华为成为OpenStack的金牌会员已有两年。在OpenStack的网站上有所有成员企业、开发者做出的贡献的实时统计,无论是对“较大改动体验”还是“Bug修复”的贡献,华为都排在前十名。华为对OpenStack的总体贡献率排名第四,是除互联网企业Google、Facebook和雅虎之外的唯一一家IT企业。

 

  对华为而言,对OpenStack的支持恰恰是其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一步。OpenStack的出现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厂商和客户的关系。OpenStack正在重构市场秩序。作为没有任何包袱的“后来者”,这也是华为突破固有市场格局的捷径。就像张建华指出的那样,OpenStack的架构、思想和接口才是对华为最有价值的东西。

 

  华为首届开发者论坛成为HCC2014的一大亮点。华为这次的开放拿出了“真金白银”——开放平台eSDK,这是首次贯通存储、服务器、网络的全面开放的技术支持体系,当前已开放的包括网络交换、无线LTE、数据中心网络、服务器、存储、虚拟化、视讯、UC、融合会议、视频监控、呼叫中心、BYOD、SDN等产品与解决方案。为了更好地服务合作伙伴,华为还成立了eSDK团队,专注于支撑华为产品的能力开放,并逐步建立公司能力开放的管理机制、接口规范、开放模式、对外呈现模式和未来可能的商业模式,为开发者提供专业服务。目前,华为正携手1000多家开发者共建这个开放的生态圈。

 

  华为引领服务器、存储创新

 

  业务驱动基础设施主宰IT架构变革

 

        ■ 本报记者 郭涛

 

  以前,除了持续在SDN(软件定义网络)上发力以外,在服务器、存储等方面,华为公司鲜有对“软件定义”这一业界流行趋势的直接回应。不过,在为期两天的2014华为云计算大会(HCC2014)上,业务驱动基础架构(Service Driven Infrastructure,SDI)成为人们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而SDI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华为的“软件定义”策略。

 

  业务驱动IT创新

 

  虽然对于“软件定义”这一概念仍存在争论,但是“软件定义”已被认为是大势所趋,关键是如何使之真正落地。“软件定义”说起来总让人感觉有些抽象,而像“业务定义”、“应用定义”、“以客户为中心”等说法似乎更接地气。华为从没有直接表示过会推软件定义的存储产品,而一直强调从客户需求出发,在产品设计和功能等方面全面满足不同客户的实际需求。

 

  华为方面公布的信息显示,SDI由软件定义的存储、SDN软件和SDI硬件模块组成。从IT资源角度看,华为SDI体现为软硬件解耦,硬件资源池化,以计算服务为中心;从客户价值角度看,华为SDI体现的是精简、高效和易用,以业务创新为中心。华为IT产品线服务器总经理邱隆表示,SDI的本质就是融合,即资源与业务的融合、创新与需求的融合。

 

  华为IT存储产品线总裁范瑞琦也向记者表示,未来,无论存储技术如何发展,“以客户需求为中心,解决客户的实际问题”才是根本。华为SDI策略就是这一核心思想的具体体现。在华为未来的存储产品规划中,软件定义存储的控制器是重要一环。在存储方面,华为对SDI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认知,而且列出了具体的实施步骤:第一,存储的融合是基础,其目标是将各种复杂的存储技术融合在一起,实现数据的自由流动;第二,在存储架构融合的基础上实现数据层面与控制层面的解耦,这也是“软件定义”策略中实现软硬件分离的关键一步;第三,通过制定多种策略,实现对服务的编排;第四,更好地理解存储的上层应用,比如具体的工作负载是什么,其属性如何等,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地调动下面的存储资源与上层应用互相匹配。

 

  今年5月15日,华为在北京发布了OceanStor企业统一存储V3系列。它实现了五个方面的融合:NAS与SAN的融合,高、中、低端存储的融合,性能与容量的融合,主存储与备份的融合,还有异构存储设备的融合。如此广泛而深入的融合为实现SDI奠定了基础。不过,软件定义存储的控制器还没有正式发布。从存储方面讲,华为已经为SDI的落地做好了准备。

 

  SDI的核心是“业务驱动”,它不仅仅体现在计算、存储等层面,更是实现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的核心指导思想。在HCC2014大会上,华为发布了业务驱动的云数据中心架构SD-DC2。SD-DC2将支持云、大数据、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帮助企业构建具备业务感知、商业智能和统一管理能力的业务驱动的IT基础设施,并且始终保持开放性和对异构环境的支持。

