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端访谈>>新闻详情

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任徐伟--信息化建设走向“重”应用“轻”资产时代

2014-04-29 09:58  《4PS呼叫中心国际标准研究中心》  咨询电话:17317241681(微信同号)  


    《2014年度(第七届)中国联络中心与BPO产业大会》ACCC大会于2014年4月17-18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峰会由呼叫中心与BPO行业资讯网(51Callcenter)主办,中国呼叫中心与BPO产业联盟(CNCBA)、4PS联络中心国际标准组织指导,有来自于金融、通信、物流、电子商务、制造业、跨国企业等行业管理层,及联络中心、客户服务、云计算、服务外包、CRM、社会化媒体、企业通信等行业众多嘉宾参加了该活动。

    4PS标准/CNCBA主席/国家工信部全国服务外包技能考试指导委员会副理事长颜晓滨、及来自台湾等地的行业协会及行业高管、专家做了几十场精彩纷呈的演讲和分享。

    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任徐伟做了主题为信息化建设走向“重“应用,”轻“资产时代的演讲。

    如下为大会现场演讲实录,如需完整观看所有内容,请登录--http://www.51callcenter.com/2014/ 

    徐伟:今天PPT会有很多跟传统的信息化建设思路不太一样的地方。

    很多年前,我到信息办做主任的时候提的概念,就是信息化就是生产力。我们张总前面讲了很多关于信息化包括信息化+X等于机会,就是在讲信息化就是生产力。

    信息化作为一个新的生产力,已经基本被认可,国家、企业、个人都是非常重视和息息相关。我们都知道,今年2月份中国成立了一个国内信息化建设有史以来最高的一个领导小组,由习总书记亲自任组长。也提出了我们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的三个词,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

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任 徐伟 

   信息化将来怎么做?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谷歌的增长,Facebook的增加,2013年中国互联网100强,腾讯、阿里巴巴、百度位列前三甲,收入已经过千亿,而且2013年根据统计数字,整个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到10.2万亿,阿里巴巴占据了电商市场80%份额。

    从个人使用来说,从需求金字塔来看,从底层到最高层,跟信息化都是息息相关的,已经遍布各个方面。2013年底网民用户是6亿,活跃用户4亿,其中手机上网网民占80%。国内网站是400万家,全球来说是比较低的,但是网购比例很高。

    面对这样的需求,从我们工作角度出发,IT部门面临的挑战非常大,我们该怎么做?我提了两个词,创新、转型。今天在座可能很多都是来自上海的,上海市发展的关键词,也是创新和转型。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ICT当前四大核心技术: 大数据、云计算、移动化、社交化。

    大数据其数量直达,现在是EB级的。数据价值也在提高。我有个观点,数据是新的石油,信息技术是新的生产力。为什么说数据是石油呢?我们可以想象,当年石油的发现对整个工业化或者说对我们整个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的作用,觉得数据拿到今天看,也在产生类似的作用。尤其是在整个社会进步和产业形态分布。现在号称是新的工业时代的到来。数据应该说它的价值、可交易化、可管理性都已经在提高。我跟我们经济学院也在讨论,有没有可能把数据价值做量化,有没有可能像证券交易一样,数据实现交易,甚至建议在上海率先成立上海数据交易所。类似于纽交所。当年股票交易也没有人能想象有今天这样一个情况。所以这是大家可以思考的一个问题。

    同时也不得不关注信息安全。谷歌在做很多事情,比如扫描电子邮件。前段时间看了一个报嘎,就是谷歌做疾病预测的时候不准,就是没有完全考虑到用户需求。以前很简单,说大家都在搜某某疾病治疗方法或者相关的症状的情况下,就预测说这个疾病可能在某些区域开始爆发。现在这种关联度开始下降。大数据也可能犯错。

    另外就是云计算。90年代学计算机的学生都知道,那个时候是最早的云计算。当时我们用IBM的4361小型机,跟现在的云计算非常相似。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从小型机4361走向个人PC,现在我们又走回去,从PC回到了云计算。当然现在的云计算有一些新的特征。云计算的发展,是从07年开始起步,私有云开始,商业模式大家还没有明确。2010年到2015年,这段时间国内的公有云和混合云的建设,已经非常如火如荼了。我最近和阿里、腾讯、微软都在谈关于私有云使用的问题。预测2015年到未来是云计算基础设施标准的建立。商业环境和商业模式都会成熟。云计算就今天的水和电,我相信今天没有人会关心电是谁发的。现在偏远农村可能还在打井,但是城市早就不知道井是怎么回事了。基本就是社会化统一的资源服务了。 

    另外一个特征就是移动化。根据2013年10月份统计,全球27亿网民,上网设备68亿台,估计最近还在迅速增长。移动化中很典型的例子,就是BYOD。嘀嘀打车我一直归结为是最典型的BYOD。上海最早搞出租车调度,要让出租车安装电调,很多不装。这个是美国一所学校上课的一张照片,整个教室学生全是用电脑。是自己带来的笔记本。

