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呼叫中心外包>>新闻详情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服务”

2007-01-16 00:00  《4PS呼叫中心国际标准研究中心》  咨询电话:17317241681(微信同号)  张葵(广州现代资讯传播广告有限公司)


  100多年前,第一次全球化浪潮诞生了。当时,大量的企业被新市场的远大前景吸引而向海外拓展,“市场全球化”,即通过国际贸易来拓展市场是该阶段的主要特征。随着投资、贸易壁垒的不断降低以及市场全球化发展到极致,第二次全球化浪潮在50年前发生并持续至今,跨国性的大企业纷纷在低薪资国家建立制造性工厂,开始了大规模的蓝领职位转移。而中国则在20世纪80年代后成为这种转移的主要受益者,以无可争议的优势夺得“世界工厂”的美名。
  现在,第三次全球化浪潮正向我们走来。凭借着互联网和电信技术的广泛普及,服务业正在经历着与制造业相似的变化:由生产成本高的地方转移到成本低的地区,大量服务性、知识性的白领职位也正在进行转移,“服务外包”成为此次全球化浪潮的主题词。
  对于国人引以为豪的“中国制造”而言,“中国服务”也许还有一丝的陌生。然而,“中国制造”所面对的恶性竞争和被替代威胁已经使得“中国服务”承担起拉动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历史重任!
  国际服务外包异军突起
  上个世纪全球制造业转移的过程中,中国异军突起,凭借着丰富和低成本的人力资源,迅速成为制造业基地,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并带动国内经济实现一次次腾飞。
  然而,建立在廉价劳动力、资源消耗、土地占用和优惠政策等优势之上的“中国制造”,不但出口产品在国际产业分工链中一直处于低端位置,而且日益面临国际贸易摩擦、能源原料短缺、环境恶化及“民工荒”等诸多压力。毫无疑问,“中国制造”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
  最近,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总理温家宝在谈到国内经济形势时,都强调中国应该尽快转变出口贸易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这个强烈信号的背后,中国的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将往哪个方向“漂亮转身”呢?服务外包是实现这一重要转变的出路。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种新业态,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信息系统构架、应用管理和业务流程优化等业务,发包给本企业以外的服务提供者,以降低成本、优化产业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按照服务内容,服务外包可分为信息技术外包(ITO)和业务流程外包(BPO),其中信息技术外包占全球服务外包市场的60%。按照服务提供商的地理分布状况,还可分为境内外包和离岸外包。境内外包,发包方看重的是价值增值;而离岸外包,发包方看重的是降低成本、技术熟练的廉价劳动力。
  服务外包的快速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IT产业的软件服务,早期的服务外包并非为了降低成本,而是为了满足汹涌的服务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性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之中。国际分工的不断细化使得生产在不同的环节上细分,很多企业纷纷将非核心服务活动交给其它企业进行,由此产生了国际服务业的大规模转移,服务外包产业也开始崭露头角,成为国际经济贸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服务外包的本质,是企业以价值链管理为基础,将其非核心业务通过合同方式发包、分包或转包给本企业之外的服务提供者,以提高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效率的跨国生产组织模式。服务外包在产生之初即与国际产业转移密切结合起来,在发展中国家取得了蓬勃发展。资料显示,服务外包的发包业务,集中在发达国家,其中美国约占三分之二,欧盟和日本占近三分之一;发展中国家则为服务外包的主要承接地,其中亚洲承接最多约占45%,而印度是亚洲最主要的承接国;欧洲主要承接国为爱尔兰,拉美主要承接国是墨西哥。
  由于服务外包可大大降低人力成本和业务成本,因此近年来跨国公司纷纷将其非核心业务通过离岸外包转移出去。据调查,2002年只有1%的美国企业愿意将服务业务外包给海外企业,一年后这个比重就骤升至19%,2004年已达50%。据世界最大高科技预测公司GartnerInc预测,未来10年内,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将以年均8.2%的速度快速增长。商务部提供的资料显示,根据不同机构的估计,全球服务外包的市场规模在3000亿美元至5000亿美元之间,并将在未来若干年继续保持20%至30%的增长速度,预计到2008年服务外包的市场规模将突破一万亿美元。
  服务外包的“三大利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出口由传统的农牧产品、初级矿产品转向工业品,顺利实现了出口重心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转移。如今,提倡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实质上是要将出口的“主心骨”向第三产业转移。服务外包引起中国政府的高度关注,不仅是因为巨大的经济利益,更在于这一新型出口方式有可能引起中国经济形态的重大变革,并为当前面临的一系列难题找到出路。研究表明,承接外包服务,特别是吸收出口导向型服务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将会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利益。
