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金融>>新闻详情

客服创新成为零售银行大前沿(1)

2007-03-27 00:00  《4PS呼叫中心国际标准研究中心》  咨询电话:17317241681(微信同号)  51callcenter


   并购还是有机增长

   纽约曼哈顿,32街与公园大道交汇处。东北角是一家花旗银行;与花旗银行隔街相对的是商业银行公司(Commerce Bancorp);North Fork银行位于西南角;西北角上,摩根大通一家新的分行刚刚开业不久。而站在十字街头,目光所及之处,你可以毫不困难地辨认出汇丰银行醒目的红白标志。要形容这种白热化的网点大战,“饱和”也许是最贴切的词汇。

   传统智慧认为,决定零售业务成功的三大因素是:地段、地段、地段。美国的银行家们似乎对此也深信不疑。近两年中,人们耳闻目睹了美国零售银行市场数宗大规模并购案,首要的驱动因素无一不是争夺零售网点与客户:信用卡巨头Capital One以146亿美元收购拥有355家网点的North Fork,摩根大通用自己的公司信托业务交换拥有338家网点的纽约银行零售业务,美联银行(Wachovia)收购拥有285家物理网点的Golden West金融集团……

    但美国银行业巨头们的饕餮盛宴也许无法持续下去,因为尽管在金融放松管制的大潮中,大萧条时代所制定的诸多限制性条款业已废止,但还有一条依然保留着:任何一家银行持有的存款,包括支票账户、储蓄账户和大额存单(CD)等,不得超过全国存款总额的10%。

   《1994年里格尔-尼尔州际银行及分行效率法》(Riegel-Neal Interstate Banking and Branching Efficiency Act of 1994)是美国金融放松管制过程中较早的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法案。该法案为银行跨州经营扫清了道路。但当时为了绥靖对放松管制持异见的人士,法案依然保留了10%的存款上限:一家银行可以通过自身的有机增长突破10%上限,但不得通过并购突破上限。

   之所以保留这一规定,一方面是担心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会过分集中于大银行,另一方面,也是担心如果市场上只剩下为数甚少的大型全国性银行,则边远及经济落后社区的弱势群体将无法享受充分的金融服务。

   1994年的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还只是一家名为国民银行公司(Nations Bank Corp.)的不起眼的地区性银行,然而到了1990年代,借着金融放松管制的东风,通过一系列并购扩张,今天的美国银行已成为全美第一家逼近10%存款上限的银行:其当前存款总额超过5800亿美元,约占美国银行业存款总额的9%。

   但由于法定存款上限的存在,美国银行显然已经不能通过并购来扩大自己在美国国内市场的份额,甚至其美国以外的并购,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因为很多外国大银行也在美国从事储蓄存款业务—美国存款额最高的50家银行中,有10家为外资银行。

    据《华尔街日报》2007年1月16日报道,自2006年底以来,美国银行一直在悄无声息地推动同业并游说政界,或者用美国银行自己的话来说,通过“不间断的教育性努力”,试图提高法定存款上限,最好索性废除了之。另在一份题为《全球市场现实呼吁反思存款上限》(Global Market Realities Call for Rethinking of Deposit Cap)的文件中,美国银行称,存款上限人为抑制了美国银行业的成长,使得美国银行业在同外资银行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它还警告说,如果继续保留10%的存款上限,那么“早晚有一天,国外银行业巨无霸将有可能收购美国最大的银行”。

   美国银行的立场很快便遭遇强烈反弹,尤其是来自中小银行的反对。代表美国5000多家社区银行的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家联合会(Independent Community Bankers of America)主席即发出威胁说:“如果有谁敢碰一碰10%存款上限,我们就是舍得一身剐,也要抗争到底!”

   也许是反对的声音太过强烈,2007年1月23日,美国银行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肯•刘易斯(Ken Lewis)公开表示,美国银行将暂时不再寻求提高存款上限。但此后才一天,1月24日,美联银行首席执行官肯•汤普森(Ken Thompson)即在另一场合表示,存款上限应予废除。尽管这只是他的个人意见,并不代表银行官方立场。随后又有坊间传言,存款份额分别排名全美第4、第5的美联和富国(Wells Fargo)有可能在2007年内达成合并交易。如果传言属实,则合并后的银行存款份额也将直逼10%监管上限。

   我们可以预见,围绕着存款上限的去留,美国银行业各利益团体将会有一场恶战。但无论如何,美国政府在短期内修订有关法律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对于银行来说,与其将赌注押在游说政界、修改法律上,不如反躬内省,更多着眼于如何强化同现有客户的关系,这就需要银行在产品和客户服务方面更为激进地创新。

 创新“盲区”

   长期以来,美国零售银行业在产品和服务创新方面,要远远落后于其他消费零售行业,以至于有玩笑称,“创新型银行”这种说法本身就自相矛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智能卡、非接触式支付、移动支付等创新型支付技术在亚洲方兴未艾、很可能引导21世纪的世界支付潮流时,美国银行业依然死守着传统的支票和磁条卡。

   阻碍美国零售银行创新的因素主要有:

 ◎ 监管障碍。美国的多头金融监管体系严格且繁琐,银行即使只是推出新的促销活动,都需要考虑诸如消费者隐私保护、贷款安全、公平借贷等方面的监管政策,更遑论推出复杂的新产品了。繁琐的监管延缓了银行的创新速度和频率。

 ◎ 银行内部组织结构瓶颈。专注于产品的企业,通常会有专门的研发部门,但在银行业,所谓研发部门则更多关注IT。此外,当“跨部门团队协作”在其他产业大行其道之时,银行内各部门或各业务条线之间依然高度分隔,跨部门协作不受鼓励。

   因此,了解市场需要何种技术创新的人,同真正向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人,往往各自为战,中间缺乏顺畅的沟通机制。

   ◎ 惰性与谨小慎微。银行是经营风险的行业,任何细微的纰漏,都有可能引致公众对银行的信任危机;而另一方面,尽管客户可能对银行的服务多有抱怨,但鉴于转换银行的成本较高,只要银行服务尚在可容忍的范围内,客户一般不会转换银行。这两个因素综合起来,使得美国零售银行业缺乏冒险精神与创新动力。

   此外,过去10多年中的银行业整合浪潮,更使零售银行业务缺乏创新的局面进一步恶化:购并后的整合往往意味着裁员、关闭重复的或不盈利的网点,各种其他措施也旨在削减成本,这是整合的基本经济规律,本来无可厚非。但企业经常会走得太远,以至于“削减成本”近乎成了“客户服务水平滑坡”的同义语。

 

来源:《当代金融家》  

 

共0条评论网友评论
  • 全部评论
共0条记录(共页)
向您推荐

新闻 按行业分类

厂商 按产品分类


        
总机:021-51601170 直线:021-58307717,17317241681(微信同号) 电子邮件:cct@51callcenter.com  泸ICP备10026114号-4  行业交流俱乐部QQ:2919157212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牡丹路60号东辰大厦810室  邮编:201204 上海趋天网络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2002-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