    另外就是社交化。而且社交化和移动化深度结合。现在微信、Facebook、腾讯QQ、新浪微博,新浪微博昨天刚刚上市了。类似的社交化软件也在白热化竞争,包括前段时间马云和马化腾微信和来往之争,一直是在争夺这块市场。打车软件的角逐,就是典型的BYOD,同时是社交的移动化和日常生活的深度结合。上海政府非常快的介入,在规范市场,但是很多地方可能还没有做到。在网上随便搜一搜就有很多打车软件。有段时间我发现上海确实很难打车,下班时间打不到出租车,出租车司机顶灯是空的,但是招手不停,连续打半个是都不停。因为通过嘀嘀打车或其他的打车软件,已经接单了。上海比较早的做出反应,现在交管委已经明确,刚刚出来的时候我就曾经建议,既然有这样好的软件,那我们出租车企业其实也就要做典型典型的BPO,没必要自己再做自己的电调系统了,就找最好的打车企业多找几家合作,和整个电调系统对接。现在在往这个方向发展。上海做的很好。

    针对这些,我重点讲一个观点,就是下一代信息化的建设。我后边讲的很多思路,可能很多人不一定能完全接受。因为确实有一个全新发展的过程。

    下一代信息化建设,就创新、转型。以前是重应用,互联网化,流程驱动,下一代信息化,就是轻硬件化,轻软件化。

    一个是  互联网化。张总说现在互联网思维是一个很混乱的概念,人人都在定义,不好意思我今天也定义了一下。我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和个人一些思考,定义为三条,你们也可以问一下度娘,铺天盖地,互联网思维什么讲法都有。这三条跟我们工作肯定是息息相关的。第一,四大ICT的核心技术支持下,在利用互联网工具解决问题。骑自行车买房和开车买房,考虑的思维方式就不一样。骑自行车肯定考虑离单位最好近一点,越近越好,如果有车子的情况下,就不完全是考虑距离问题。互联网思维的第一个,就是说我们怎么用好这个工具,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第二,就是用户需求。以前用户需求所有厂商都挂在嘴边,但是最后很难说根据用户需求设计流程。尤其政府部门,说实话往往是以他自己工作方便为目的,他设计的流程一定不会是最优先满足用户,让用户很舒服。用互联网思维看用户需求,就是简单有效,站在用户角度看问题。第三,全员参与。整个互联网状态下,整个结构从树状结构变成了扁平化、网状结构,每个人既在接受信息,同时也在传播信息。以前的方式不一样。以前我们看电视,只能看,所有内容都在电视上。但是在互联网发展的今天每个人都在产生信息。所以现在国家也是非常重视信息安全,尤其高校里。就是因为这个特点,可以让很多东西迅速进行传播。

    我们看几个例子。就是张总讲的互联网+X,可以产生哪些。

    雕爷牛腩,很短时间里就靠互联网发展起来了。三只松鼠在2012年6月天猫上线,65天成为中国网络坚果销售第一,年销售额过亿。小米创业三年5亿、126亿、300亿,现在股指100亿美元,位列国内互联网公司第四名。 

    互联网+X如果x是教育的话我们看会如何,因为我自己在高校,去年8月份我讲过慕课在中国很可能会迅速发展。果然是这样。慕课最早是由于美国三家公司提出来的,是完全独立于高校的商务运作的,但是也是一个免费的,张总前面讲了,免费不是梦,现在看来教育免费也不是梦。截至2014年3月,Coursera有600万以上注册用户。还有edX、Udacity也是超过百万用户。复旦、清华、北大也分别和这三家公司签约提供课程,但是一年不到的时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慕课完全就是扁平化、互联网化,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模式。在互联网形式下,每个人都在相互传播知识。所以慕课的时代,我们在教育行业有一个典型的名词,叫翻转课堂。我们经历了很多年的正规教育,十几年下来,经历的都是一样的,老师上课,布置作业,回家做作业,老师检查作业。但是在慕课时代,完全改变了。慕课时代是一种变革。这种情况下,意味着学校的围墙被打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时代已经完全改变。学习模式也改变。就是上课以答疑模式为主。以前我们说老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但是其实很少做到这三样,就是填鸭式的教育。但是慕课时代,你先自学,然后在课堂上讨论,甚至不是很老师讨论,而是和同学讨论,和从来没有见过面的通过互联网讨论。有人说慕课是互联网教育应用的一个分界点,在此之前,网络教育的关注点是聚集于开放课程的内容层面。

    什么叫好课程?有老师担忧,如果国内的大学搞不好课程教育,那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师,就会沦为一流的慕课课程的老师的课外辅导员,教室就变成自习教室。确实是这样,我们现在上课的时候下面用手机的人很多,可能在玩微信,也可能在看某一个慕课的课程。