 

  在服务器方面,华为SDI也有了具体的落地方案,就是为服务器增加一个SDI卡(它既可以是一个标准的SDI卡,能插入各类标准化的服务器硬件中,也可以是一个软件,内置到服务器硬件中),即在CPU和其他外设(包括存储、网络等)之间增加一个SDI层,让CPU专心于自己的计算问题,而原来必须由CPU分担的存储和网络等任务全部交由SDI卡来实现。华为服务器的SDI卡能够轻松实现软硬件的解耦,在降低服务器整体拥有成本的同时,还能提升服务器系统的灵活性。华为公布的数据显示,与传统数据中心架构相比,SDI可以降低78%的整体拥有成本。

 

  华为服务器上的SDI卡“弱化”了CPU的作用。或者说,让CPU更专注自己所擅长的计算工作,而原来由CPU兼顾的其他工作以后都可以放心地交给SDI卡。在英特尔推出新一代至强E5 v3处理器后,虽然各主要的服务器厂商相继发布了采用至强E5 v3处理器的新一代服务器,但无论是像戴尔、惠普这样的国际厂商,还是像华为、曙光这样的中国厂商都没有在发布新一代服务器时过多地谈及英特尔E5 v3处理器的新功能,而是从整体计算架构创新的角度阐述了如何更好地满足客户的应用,包括提升整体性能,改善可管理性、降低成本、提升灵活性等。华为在发布采用英特尔至强E5 v3处理器的新一代服务器产品时,并没有逐一介绍服务器的性能和功能,而是详细介绍了华为对未来计算的观点,以及如何使用SDI的创新迎接云计算时代的挑战。

 

 

  理解客户的需求

 

  在HCC2014大会上,华为发布了一系列最新的服务器,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还是X6800数据中心服务器。它将高密度服务器与整机柜交付服务器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很好地诠释了SDI的设计理念。按邱隆的话说,未来X6800有可能替代传统的1U、2U服务器。

 

  X6800架构灵活,专门针对软件定义存储、大数据、SDI基础设施等应用进行了优化设计,具有节能省地、运维高效、便捷可靠、可平滑切换等优点,是云数据中心服务器的理想选择。X6800在单个基础架构上采用多节点类型配置,实现了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的灵活搭配,支持均衡存储型节点、高密度存储型节点、微服务器扩展存储节点。X6800可以更好地支持Hadoop、MPP数据仓库、大数据分析与对象存储,最多可以节省50%的数据中心空间、30%的能耗和66%的线缆。

 

  邱隆这样理解SDI:SDI要实现计算、存储和网络的融合;在SDI架构中上,硬件资源可以自动实现池化;SDI还可以实现应用感知和资源的弹性分配。“我们通过SDI控制器实现了服务器硬件的改变,从而让软件的应用变得更加容易。”邱隆介绍说,“SDI是对服务器架构的革新,它很可能改变当前的服务器市场格局,并引发服务器市场新一轮洗牌。不过,目前华为SDI服务器还只是一个原型机。”

 

  “我们不会为了实现‘软件定义’而做所谓的软件定义的产品。”范瑞琦表示,“从原理上讲,软件定义的存储控制器既可以内嵌于存储硬件设备中,也可以放在云中,还能作为一个独立的产品使用,其最终的产品形态要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而定。”

 

  华为存储产品创新的源泉是客户的需求。华为在存储产品创新方面并不是自己单打独斗,而是与客户合作实现联合创新。在HCC 2014大会上,华为与深圳广电集团、索贝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就业内首个由业务定义的全媒体云解决方案进行深入合作,助力广电领域客户提升业务的敏捷性,从容应对向全媒体转型的挑战。此次三方的合作是继去年华为在HCC大会上与中央电视台在大数据存储领域达成战略合作以来,华为在以IT促进广电行业革新方面的又一里程碑式事件。华为IT产品线总裁郑叶来表示:“面对媒体行业内容超高清化、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化建设等趋势,华为将继续为媒体行业客户提供优化的大容量高性能存储、专业级视频处理云计算平台、无丢包承载网络、分布式数据中心等技术与解决方案。”

 

  IT市场的战略家

 

