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问政的一端是政府,另一端是网民,但后者是现阶段网络问政的原初力量,在这种新式民主方式中扮演着更为活跃的角色。
网民意见复杂、多元,裹挟着各种利益诉求,而如何洞察网络民意的真相,是让网络问政更进一步的前提。这也正是不久前团南海区委委托各高校团队调研“南海青年网络问政”课题的初衷。本篇报道将结合相关调研团队的研究成果,尝试揭开网络民意的神秘面纱。
———编者
网络民意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在网络背后意见如何集结,又如何推动事件发展?
在网络风行的今天,线下存在的沟通不便渐渐被网络沟通的便利所取代,在“网络江湖”中一种新的话语方式在集结,在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
“岳利沙事件”和“星晖园业委会事件”,就可见南海网络力量之一斑,在对这两个典型案例的剖析中,我们将再现网络民意背后渐渐强大的“网络江湖”。
网络民意的形成
在去年末今年初,在本地网站C2000上,一条网帖持续被顶到显眼位置,网帖反映,星晖园业主不满小区物管欲罢免,物业管理公司却不愿放弃。仅仅在这一网帖的背后就有300多名利益相关业主的参与。该网络事件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吴先生说,业主们将事情经过发到C2000后,然后在小区的Q群里号召业主们去顶帖,保持其每天都处于置顶的位置,一直坚持了差不多2个月,都处于顶部。
据了解,为了推动此事,可容纳500人的Q群加入了300多名业主,草拟的所有文件一条一条被放到Q群进行公开讨论,并在小区大堂张贴进行意见征询。
参与“南海青年网络问政”课题的华南理工团队也归纳了这样的现象,他们认为这种“电子民主”拓宽了民众的政治参与途径,从而使更深层次的民主运作的手段或实现方式浮出水面。
而在岳利沙事件中,网络民意形成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意见领袖的影响力。
去年9月22日晚11时许,佛山本地知名论坛C2000上出现一则网帖。发帖者“fsgleen”直指“近几个月来,南海桂城上空又经常弥漫恶臭难闻的化学毒气味道,每天不定期排放,尤其是晚上为甚。这种令人恶心、头疼、胸闷的气味俗称‘烧胶味’,据群众反映,已经困扰南海的中心区———桂城的几十万居民几年之久!”
该帖随后受到众多网友的关注,不到1个月的时间,便引来3万余次点击和近400条跟帖回复。不少网友在跟帖中证实了桂城不少居民生活受“毒气”影响之事,其中一名自称江南名居业主的网友“同林鸟”还跟帖表示,“这些难闻的气味已经袭击了我们三年之久”。
发帖者“fsgleen”表示,自己及众多受害者曾多次拨打环保热线“12369”投诉,但未果,遂根据网友提供的线索以及自己的判断,只身多次到可疑地点暗访调查,最终在2009年10月15日深夜零时,锁定了位于穗盐路岳利沙工业区的一间热处理厂,并将自己暗访所拍的热处理厂图片上传至网帖中。
在网络事件中,意见领袖有较大的影响力,且具有较好的专业素养。“从1999年就开始从事物业管理行业,而且是物业管理专业毕业的,所以比较熟一些,大家因此挺我。”吴先生说,而在岳利沙事件中,网友“fsgleen”虽然不愿透露个人信息,但多次与记者打交道过程中,也表现出对媒体操作的熟稔。
中山大学的调研团队也分析认为,极强的草根性、流动性也是意见领袖的见解在海量网络信息中备受青睐的原因。
网民推动力的边界
网络民意的推动力有多大?将多大程度上影响事件发展?
