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间 记 忆
最 新 评 论
专 题 分 类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留 言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满城尽是“试通车”
[ 2009-12-29 13:51:00 | By: 周力之 ]
 

濒临年底,市政建设到了竣工高峰期,几乎每个星期在报纸上都能看到有高架道路、隧道、地铁、道路拓宽等竣工试通车的消息。

 

“试通车”这个词如果不是工程中的专业术语的话,我想从广义来理解,似乎就是“试验通车”或“尝试通车”的意思,这似乎也传递了这样的意思:市府主管部门或建设单位想告诉社会公众,这还不是真正的通车,仅是在测试,如有问题、有故障在所难免,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不断完善。

 

有了“试通车”这样的表达方式,公众碰到市政工程设计或建设中的瑕疵时就会多一份理解,有利于把“挑刺”的眼光变成“查缺补漏、互助共进”的眼光,应该说增加的不仅是一个“试”字,更增添了和谐的氛围。这一点从前段时间某隧道通车后的情况就可以看得出来:该隧道周六试通车,周末两天下来发现车流偏低却出口拥堵,交警与施工方一起,连夜清理出口道路、设置更醒目的道路标识并根据流量调整红绿灯时长,赢得了一片赞誉。

 

但是,如果每个市政工程都要经过这样的“试通车”“试开放”过程,大家多少还是感觉到施工方或管理部门事前的工作做得不够细致。因为,“试通车”后的查缺补漏毕竟是属于零敲碎打的,是非常有限的,更多的性能、功能、细节是需要在设计上就深入其中、建造过程中严格实施、验收时逐项对照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一架飞机实施过定检后一般要进行试飞,以便在常规检查后再次实际检验其性能,但并不是载客试飞。一般的产品设计制造出来之后也先要进行相关测试,但那只是用测试品或“谍照版”,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才能制造出成品。

 

市政工程的交付和验收一定也有很严格的程序和标准,这些标准其实就在不断地保障着工程质量和工程的人文关怀。而随着工程验收标准细则的不断丰富,它可以促使、保障下一个类似工程的安全更加达标、效率更加高效、细节更加友好。也就说,每一个前项工程的经验就是后项工程的“试通车”。如果这样理解和实施“试通车”,协同效率一定会大增,竣工前的各项工作就考虑和实施得更周全,不太需要真正让老百姓去“测试”,去“试通车”。

 

少一些“试通车”,就多一些责任感,多一份“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的理念、信心和要求。希望在未来少看到一些“试通车”,就犹如在公司里不要有一大堆的“暂行”管理办法一样。

 
 

发表评论:

    大名:
    密码: (游客无须输入密码)
    主页:
    标题: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