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新闻详情

融合将带来什么--业内资深分析师剖析IP融合势通信的走势

2006-09-11 00:00  《4PS呼叫中心国际标准研究中心》  咨询电话:17317241681(微信同号)  张琰 王君 王长春 杨峰 崔小龙


  就当前网络发展而言,多网融合已是众“网”所归。

  而融合的实现也对网络基础建设、信息化建设以及业务应用等多个层面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可预见的未来,网络和通信界将会因此而发生怎样的变革?让我们拭目以待。

  时下的网络,无论是基于固网,还是基于固话,抑或基于无线和有线电视等,都在为支撑各种应用而忙得不可开交。就在人们逐渐习惯在网络上实现一切时,统一的应用平台逐渐成为网络及通信界的必然需求。于是,“IP化”、“网络融合”、“统一通信”……呼声此起彼伏。日前,记者就这一话题采访了IDC中国电信研究部高级分析师王长春、杨峰和易观国际咨询电信级高级分析师崔小龙。

  几种网络基本形态的运营

  记者:请分析师分别阐述当前各种网络的表现形态和运行方式,包括传统电信网、有线电视网、计算机互联网络以及其它各种形态的网络。

  王长春:电信网络是采用电路交换形式,每个用户被分配一个地址(即电话号码)。通信过程中,运营商为用户提供寻址服务和动态出租电路服务,相应地收取寻址服务费和通话费。

  有线电视网是同轴电缆(或光纤)广播网,基本上是单向广播,提供有限度的双向通信。运营商向用户收取接入费,目前也在探索新业务模式,打破单向广播,如互动电视等。

  互联网则是采用包交换形式,每个用户固定地和动态地被分配一个地址(即IP地址),互联网的特性决定了寻址服务是免费的,运营商除了收取接入费以外,没有其他垄断性的收费模式。

  崔小龙:当前网络形态总体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电信网和有线电视网。这种网络的特征是其体系的封闭性,也就是说这两种网络当前都需要专用的设备来进行部署,从应用层到物理层都被打上了深刻的行业烙印,而且在这两个网的“智能”程度都较高,能够对通信进行有效的控制。

  另外一种类型就是互联网。互联网的特征就是在于其开放性和应用无关性,而且网络比较“笨”,不对通信做过多的控制,通信的控制更多是由终端(计算机)来完成。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应用无关性源自于其互联网协议(IP)。统一的IP保证了符合IP的应用就能实现互联互通。

  不过从目前大的态势看,电信网和有线电视网都在拥抱IP。一般认为未来的电信网和有线电视网都将很大程度上引入互联网的元素,从而在保证基本业务的前提下,具备互联网的众多特征。而互联网因为其开放性和应用无关性的特征,也正在向电信和有线电视领域渗透。

  融合背景下的几种典型应用

  记者:对于当前火热的各种应用,如IPTV、VoIP以及电信增值应用等各种向IP网络融合的新型业务,请分析师从专家的角度对这些热点应用进行分析,指出这些业务应用背后的潜在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杨峰:融合的网络带来融合的业务,这些业务带给客户全新的使用体验。如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观看流畅的电视节目,进行视频点播,拨打IP电话等等。随着网络融合的进一步发展,用户将能够体验到更多的新业务。但目前的热点业务,如IPTV和VoIP,或多或少都面临一些问题。

  IPTV业务是TRIPLE PLAY的典型应用,很好地实现了语音、视频和数据的融合,同时基于IP特性,能够提供用户暂停、回放、点播等功能。但IPTV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
  1. 政策监管。虽然已经发放了两张IPTV牌照,但广电总局对IPTV发展的控制和对内容的监管仍旧十分严格。此外牌照的发放范围严格限制在广电系统内部,也制约着电信运营商推广IPTV服务。

  2. 客户需求。对于已经习惯传统电视方式的客户,IPTV能够提供的新功能的吸引程度如何,还需时间的检验。

  3. 技术与标准问题。目前IPTV的视频格式有多个国际级企业标准,国家至今没有明确表态支持哪个标准。而现在大部分厂商的解决方案也缺少大规模商用的检验,如果大规模开展IPTV业务,运营商还需要很长的前期测试过程。