星晖园“业委会事件”的特别之处是,争执双方都运用了网络。吴先生说:“整个事件最早应该是引起了派出所的注意,因小区有业主在网络平台申请示威游行,然后建设局才知道我们在C2000上发帖的事。”
而事件另外的当事一方———发展商也在网络问政平台上发帖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很快得到建设局的回应。但业主一方却认为建设局在线下早就与发展商有过沟通,并非网络平台的影响所致。“很明显是建设局有意识去关注的,因我们查询当时发展商发的帖,是发展商发帖的大约3个小时后建设局就介入了。”吴先生说。
“网络发帖只是能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但并不能在事件解决中起太大的作用。”吴先生说,最关键是这次业主们成立业委会的积极性比较高,直接参与的人较多,给相关部门产生的压力较大。
岳利沙事件中的最先发帖网友“fsgleen”也表示并未对网络上反映意见抱有太大期望,“没考虑那么多,只是每天都在忍受,忍无可忍而已。”只是尝试去争取维护自己的权益,如果尽了力还是没有结果,只能另作打算。
在岳利沙事件中,在政府部门介入污染问题后,网友也并没有与政府一方继续开展合作。
在开始进行调查后,为了让网友和市民进一步了解具体情况,环保部门也向部分发帖网友发出邀请,邀请他们参与整治污染行动,但遭到网友的拒绝。其中一名网友告诉记者,有几天没有闻到臭味了,但10月20日上午又闻到更为强烈的臭味,对此,他坦言不想参与这种没有结果的行动。
网络与传统媒体的合力
网络意见是怎样凸现出来的?如何才能被政府部门关注?
吴先生认为,网络上的影响力,主要是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媒体在C2000上发现了我们小区的事,要求采访,最后经各类媒体报道后,引起了上级政府关注,然后我们又在网络平台上投诉”,才让政府相关部门重视。
据了解,在网络上发言前,小区多个业主都与一些报社、电台联系过,但他们当时并没有多大兴趣。“应该说,我们在网络上的发言就算是点起了火,然后你们媒体将这点火星燎原了,最后引起了更多的关注,最后才让小区业主们有了公平说话的机会。”
佛山科技学院调研团队的报告也提到这样的协作,他们认为网络问政将会加快南海媒体融合和壮大,南海新闻媒体与本地网络问政平台由原来互相补充的个体,变为相互融合,密不可分的整体。而在网络问政并未推广的时候,新闻媒体与网络平台少有联系。
而在岳利沙事件中,事件的舆论推力也是从网络传递到传统媒体。关于污染问题的网帖炒得沸沸扬扬后,传统媒体介入了报道和调查,在此后的岳利沙整治中,传统媒体都参与了报道,但网络民意则就此退场。
在邀请网友排查污染源遭拒后,南海区环保局的一位负责人对此也颇多感慨,一个部门的职能有限,发动社会力量齐齐监管违法行为,才是可行之道。既然网友勇于投诉,也应当勇于参与排查,及早解决问题是我们的共同目的。袖手旁观,冷嘲热讽,不是我们的传统。非常希望受影响者都略尽一点力量和贡献,“于己、于人、于社会,善莫大焉”。
声音知名网友“环保人生”:我眼中的“网络江湖”
近几年,南海的网络民意作为一种舆论力量日益强大。借助网络这个信息流量极大、成本低廉、跨越时空限制的现代化信息平台,民意表达克服了传统媒体的种种限制,成为当前南海最为热门的民众参政议政渠道。通过佛山的几个热点的网络论坛可以看出,网络问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为公共决策的价值取舍、利弊权衡提供了重要依据,在传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实现舆论监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南海的政治文明进程,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无序化现象,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所以政府应当保持清醒的认识,加强引导并予以修正。
我自己上网时间也很长,通过网络收集过不少社情民意作为政协信息,近年也以一名普通网友身份参与过多次领导的网络拍砖会,特别是去年在市委书记的网民见面会上,自己提出的佛山市的网络发言人得以实施,网络民意真正得到了佛山政府重视,作为制度的建议者,我很欣喜。然而,网络民意是否就是真实?其实针对这个问题质疑的声音并不少。去年的佛山官员们轮番上线与网民互动,重视网络民意,这绝对是好事,但不能为赶时髦、跟风走而作出亲网民的姿态。网络意见只能体现某部分人的“民意”,而不能准确代表全体民意,不能对网络民意冷漠,但也不能过分依赖网络形成的真相。所以,一方面我不赞同一些政府部门对网络民意的轻视,因为网络媒体所覆盖的是任何传统媒体都无法比拟的;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过分依赖网络民意,毕竟对于网络民意的真实性还需要一个实际的查证过程。