    同时慕课引发了一场教育风暴,让人们对未来的教育充满激情。在电视教育出来的时候,一帮搞电教的老师也发过类似的想法。他们认为传统的大学将消失,但是后来没做到。我们认为,慕课的出现,传统大学也不会消失,但一定会冲击。传统大学面对一个问题,学生如果在网上可以免费获得高水平的学术资源,那么高校就必须向大家说明,他们提供的课堂教育与考试价值何在。也就是说我们学生为什么要付出高额学费上这些高校的课程。尤其是国外的一些私立学校,当然他们也在做课程认证。
    所以,互联网思维会完全改变一种行业。

    国内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跑得很快,一开始是名校纷纷加入国外的慕课平台,后来是自建,清华开始的,现在已经很多了。上海有各共享课程中心,全国有可汗学院,沪江网,还有MOOC学院,就是把资源集中起来,就成了MOOC学院。未来可能出一个大学,就是MOOC大学,把全球所有的优质资源整合起来。同时还可能造就我们草根的明星教师。没有这个平台之前,说老实话我们现在的名师是一级一级评出来的,但是有这样的平台之后,一个草根老师只要学生认可,就可以迅速成为明星老师。

    信息化建设中很重要的另外一点,就是流程驱动。在互联网思维模式下,我们整个信息化建设应该从传统的资源驱动转向现在大家谈的流程驱动。简单的讲,传统模式下,N个系统N个流程,有一个流程可能就有一个系统。学校是一个小社会,我们要管学生几乎所有的生活、学习、方方面面,我们学校有各种各样的系统。而且不断有部门,因为他们也要搞信息化,不断的有部门也要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水平,来跟我讨论。几个流程要几个系统。

    新的模式下,大量的流程整合,我自己在做一些实践,尽可能的一个流程系统,最大的可能减少信息孤岛。

    改变系统建设模式。整个数据管理模型将来标准服务功能的开发,形成一个核心逻辑层。这是我们传统做系统的思路。新的模式下我们主要以表单、数据、流程为主。

    单一的一个系统,就是一个一站式的服务中心,用户体验层UI也是比较统一的。原来人事、财务、科技面临三套系统,三套系统都要做审批,登录不同系统,看到界面都不一样。未来应该全部统一到一个统一的用户体验层。比如我们上海大学外事流程管理,很简单就是流程+数据就等于一个系统。传统的方式,就是不断的改程序,现在我通过流程的这种方式,可以彻底变成流程配置为主。 

    另外两个特点,就是轻资产化。一个是轻硬件、一个是轻软件。五年前也在大量购买服务器、存储、软件建私有云。现在我就不需要了。现在全球主要的云服务提供商,提供的服务已经是铺天盖地了。国内的主要就是腾讯、微软、阿里、百度,都已经开始提供非常专业的服务。现在这些服务商可以提供标准的SaaS服务,包括电子商务、统一通信。其实有几家大的点上就够了,他们是平台,我们只要用好。

    轻资产了,我们应该怎么办?一个就是CIO怎么转型。整个企业的信息化部门要转型,要避免成为水电二科。现在信息化部门,其实就是修网的,网不断没事,网一断就找你了。未来要创新思考,战略规划。上海其实也在大力发展,三产。第一产业在上海的份额大家知道是多少吗?三产是60%。一产是1%?大家知道吗?不足0.5%,我们整个CIO也要考虑这些问题,就是说要考虑我们的转型。

    另外就是轻资产化的安全问题,这里涉及的系统安全,数据物理安全,和数据滥用风险,我可以说共有云都会比我们自己做私有云要好,要成熟,系统安全来说,他们的投入更加规范,力量更强。数据物理安全,更加是需要专业投入的来保障的,但是我们企业做私有云的时候往往是业余级的投入,却要专业级别的保障,这不合理,大家想想有几个企业的数据中心的标准可以到T4? 除非互联网企业。关于数据滥用问题,我相信我们自己建设和管理与私有云对比风险是相同的,但是公有云提供商有更加规范和严格的管理,同时为了企业信誉和避免高额的违约惩罚,我认为会更加安全。当然现在云企业都说我有权威的审计系统,我说你是自己审自己。我希望未来中国能不能像四大会计公司一样,有专业的数据审计公司给我报表,我才相信我的数据你没有滥用、没有丢失、没有出现系统安全。

    轻资产的效益分析来看明显的就是节约。所需既所得,按需购买,避免浪费。

    现在是天时地利人和。这种情况下我们CIO们包括企业怎么去考虑创新、转型,怎么样把我们信息化作为核心推动力,已方甲方都可以想想,未来怎样做自己的创新和转型。甲方要考虑如何更多的购买信息服务,乙方也要跳出卖设备的传统的思路,想想如何更好的提供服务。谢谢。

 

 

    本新闻为51Callcenter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自51Callcenter。


    谢谢!

 

 

 

共0条评论网友评论
  • 全部评论
共0条记录(共页)
向您推荐

新闻 按行业分类

厂商 按产品分类


        
总机:021-51601170 直线:021-58307717,17317241681(微信同号) 电子邮件:cct@51callcenter.com  泸ICP备10026114号-4  行业交流俱乐部QQ:2919157212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牡丹路60号东辰大厦810室  邮编:201204 上海趋天网络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2002-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