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走进位于南京路创意100内的奥帆赛多国语言志愿者呼叫中心,亲身体验了这里的"联合国"式的工作环境。
上午8点,天色阴沉、淅沥下着小雨。由于呼叫中心是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所以记者到达的时候,工作了一夜的志愿者们仍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等待同事的接班。8点半,接班的志愿者陆陆续续到达,熟练而迅速的交接完工作,数十名志愿者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记者走进接线室中看到,每个接线员的桌上都配备了一台联网电脑,韩语组的志愿者金英美正在为游客提供咨询服务。放下电话,她告诉记者,刚才几名来青旅游的韩国小伙子打电话咨询要找个合适的宾馆。"他告诉我他正在五四广场,我一开始推荐他去附近一个四星级酒店,并告诉他客房价格,他觉得有点贵。我又推荐了一家大众消费的连锁酒店,就在离他不远的地方,他很满意。" 记者从金英美那得知,她的儿子朴珍也在这个呼叫中心做志愿者,为了奥运母子俩可谓齐上阵。原来,早在北京申奥一成功,她便决定到中国当志愿者,并立刻在韩国报了培训班学习中文。2005年,由于自感学习遇到"瓶颈",她便带着两个儿子来到青岛,以迅速提高中文能力。现在,金英美的大儿子朴珍已在青岛念完高中。"从韩国迁居青岛,为的就是母子俩一起圆奥运志愿者梦。"她说。
为了让志愿者们也能随时看到赛事情况,记者发现呼叫中心的休息室还搬来了一台电视,来自各国的志愿者一起围坐在电视前观看比赛,并关注着自己国家的选手,这其中一位金发碧眼的女孩格外引人注意。在观看比赛间隙记者便与她聊了起来,她叫艾瑞卡,24岁,来自美国,负责提供英语服务,她还有一个非常好听的中文名字--周佳逸。问她为什么来中国时,她用流利的中文告诉记者因为她的男朋友是中国人,而且他们马上就要结婚了。看着这个美国女孩幸福的表情,大家也不由得跟着她开心起来。中心负责人孙妍莉说,呼叫中心的108名志愿者中,很多都是海外的学子,他们都为了同一个心愿--能在自己的祖国服务奥运,所以从世界各地来到青岛加入了这个志愿者团队;还有一些则是来自法国、韩国、俄罗斯、美国等在中国求学的外国留学生。呼叫中心就像一个国际村,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和睦相处,共享奥运盛事的同时还给各国游客提供志愿服务,这些微笑着的志愿者将青岛的盛情传递给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