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红红火火的信用卡市场发展前景如何?中国银联战略发展部有关人士认为,至少在两年内,上海的信用卡市场还处于培育和普及阶段。消费者使用信用卡消费的比重将缓慢上升,不会再像过去两年那样快速增长,这也是市场逐渐成熟的表现。
由于信用卡产品面临同质化的激烈竞争,发卡机构实现赢利较为困难,这对信用卡产业的良性发展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业内人士预言,在未来的3到5年内,发卡银行会针对不同客户推出不同的信用卡,市场将进入精耕细作阶段。
银行卖力推卡 最近一段时间,即使足不出户的上海人也能嗅到各大银行抢占信用卡市场的浓浓火药味儿。有一天,记者在办公室里竟先后“接待”了三拨前来推卡的银行业务代表。某银行信用卡中心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女士告诉记者,她每个月有推销出20张卡的任务,有的银行连行长也有指标,否则奖金要打折扣。为了完成任务,银行之间工作人员也会互相介绍客户。而优质客户更成了银行争抢的对象,因此像政府机关、世界500强企业等单位的员工手上有好几张卡也就不足为奇。
距离明年年底中国银行业开放还有约一年时间,在上海的国际信用卡巨头们纷纷加大了广告宣传力度。街头和地铁站内,JCB蓝、红、绿三色标志加上乖巧的白色招财猫形象随处可见。国内各大银行则向信用卡营销发起了猛攻。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信用卡部的丁珺表示,近两年上海的信用卡营销大战不断升级。各银行的营销策略也各有特色。比如,中国工商银行虽然没有大张旗鼓地宣传造势,但牡丹运通卡是其独一无二的特色产品,另外主要依托网点和代发工资的优势,鼓励优质企业或团体批量办卡;招商银行则兵分四路,不仅广设网点,与商户合作联盟,开展电话营销,还拥有自己强大的直销队伍。
在上海,招商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浦发银行四大银行的信用卡都占有比较大的市场份额。招商银行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国际标准信用卡发卡银行,其“一卡双币”国际信用卡发行总量已超过300万张,市场占有率超过20%,每月刷卡消费总额已超过30亿元。据透露,招商银行下一个目标是500万的发卡量。
用户变得挑剔 “别看着办卡热闹,好多人尤其是女性群体往往是冲着礼品而来。由于用得少,很多卡成了睡眠卡。”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某负责人告诉记者。业内人士蒋斌说,自己手头已有十余张信用卡,加起来大概有30万元的透支额度,但是平常用得比较多的也就一两张,身边很多朋友也是如此。他感觉现在各银行信用卡的服务都差不多,在选择使用时主要会考虑还款是否方便,赠送的礼物是否更好。
<理财周刊》副总编辑汪标在美国留学期间养成了使用信用卡消费的习惯。从1991年至今,他手头有十几张国外的信用卡,透支额度高达几十万美元。但是自1996年来上海后,汪标就再没有申请过信用卡。他说:“上门来推销信用卡的人很多,但对我来说,在上海使用借记卡支付更方便。小额的信用卡反倒是种负担,还要顾虑自己的账单,搞不好就会增加一个不良信用记录。”
同质化服务也让部分人产生了倦怠感。在某国际运输服务公司任职的杨琛,两年前有了第一张信用卡,之后面对银行五花八门的信用卡营销活动,却再也没动过心。“我觉得没有必要再去申请普通信用卡,额度和积分优惠都差不多。”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信用卡中心的授权商务代表禹爱斌也向记者反映:“现在推卡不像以前那么容易。很多人已有了普卡,你再找上门去推销,他们明显挑剔多了。而真正有消费实力的群体,对送些小礼物之类的优惠不是很感兴趣。此外,有些年轻人盲目攀比,看到身边的朋友办了金卡,也不问具体规定,非得要求办金卡。”
眼下赢利困难 据说,美国花旗银行40%的利润来源于信用卡业务,这令国内银行十分羡慕,于是谁都不想错过机会。为了推卡,银行提供了很多优惠条件,对持卡人来说当然有利。对某些精明的上海市民来说,信用卡甚至是一种理财工具。由于从消费透支到还款有一定的免息期,许多持卡人利用这个时间差搞起了短期投资。
“但很难想像银行如何赢利。”业内人士蒋斌说,“实际上,对绝大多数银行来说,目前信用卡这块业务正在‘烧钱'。”
信用卡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贷款,无论是消费还是取现,都是银行根据持卡人的信用提供一定额度的贷款。对银行来说,信用卡的利润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年费;二是收取透支或者取现的利息;三是刷卡消费的手续费。从目前持卡人的消费情况来看,银行主要靠从商家收取手续费获利。因为年费通常能变相取消,如招商银行就规定一年只要刷卡消费6次就可以免掉年费;另外,由于取现后要立即计算利息,多数持卡人将信用卡主要用于刷卡消费。不过,与国外不同的是,虽然上海人也提前消费,但他们一般不会透支自己的还款能力,多数人使用信用卡会量力而行,银行要收取利息可谓难上加难。少数人恶意透支,不仅不会给银行带来利益,反而会带来坏账。