  4. 巨额投资。目前普遍的512K的ADSL接入显然难以满足IPTV的带宽需求。运营商需要将目前的网络升级到带宽能够达到2M甚至4M的ADSL 2+。这种升级需要巨额投资。在目前政策尚未完全放开,客户需求仍需深层次挖掘的情况下,贸然投入巨额资金意味着极大的风险。
  VoIP业务是一项有着巨大潜在需求的业务。其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非技术问题,而是政策问题。国家为了避免运营商收入的流失,对 VoIP业务进行了严格的监管,Skype就是前车之鉴。目前, VoIP还被局限在PC to PC上。同时,目前开放的互联网架构,也难以保证VoIP业务的通话质量达到可运营水平。

  但我们相信这两项业务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随着网络融合的发展,这两项业务的技术、需求问题将得到解决,政策监管也将逐步放松,作为能够直接改善用户体验或为用户带来经济价值的电信服务,无论是IPTV还是VoIP,都将取得长足进展。

  崔小龙:我们坚信IPTV和VoIP是今后视频和语音的重要发展方向。但是它们的发展在中国都碰到了一些问题。IPTV的发展碰到的问题,撇开政策问题不谈,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市场需求问题;另外一方面是替代性技术问题。

  就市场需求来看,中国的IPTV市场现实需求究竟有多大,从来没有人做过深入的调研。在客户需求不清楚的情况下强行进行产业推进,难免会遇到问题。

  所谓替代性技术问题主要是指数字电视和基于P2P技术的互联网电视,这两种应用都给了消费者类似的体验,在这种情况下IPTV的定位应该是什么?就VoIP来说,PC to Phone的应用一直没有正式放开,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这项业务会对现有的语音业务产生更加强烈的冲击,另一方面运营商如何对PC to Phone进行管理还存在问题。

  当梦想网络照进现实

  记者:显然,IP网络是当前最大最新的互联网络,尤其是当用户基于各种网络的应用不断出现交叉时,从网络诞生的本质和用户现实的需求角度,诸多的网络在未来将会如何表现?用户又将面对怎样的网络体系?

  王长春:网络融合将是未来趋势。现在的网络架构是不同的网络提供不同的服务(如移动网提供移动业务,IP网提供互联网业务,固网提供固话语音等)。将来的网络架构将只有一个基础网络(以IMS为架构),各种各样的网络应用(话音、视频等)将通过软件的形式生成,用户需要什么服务就在基础网络平台上投放什么业务,不需要时还可以撤销该服务,现在的话音业务等传统电信服务都将只是在基础网络上投放的一个业务。

  崔小龙:如前所述,电信网和有线电视网在吸取互联网的元素,但是相对于现在的互联网而言会更加可控和可管理。而互联网也在向电信业务和广播电视业务领域渗透。我们认为,在可以预期的将来,吸收了互联网特征的电信网络和有线电视网络确实有互相吸取营养的趋势(全球IPTV的发展就是明证);而互联网因为其所蕴涵的自由和个性化特征将无可取代。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互联网向电信业务和视频业务渗透,但是我们不认为互联网会取代电信网络和有线电视网络(尽管他们吸收了互联网的元素)。因为电信网络和有线电视网络作为国家的战略基础设施,必须具备管理特性,这也是和互联网所推崇的精神向背的。

  记者:对于用户而言,融合已经是各业内厂商以及各网络服务商日益提供的口号和服务,而在这中间用户是没有任何选择权的,既然没有选择那又该如何接受呢?请分析师为用户提出一些建议,以方便用户为顺应这一趋势知道该做哪些思想和行动上的准备。

  王长春:恰恰是用户的选择权促成了网络融合。一般来讲,大多数用户都向往科幻电影里的通信方式,如拥有万能的手持终端、居住在智能数字家庭等等。这些都是用户的选择,只不过目前的技术条件无法以低价格满足用户的这些选择。厂商、科研机构经过长期研究,最新的结论就是:要满足用户低支出导致的这些选择需求,必须融合通信网。IMS架构理论上已经能够提供科幻电影里的通信方式。