  商务部外资司司长李志群认为,中国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将实现“三大利好”。首先,承接服务外包是吸收外商投资的新方式,它将进一步推动国际资本流动,有利于培育吸收外商投资的新增长点,优化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提高吸收外商投资的质量;同时,外包服务的发展将有助于提高当地服务业的专业化水平,降低当地的商务成本,优化当地的投资环境,提高吸引外资的能力。其次,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是服务贸易的新方式,是一种全新的“智力出口方式”,无污染、无能耗、有利于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有助于扩大我国企业在国际服务市场的份额,提升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其三,承接服务外包是劳务输出的新方式,相当于在境内实现了劳务出口,有助于增加新的就业机会,全面培养国际化高素质人才,通过消化吸收逐步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当今社会顽症之一的“大学生就业难”,服务外包无疑是解决问题的出路之一。我国高校扩招后,每年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成为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仅200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280万人,加上2003年未能就业的,进入就业市场求职的毕业生在300万人左右。据教育部估计,到2008年将有800万高中生、400万大学生毕业,届时就业压力更大。就业难的困境使大学生的力量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而大学生就业难的最关键原因不是教育、培训这类手段,而是没有合理的产业来吸收他们,发挥他们的智力优势。专家分析,服务外包对大学生就业的拉动会很大,因为服务外包中许多业务来自于金融、电信、医疗、制造等行业,大学毕业生经过一定的培训后很适合从事这些行业的BPO业务。事实上,服务外包所提供的就业规模是很大的,不亚于当年的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所创造的机会。以呼叫中心为例,员工规模上千的服务外包企业在大连就有许多家,印度甚至出现员工上万的。
  日前,联合国贸发会议投资部主管哈姆达尼表示,当前服务业转移已成为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的标志。“服务外包业具有无污染、知识含量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等特点,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应积极考虑的产业。”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欧新黔也认为,国际服务外包转移是当今全球产业结构调整重组的重要方式,中国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欧新黔称,应积极参与国际服务业分工,坚持改革开放,促进中国服务业发展。中国将继续开放服务业市场,吸引跨国公司来华设立研发中心、运营中心和地区总部,积极引进国际服务业新的理念、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
  “中国服务”前景可期
  如今,服务外包正给国人勾勒出一幅“世界办公室”的美妙画面:一批具有较高素质与技能的中国人脱掉了厚厚的蓝色工作服,换上白色衬衫,他们坐在办公室内轻松地敲打着计算机键盘,从事着服务外包的工作。对于中国而言,“世界工厂”的头衔不可能丢弃,但也不容忽视由服务外包所带来的“世界办公室”这一历史机遇,因为它很有可能对中国下一个10年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对于中国而言,由于服务外包往往以跨国公司的非核心商业流程为主,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低,因此在承接外包服务方面拥有多方面的优势。可以肯定的说,中国在服务外包方面将大有作为!
  联合国针对2002年至2005年7月国服务外包发展情况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在服务外包业的外国直接投资方面潜力很大。在外国直接投资项目流入量中的“客户支持中心”一项上,中国排名全球第6,项目流入量为21个;在“共享服务中心”一项上,中国排名第8,项目流入量为9个,而排名第一的印度有108个;在“研发中心”一项上,中国排名第二,为368个。据科尼尔公司对各国吸引离岸外包业务能力的综合评价,中国仅次于印度排名第二,中国对发达国家企业吸引力最大的是人才素质。在罗兰•贝格公司对跨国公司的访谈中发现,目前准备选择离岸外包服务的企业的总比例已经上升到45%,这毫无疑问将为人力成本低的中国提供一个巨大的市场。
  更为令人兴奋的是,在与服务外包大国印度的较量中,虽然中国目前暂处于弱势,但是广阔的前景使得“中国外包规模逐渐接近印度”的说法也出现了。随着在印度开始运营的美国公司越来越多,印度的薪资水平越来越高,跨国公司开始寻找替代的场所。目前来看,适合作外包的替代场所的国家包括中国、菲律宾、俄罗斯、波兰和以色列,而中国的崛起之势无疑是最为突出的。芝加哥管理顾问公司Diamond Cluster的调查显示,2004年希望在三到五年内与中国建立外包合作的公司只有8%,而2005年就已经增长到了40%。相比之下,印度的外包活动在三到五年内不太可能有这种规模的增长。而世界顶级的毕博管理咨询公司则指出,到2015年,中国和印度将可能成为全球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中心,其在远东市场的地位得到巩固。
  一系列令人振奋的数据预示着一个美好的市场前景,给中国发展服务外包提供了良好商机。就目前中国的情况而言,在服务外包领域中扩张最快速的是IT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客户服务等。以发展势头最为迅猛的IT服务外包为例。2001~2004年,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2.1%,市场规模由2001年的1.80亿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6.33亿美元。2005年,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市场规模达到8.89亿美元,同比增长40.5%;到2009年,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45.60亿美元。