  SDI既是引领新一代数据中心变革的宏观战略,也是具体的技术框架。谁说华为没有软件定义的计算和存储?SDI就是华为对于软件定义最好的诠释。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华为可能是一个“实干家”的形象。虽然全面进军IT市场没几年功夫,但华为在服务器、存储等产品的销量和销售额方面有了大幅度提升,具备了与国际知名厂商抗衡的能力。Gartner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第二季度,华为服务器的出货量居全球第四、中国第二。在2014年上半年,华为服务器的出货量也排在全球第四、中国第二。华为在通用磁盘阵列、x86服务器虚拟化架构、刀片服务器、集成系统等领域都进入了Gartner的魔力四象限。

 

  在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增强市场和销售能力的过程中,华为的眼光也变得更有战略性和前瞻性,其IT业务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最好的例子就是SDI策略的提出,它表明华为已不仅是一个产品设计和制造的领先者,更是一个引领数据中心基础架构变革的创新者。

 

  华为发布应用级双活容灾方案

 

  让灾备中心“活”起来

 

  ■ 本报记者 郭涛

 

  不久前发生的西北某省银行的系统宕机事件又给人们提了一个醒:灾备不可少,保证企业的业务连续性非常必要。从理论上,人们都明白灾备的重要性,但实际上,由于资金、技术、管理、人员等方面的问题,很多企业并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灾备系统,或者灾备系统形同虚设,当灾备发生时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传统的一主一备的灾备方式存在一些弊病:灾备中心经常处于闲置状态,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主数据中心与灾备中心的数据很难保证一致性,企业对于灾备系统的切换没有把握,当灾难发生时,不敢轻易进行切换;灾备系统的切换有较长的时延。

 

  在HCC2014大会上,华为正式发布了数据中心容灾应用级双活部署和可视化敏捷运维管理系统,在高效盘活灾备数据中心资源、提升系统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实现了数据中心业务自动切换,保证应用零中断、数据零丢失。华为公司数据中心解决方案部总经理陈世峻表示,华为双活容灾解决方案的发布标志着华为可以为客户提供业界最高等级的数据中心业务连续性灾备解决方案,满足客户对数据中心容灾业务的高可靠性要求。

 

  目前,业内对于双活中心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华为将自己的双活数据中心方案定义为:两个数据中心可以同时运行业务,当一个数据中心发生故障时,另一个数据中心可以立刻接管其业务,确保业务零中断、数据零丢失。

 

  华为数据中心容灾解决方案技术总监苏忠彦将华为应用级双活数据中心方案的特色归纳如下:第一,该方案采用业界领先的云计算、数据库和存储等各种技术,实现了数据中心存储、数据库、应用、网络和传输5个层级的双活,以虚拟化为基础,可以很好地支持异构环境;通过业务均衡负载、数据同步写入技术,灾备中心不仅可提供日常的业务服务,而且能够分担生产系统的负载,当一个数据中心站点发生故障时,另外一个站点可实时接管所有业务,盘活现有IT资源,实现应用级双活无感知切换,进一步提高灾备中心的资源利用率;通过存储和网络技术的优化,该方案可以减少数据传输的时延,使得客户可以更灵活地为数据中心选址;在运维方面,该方案通过容灾可视化拓扑敏捷管理、黑盒变白盒等功能,可为客户提供高效、直观、简单的整体管理工具,将维护工作量减少50%,业务恢复时间缩短30%;华为还提供了独创的一键式演练功能,可以节省操作时间,降低手工操作的风险,将RTO(恢复时间目标)缩短30%,让灾备中心真正“活”起来。

 

  研究机构Ponemon的调查显示,意外宕机给企业带来的损失由2010年的每分钟5600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每分钟7900美元,增幅达41%。IDC的调查结果也显示,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在故障发生时,灾备中心可以实时启动。IDC建议企业用户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采用双活数据中心容灾解决方案。

 

  从目前来看,双活数据中心容灾解决方案是最高等级的容灾方案。但是不是每个企业都必须部署双活数据中心容灾解决方案呢?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常来说,那些对业务连续性要求非常高的行业用户,比如金融、电信等行业的客户会选择双活数据中心容灾解决方案。“客户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不同的业务中选择不同的容灾解决方案。”陈世峻分析说,“一些大型的互联网企业拥有多个分散在各地的数据中心,所以可以采用基于云的分布式数据中心解决方案保证系统的可用性。但是,这种基于云的解决方案并不能抵御自然灾害。一些企业用户还是习惯采用集中式的部署方式,业务应用与数据采用集中管理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双活数据中心容灾解决方案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中石油管道局在最关键的业务中采用了华为的双活数据中心容灾方案,在次关键的业务中采用的是一主一备的传统容灾方式,而对于一般应用则只是进行了数据备份。“企业应对业务进行划分,按不同的需求采用适合的容灾方案。”陈世峻表示,“数据中心是华为重要的战略方向。我们有信心帮助客户解决业务连续性的难题,让数据中心变得更高效、可靠。”

