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三轮共8000多万美元的风投资金之后,面对此前关于PPG资金危机的质疑,李亮表示:“我们到今天都不太缺钱!”
在与供货商及广告商的数起纠纷被曝光一个多月后,3月6日下午,PPG创始人兼CEO李亮终于选择高调亮相媒体面前。
而在手握三轮共8000多万美元的风投资金之后,面对此前关于PPG资金危机的质疑,李亮表示:“我们到今天都不太缺钱!”
“凭什么一家公司不会有诉讼呢?任何公司都会有诉讼,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对于被报道官司缠身的状况,李亮如此回应。
此前,本报曾报道过有关PPG的五起诉讼,其中有两起官司来自于曾与PPG合作的供应商方面。一为江苏虎豹制衣,一为卓越织造,案由为拖欠货款。
李亮认为,由于PPG的服装制造都是外包,而中国的贴牌工厂做惯了沃尔玛那种产品,很多在质量上都有所欠缺,无法达到PPG的要求,而供货商又不愿意接受退货,因此造成了与供货商之间的货款纠纷。
李亮称,目前上海二中院已经宣判PPG在与卓越的案件上胜诉,并要求卓越收回全部产品,同时赔偿PPG人民币200万元。他表示,与虎豹的官司也很快会有结果。
至于与广告商之间的几起诉讼,李亮则称那完全是因为广告中有很多灰色地带,而PPG此前被“欺负”了。但对于具体的情况,李亮并不愿过多透露。
吃一堑长一智。李亮表示,尽管这种没有自己工厂的“轻公司”模式在此前与供货商的交道中存在问题,但PPG并不打算放弃这样的模式。未来,控制产品质量成为PPG的一个重要任务。目前,PPG已经在每家工厂派驻2名左右的员工进行质量检验。
“从去年就开始盈利”
“我们2007年投了2.3亿元的广告,与广告商有四五百万的纠纷算什么呢?”李亮语气轻松。
李亮首次向记者透露了PPG的成本结构。据介绍,PPG主要的成本分为四大块,分别为产品成本、广告、人员开支以及税收。税收目前属于第二大成本,人员开支则几乎可以忽略。
在产品成本方面,李亮透露的数字是一块钱的产品卖2.5块,也就是说,产品成本在总销售额中占到40%左右的比例。
而广告成本则是“不断变化的”。李亮承认,在PPG发展初期,广告投入是销售额的150%,后来逐步下降至70%,目前的比例是30%以下——李亮认为,这是一个盈利的正常比例。
“我们从去年就开始盈利了。我们到今天都不太缺钱!”李亮称。
事实上,自2006年第三季度起,三大国际风险投资公司TDF、JAFCO Asia、KPCB分两轮在PPG上注资近5000万美金,共计人民币近4亿元。李亮坦言,前两轮的风投资金一部分用在了广告上,而另一部分则存进了银行,用作投资理财。
“章鱼计划”酝酿上市
“在拿到第三轮风投后,我们的第二只触角就将打开。”这第二只触角是指,2008年3月底,PPG将在美国加州开设首家境外分公司。据介绍,这家美国公司同样采取“轻公司”模式,员工不超过30人。PPG的计划是,通过互联网,将美国的订单在中国进行生产、包装和发送。
此前,曾有国内服装直销领域的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服装直销的市场不如想象的这么大,纯粹服装直销的市场空间大概只有10来亿元左右。而PPG则向记者提供了另一组数据:据中国互联网协会统计数据,预计2008年B2C经营收入将超过人民币70.9亿元,2009年有望达到98.6亿元。
在李亮的规划中,未来,PPG的产品销售将不单单局限于服装,“凡是方便运输的,适合PPG品牌拓展的都可以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