赛迪顾问预测,在2005~2009年这五年内,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市场将以48.4%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速增长,处于市场快速扩张阶段。目前,从区域来看,IT外包服务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和华南三地区。Gartner公司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寻求向国外转包IT服务的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公司已经把目标瞄准中国。今后几年,随着向国外转包IT服务的需求增加,各公司将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即在印度、爱尔兰、菲律宾等比较确定的IT服务市场的供应能力有限。为了弥补这一供应不足,各公司已经开始把目光转向中国,预计中国最早到2007年将成为一个成熟的外包市场,到2010年间将成为从事IT外包的三大国家之一。
  “千百十工程”力促发展
  虽然中国的服务外包发展势头迅猛,但由于该产业起步较晚,至今规模还很小。商务部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以1.45万亿美元的货物进出口总额继续保持全球第三大贸易国位置,但服务贸易却相对滞后,仅占我国贸易额的10.9%,远远低于19%的世界平均水平。其中服务外包的占比更是微不足道。以软件外包出口为例,根据专业机构的研究报告称,2005年全国软件外包出口的总量仅占全球的2.3%。商务部的资料显示,我国在全球新一轮现代服务业外包转移中落后于印度、新加坡、菲律宾、爱尔兰等国家。
  事实上,中国高层很早就开始关注外包服务业。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2003年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座谈会上就明确指出:“我们在继续鼓励外商投资制造业、服务业领域的同时,要重视跨国公司内部服务业外包的新趋势,积极创造条件,以新的方式拓展吸收外资的新领域。”2004年,她进一步要求,努力实现从单纯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向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并举的转变。为了进一步促进服务外包的快速、健康发展,我国将建立市场化与政府指导、扶持相结合的“官助民办”促进体制。
  为此,2006年商务部启动了承接服务外包的“千百十工程”:每年投入不少于1亿元资金,在今后的3到5年内建设10个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的基地,推动100家跨国公司将其部分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同时培养1000家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大型企业,以全方位接纳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在此工程中,政府作为支持引导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主体,在支持外资进入、综合协调、宏观指导及软件园服务体系建设发挥重要扶持作用,在人员培训、投资促进网络建设、环境改善等方面积极支持。
  中国将确立以跨国公司内部外包带动服务外包发展的思路,在拓展中国国内外包市场的同时,将日本、韩国、美国、欧洲作为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重点市场,重点推进企业承接系统应用管理和维护、信息技术支持管理,以网络为基础的远程数据处理、银行后台服务、财务结算、人力资源服务、跨国公司全球采购中心的流程处理服务、软件开发、研发服务和设计服务等领域的服务外包业务。
  其二,我国将把服务外包业务列入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鼓励类,并将其列入国家支持和扶持主要对象所在省、市优势产业指导目录。通过由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培训支持等方式缓解人才供求矛盾。
  其三,加大企业培育力度,包括对企业通过国际认证给予资金支持;推动国家开发银行设立专向信贷额度,为具备一定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提供低息信贷;促进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为大型离岸外包项目提供信贷保险服务等。
  其四,知识产权保护是服务外包得以发展的基础。据悉,有关部门将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支持企业加强内部管理,通过知识产权和信息安全的认证;在基地城市建设知识产权和个人信息保护的小环境,在国家层面与有关部委协商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规定。
  在以制造业为重心的20世纪,中国凭借人力资源成本优势在全球化浪潮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而在新世纪这场以服务外包业打头阵的全球化浪潮中,我国能不能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服务”的顺利飞跃?虽然我们已经把“世界工厂”的头衔牢牢握在手中,但是“世界办公室”的漫漫竞争之路才刚刚启程。这需要我们自己的努力,也需要全球市场提供的机遇,而机遇就在眼前。

务部研究院 《中国外资》2006年第10期

 

共0条评论网友评论
  • 全部评论
共0条记录(共页)
向您推荐

新闻 按行业分类

厂商 按产品分类


        
总机:021-51601170 直线:021-58307717,17317241681(微信同号) 电子邮件:cct@51callcenter.com  泸ICP备10026114号-4  行业交流俱乐部QQ:2919157212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牡丹路60号东辰大厦810室  邮编:201204 上海趋天网络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2002-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