 

  快速、绿色、简单

 

  华为智慧DC强化数据中心三项能力

 

  ■ 本报记者 郭涛

 

  如果能够将建设一个1万平方米数据中心的问题变成像建设一个100平方米的数据中心那样简单,那么数据中心的建设可能就不会让企业那么闹心了。微模块的数据中心部署方式就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好办法。华为智慧数据中心2.0(简称智慧DC 2.0)就主打微模块的理念。

 

  在中国,数据中心的建设是刚性需求。随着云计算的兴起,各地大型甚至超大型的云数据中心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众所周知,IT设备的更新周期为3~5年,而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周期为10~15年。因此,在数据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如何保证不过度投资,同时又要满足数据中心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成了当前数据中心建设必须妥善解决的问题。

 

  企业业务的快速发展对数据中心的建设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数据中心依旧采用工程化的建设模式,包括前期咨询规划设计、投资费用申请和审批、数据中心顶层设计、项目招投标、土建工程、水电工程、数据中心机房建设等,整个项目建设周期不仅长,而且复杂。“传统数据中心存在建设周期长、基础设施弹性不足、整体效率低、能耗偏高等弊病。”华为公司数据中心能源子产品线总裁、网络能源产品线副总裁王德想归纳说,“为了应对业务的爆炸式增长,采用模块化的部署方式是大势所趋。”

 

  在HCC2014大会上,华为正式发布智慧DC 2.0战略,其核心思想就是用微模块化的理念重塑数据中心。华为DC 1.0的特征是:PUE值小于1.5,所有部件实现模块化,同时实现本地的可视化管理。在此基础上,华为提出了智慧DC 2.0的努力方向:PUE值在智慧DC 1.0的基础上再降低20%,实现整个机房的模块化部署,同时实现机房的精细化管理。

 

  华为智慧DC 2.0的精髓是微模块化的数据中心部署方式。所谓微模块部署,就是把机柜、配电、制冷、监管等系统全部放到一个模块中,每个模块都能独立地支持业务,并可随着业务的发展进行灵活扩展。华为的统计数据显示,微模块部署方式与传统的数据中心建设方式相比,可以降低30%的初期投资,减少50%的部署时间和50%的运维人员。王德想认为,微模块的部署方式给数据中心建设带来了两方面的巨大变化:第一,由于采用了微模块的设计理念,机房建设从工程化变成了产品化,机房建设变得更简单,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省掉前期的规划和咨询;第二,机房管理进一步智能化,通过创新的管理软件可以实时监控模块的运行状态,自动发现并定位故障点,减轻人工管理的压力。

 

  华为不仅是模块化数据中心部署方式的倡导者,同时也是积极的实践者。华为在自建的数据中心里都采用了模块化的部署方式。此外,华为还在与电信运营、大型互联网企业共同研讨智慧DC的建设模式,希望制定一套智慧DC的行业标准。记者本人曾经探访过国内采用预置模块化方式构建的大型数据中心,以前通常需要一两年才能建成的数据中心在采用预置模块化部署方式后,可以在两三个月内建成。模块化数据中心在中国市场上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从产品角度看,华为可以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中心解决方案;从战略层面看,华为大力发展云计算业务,数据中心是基础;从数据中心建设理论的角度看,华为明确提出了智慧DC 3.0的分期发展目标,将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打造更加简单、高效、可靠的数据中心。

 

  华为智慧DC 3.0的目标:在未来实现整个数据中心的模块化,PUE值小于1.2,同时实现云专家管理,在数据中心实现可预测的主动式管理,并且更有效地采用各种清洁能源。智能化的管理是数据中心新一轮变革的核心。华为智慧DC的发展仅依靠华为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华为希望通过开放的软硬件平台架构,与标准协会、设计院、集成代理商、设备供应商、服务提供商、投资运营商等合作、创新,共建智慧DC生态圈。

 

 

共0条评论网友评论
  • 全部评论
共0条记录(共页)
向您推荐

新闻 按行业分类

厂商 按产品分类


        
总机:021-51601170 直线:021-58307717,17317241681(微信同号) 电子邮件:cct@51callcenter.com  泸ICP备10026114号-4  行业交流俱乐部QQ:2919157212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牡丹路60号东辰大厦810室  邮编:201204 上海趋天网络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2002-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