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中有“机”,这是步入2009年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对于大多数在传统行业里拼杀的企业,这句话蕴涵更多的,是一种“辨证式”的乐观。但是,对于呼叫中心这一新兴产业,却意味着“真金白银”般的机遇。
澳普瑞资讯科技有限公司,青岛最早布局第三方呼叫中心的企业,就是在2008年下半年迎来了发展的全新阶段:2008年11月由它牵头的“青岛呼叫中心实训基地”正式挂牌,12月,取得工信部“客户信息服务员认证培训”山东区的认证资质。步入2009年,它又接到了成立以来的最大“订单”——中英人寿在国内第一个外包的呼叫中心。据该公司总经理刘振海介绍,这个项目预计向社会提供1000个以上的就业岗位,企业的年销售额将超过3亿元……
就在很多企业还在抱团取暖的时候,从事呼叫中心业务的澳普瑞似乎已经提前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日前,记者专访刘振海,试图解析当下呼叫产业在青岛发展的特点和前景。
青岛正迎来呼叫中心外包的第二次浪潮
记者:澳普瑞好像恰恰是在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的时候,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会,为什么?
刘振海(以下简称刘):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全球金融危机使得企业不得不更加严格地进行成本控制,原来计划自建呼叫中心的,可能就会改为外包。像中英人寿在全国有近10处自建型的呼叫中心,但看到我们的条件,他们最后就决定外包了。这是他们第一外包的呼叫中心。
记者:另外一个大的背景是包括呼叫中心在内的服务外包正在加速?
刘:目前,服务外包已成为跨国公司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全球1000强企业中,已有95%制定了离岸服务外包战略。而且除了跨国公司,基于不断上升的竞争压力和成本控制,中小企业正在成为外包公司的主要客户群。
我认为,我们正迎来第二次呼叫中心外包转移的宝贵机遇。呼叫中心的外包业务,首次经历了从印度到中国的转移,如今正在经历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进一步向沿海、甚至向内地扩展的二次转移。在这次转移中,发包方也由原有的世界500强企业向国内企业扩展。
差异化是胜出的关键
记者:据我了解,全国许多城市都在打造呼叫中心产业基地,有的城市干脆打出了“中国声谷”的牌子。面对这一轮机遇,竞争也相当激烈。
刘:呼叫中心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它的产业特征契合了当前发展现代服务业这一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再加上它拥有强大的吸纳就业的能力,因此许多城市都希望能有所作为。由此带来了2008年“呼叫中心产业园区”的井喷式发展,据我了解,在全国有40多个城市都提出建设“呼叫中心产业基地”。
记者:那城市间、企业间竞争的核心是什么?
刘:现在的呼叫中心企业,运营模式基本趋同,无非是招聘员工、建设座席,然后承接企业的呼叫中心业务。服务水平是企业间竞争的核心。其中包括服务人员的素质,以及后台对庞杂信息的处理能力。
这会是呼叫中心企业争夺的主战场。但是,我认为,呼叫中心能做的远不止于此。
记者:具体说?
刘:在人们的印象中携程、阿里巴巴、淘宝是典型的B2B、B2C企业,但在我看来,它们同样是呼叫中心企业。和一般意义上的呼叫中心企业不同的是,它们依托呼叫中心构建起了各自独特的核心业务。携程最为典型,它机票、酒店这些业务的实现,其实就是依托呼叫中心建立的。
记者:这样的呼叫中心企业,就摆脱了单纯争夺外包机会的状态,通过差异化实现胜出。在这方面,你们有尝试吗?
刘:在继续承接呼叫中心外包的同时,我们现在也试图“拷贝”携程的模式。我们依托呼叫中心构建的核心业务是“糖尿病联合服务中心”。就像携程给人们出行、旅游提供最大的便利、最好的服务一样,我们的设想是,利用呼叫中心这个平台针对糖尿病患者,为他们提供服务。
记者:这个设想现在具体进行到什么程度了?
刘:前期市场论证已经完成,针对该项目的呼叫中心平台也已建成。美国数家投资公司都表达了投资意向。预计3月份就会有实质性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