在南海,网民特点是有社会责任感,尤其是习惯于关注国计民生、时事政治的,所占比例不算少,但也有不少底层百姓,往往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经济条件、文化程度、公民意识等)的限制,而无法通过网络途径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所以,政府在倾听网络民意之时,一定要考虑到这种现实状况,注重“沉默的大多数”的观点。否则,就可能会犯滥用网络民意的错误。本地网络上也出现过一些“网络愤青”、“网络暴民”等现象,也出过几次炒作门事件,并对偶尔犯错的普通公民动辄动用“人肉搜索”,采取网络围攻战术,影响其正常生活和社交,与和谐社会理念背道而驰。如果网络民意为非理性力量所驱使,那么它非但不能承担起形成理性民意的重任,反而会助长社会的偏激、盲动和任性,甚至受少数人利用而成为助纣为虐的工具。在涉及一些骂官员或政府决策等敏感问题上,一些网友的发帖确实存在走向偏激甚至极端的危险,其中不乏有目的性的诽谤、造谣,当然有些非理性判断正是网络信息不完全造成的。要消除这种非理性现象,解决办法不是控制网络表达,而恰恰在于保证充分的网络言论自由,让各种观点立场和各种版本的事实得到充分自由的表达,让网民们有机会在信息全面、论据充分、立场多元的环境下作出自己的选择。
所以往往这时候我们更需要的是在南海的网络中形成一股正面、理性的声音,而这股声音需要的领导者就是那些民间的网络领袖。佛山的网络意见领袖不多,网络也需要民间领袖,他们是政治立场正确、具有较高政策理论水平、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员,充当好网络民意领袖的角色,成为网络信息的引路人和监督人。网络传播内容鱼龙混杂,但是传播中有一种“权威法则”,即社会上许多意见的形成是通过媒体流向“意见领袖”,再由“意见领袖”通过二级传播或多次传播后再流向社会中那些不大活跃的部分。充当“意见领袖”的往往是一些“资深网友”,他们具有很强的草根性、流动性和号召力,面对互联网上各种真假难辨的海量信息,“意见领袖”的言论更会受到青睐。可对这些“意见领袖”的言论进行引导和规范,并将其作为决策思想库的备用资源。
网络民意的真实性的前提是政府先开放包容,网民要理性。其实网络民意是否代表了广大民众的声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否真实地表达了发言者自己的意见,我们不能阻止和扭曲这种表达,否则最终导致网络民意失真。网络民意的关键核心在于网民的理性,同时也在于政府、社会对网民理性的信任;如果我们出于种种担忧或恐惧不让网民们接触各种不同的信息,那么网民永远不可能变得成熟理性。
事件回放
岳利沙事件:
2009年9月下旬,一名自称居住在江南名居的网友fsgleen愤而上网爆料:大沥废气影响桂城居民。此后这个帖子被网友不断跟帖回复,点击率达3万人次以上。
不久后,南海环保部门开始“卧底追凶”,南海区、大沥镇两级政府也在10月23日成立调研组。随着调查的深入,污染区域终于露出冰山一角,最终锁定污染主角不是一个,而是一批小作坊的“集体行为”。
11月12日,南海区、大沥镇出动千人执法“阵容”,将该片区内336家“两无”厂企货物、设备和人员全部清空。而后清“两无”行动在周边的河西、盐步、联安、水头、奇槎5村陆续推开。
11月25日,开展了第二次大规模清“两无”行动。为防止死灰复燃,大沥“清两无”行动组加大巡查力度,让整治厂企最后自行搬迁,限时实施强制清场。同时,为根治彻底,南海区副区长冯永康提出,要建立问责制,将责任细化落实到各个部门。
星晖园业委会事件:
2010年3月,南海星晖园的业主因不满小区物管,希望能通过成立业主委员会撤换物业管理公司。然而,业委会的选举几经波折,期间更是发生有假选票从物业管理处流出,以此来阻挠选举的事件。对于假选票一事,南海区建设局已经处理。该局认为“这种冒用筹备组名义发放首次业主大会会议表决票的行为,不合法,选举结果无效,依法不能在主管部门备案。”在出现假选票期间,业委会筹备组的工作也被暂时叫停。
4月,成立星晖园业主委员会有了新进展。桂城房管所、叠二社区和星晖园业主筹备组成员召开了一次会议,桂城房管所宣读通知认为,经调查,在11名业委会候选人里,有5名候选人曾欠交物管费,因此不具备候选人资格。对此,有4名候选人表示是“被欠费”。对于筹备组提出“被欠费”的现象,房管所和居委会表示,将会对事实和事件性质进行再调查认定,业主也可以通过书面形式向南海区建设局反映情况。桂城房管所表示,具体情况将和南海区建设局再进行沟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