  崔小龙: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互联网都在凭借自己的优势取悦消费者。这首先表现出前面所说的三种网络上的业务相互渗透和未来的融合趋势。其次这也表现出目前围绕着这三个网络的在位(Incumbent)利益群体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未来的趋势也是取决于这场博弈的结果。这个结果理论上应该是最符合用户的使用利益的,因为用户是用脚投票的。对于用户,我们无从建议,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和消费习惯来选择就好。但是所有用户的不同选择,必然决定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

  厂商也好运营商也好最终都是要取悦消费者的,消费者是用脚投票的。所以消费者不需要做任何准备,觉得什么好用就用什么就行了。实际上,说融合是大的方向更多是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的,但是融合是不是最终的方向,还是要看最终融合能不能给消费者带来利益。一个技术发展的方向如果最终不能给用户带来利益,或者这种利益不如其他技术路线带来的利益多,就一定会被淘汰。

  不容忽视的客观限制

  记者:如果是多网并行必然带给用户诸多的诱惑或迷茫,而且基于各种网络都存在各自的技术或其他局限性,融合正在成为当前网络的发展趋势。对于这一点,分析师如何看待?

  崔小龙:我们认为,目前确实有这三个网络互相学习吸取营养的发展趋势。但是业务层面完全走向融合,我们认为是很难的(虽然理论上,技术的发展有可能允许这三个网络使用同一套硬件基础设施)。无论从用户需求还是从产业内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来看都不大可能。从用户需求看,如前面的分析,互联网体现了自由和个性张扬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互联网的最核心价值。如果说电信网络的发展方向是在吸取互联网的技术实现,但却加上了管理枷锁的话,用户是无论如何也难以接受这种形态的统一网络的(你能接受一个你能访问的内容都是已经经过严格筛选受到严格管理的互联网吗?)!

  反过来看,电信运营商虽然看到了互联网对于传统电信业务的破坏性作用,但是在电信网络的演进方向上,只会技术性地吸取互联网的元素,而电信的可管理性和可运营性是绝对不会放弃的。而且从国家通信安全角度看,电信运营商的网络也必须是可管理的。因此电信的网络和计算机互联网短期内不可能走向融合,无论是用户还是网络运营商都没有这个意愿。有线电视网络同样是这个问题,难以走到一起。

  未来预测

  记者:最后请分析师就网络当前的标准、技术和应用发展现状,预估未来两三年内网络形态的发展,同时也请对IP融合通信的发展轨迹做一下评估。

  王长春:大趋势前面已有论述。谈到中国未来两三年,革命性地变革还不会出现。目前主流的通信模式不会被动摇,但网络融合会逐步地发生。

  崔小龙:就中国来看,未来两三年内网络的形态不会有大的变化。不过,正如前面分析到的,计算机互联网会更多地提供传统电信业务;而电信网络和有线电视网络也会引入互联网的一些业务形态和商业模式。

  记者手记

  融合OR统一?稍安毋躁

  此次采访前,记者搜寻了业内很多咨询公司的分析报告,发现目前几乎没有一家咨询公司对“IP融合通信”相关领域已经或正在进行专门的研究。记者得到的答复只是“在关注”!

  起初这种现状很是令人郁闷。除采访需求难以得到保障外,更多的则是让记者感受到的那种倍受打击的味道。但无论如何,最终曲线采访所得到的反馈依然是很有分量的信息。一来一去,整个采访的过程也把记者对此热点的热衷度降了降温。

  仔细想想,或许冷静一下也是好事。首先,即便融合等呼声再强烈,其实现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其次既然资深的专家都没有对此展开深入研究,说明此现象还尚未构成太多“可研究事实”(即没有太多成熟的应用能作为数据分析的依据);最后,用户及业内厂商虽然准确地把握住了这一激动人心的趋势,但从务实的角度讲,人们的确需要更理性地对待这个趋势的实现过程。

中计报

 

共0条评论网友评论
  • 全部评论
共0条记录(共页)
向您推荐

新闻 按行业分类

厂商 按产品分类


        
总机:021-51601170 直线:021-58307717,17317241681(微信同号) 电子邮件:cct@51callcenter.com  泸ICP备10026114号-4  行业交流俱乐部QQ:2919157212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牡丹路60号东辰大厦810室  邮编:201204 上海趋天网络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2002-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