业界开始反思 上海市银监局有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上海的用卡环境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但信用卡市场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现象。比较突出的有两个:一是信用卡营销外包管理混乱,无序发卡,过度竞争。二是信用卡授信不够审慎,特别是目前跨行授信缺少有效的监控手段,给少数持卡人恶意透支以可乘之机,使发卡银行蒙受资金损失并使争讼骤起。为此,上海市银监局已多次发文要求本市银行加强信用卡的安全管理,从技术、制度和环境等方面综合入手,切实加强风险防范工作。比如督促商业银行加快建立24小时动态监控网络,要求各银行均立足建立自己的营销队伍或临柜办理信用卡等。
招商银行上海分行有关负责人则表示,他们已意识到营销方式因地制宜的重要性。该负责人颇有感慨地说:“信用卡产品和功能的创新离不开强大信息技术的支持,外资银行的优势正在于此。我们也要转变观念,从浅层次的促销方式发展到不断丰富信用卡的常规功能,让信用卡具有生命力,提高客户的忠诚度。”他举例说,国内信用卡的使用环境亟待改善。以终端机为例,国内达到400万台较为理想,而现在ATM、POS机等设备仅有44万台,还需要增加10倍才能满足中国大众的需求。针对这个难题,招商银行自己研发了“支付易”设备,不仅有POS机支付、代缴费的功能,还将有ATM机的转账功能。目前,“支付易”已提供给上海1000多家企业和所有的白金卡客户使用,运用前景十分广阔。
纽约市面上百元大钞很少见 “一卡在手,走遍美国都不愁。”记者曾到美国30多个州出差,基本上是手持一张信用卡,就能顺利支付方方面面的花销,甚至连参观博物馆买门票、交存车费,都用信用卡或银行自动提款卡支付,深感方便和高效。
有卡很方便 11月15日,纽约市消费局与纽约州银行管理部联合发起了一项名为“纽约银行”的活动,提供收费低廉甚至是免费的相关服务,以鼓励更多的纽约居民在银行开户或申请使用银行的支票户口。
在纽约这样的世界金融中心,很少有人带着大量现金出门。市面上最常见的流通货币面值都在20美元以下。如果有顾客用100美元的大钞付费,服务员多半会先看你一眼,然后再反复验证,以辨别手中的钞票是真还是假。
大通银行驻联合国分理处客户服务代表萨西拉女士告诉记者,美国的金融业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各种服务非常发达,数百家银行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目前,全美持有信用卡的人至少有2.5亿人。在纽约市,绝大多数居民都手持一卡甚至好几张卡。几乎所有的服务行业,包括大超市、小商店、餐馆、旅行社、车行、邮局、公园售票处等,都接受信用卡付费。
信用很值钱 在美国,根据收入的多少,第一次申请信用卡的人每月可得到透支使用500美元、700美元到1000美元的不同限度。在建立了一定的信誉后,透支额度就可以增加到2000美元、5000美元甚至上万美元。如果你年收入在15万美元以上,还款纪录又好的话,可透支的额度还会增加到数万美元以上。
一般来说,使用信用卡的好处是,没钱可以先从银行借,同时也证明自己有消费和挣钱的能力。任何在美国工作或生活较长时间的人,都可以通过银行建立自己的信用。
纽约市近900万居民中,只有约80万人没在银行开户。而没有银行户头就意味着在社会、金融、交际等方面没有信誉,特别是如果没有银行信用卡,很容易让人对你不信任。因此,哪怕是一个中学生,只要手中有点钱,都会在银行开个户头,早早在社会上建立自己的信用。有了这个信用,就可以很方便地向银行借钱,用于分期付款买房、购车、旅行、用餐、租车、预订机票和旅馆等。
萨西拉女士告诉记者,利用信用卡恶意透支不还钱的现象不能说没有,但比较少见。因为在美国,任何人一旦失去了宝贵的信誉,那么他后半生的日子就非常难过了,很可能找不到工作,租不到房子,更别提再从银行借钱了。
总体很安全 萨西拉女士说,客户使用信用卡时要注意的风险主要有两种。一是千万不要随便乱放,如果丢失,别人就会用它“免费消费”;二是收到账单后要及时还款,如果过期,就要加收18%至25%不等的利息。
在美国银行开户,顾客必须填写真名真姓,而且要核对社会安全卡号码、驾驶执照等证件。这些资料一旦进入银行的电脑系统,客户即使在北京这样的国外城市刷卡消费,电脑也会把消费时间、地点、消费额度等数据记载得一清二楚。从这个角度说,通过这种金融手段来管理每个人的收入和支出,既可防止贪污、腐败等现象的滋生,又能控制和追究来路不明的收入,减少假币的流通空间,有助于社会、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
香港人均不止一张卡 信用卡是香港人最重要的支付手段。走在香港的大街小巷,除了街市、地摊外,很难找到不能刷卡消费的地方。
促销手段多 到今年第一季度末,不到700万的香港人已拥有信用卡账户880.5万个,平均每人拥有1张以上的信用卡。香港共有20多家信用卡发卡机构,在争夺客户方面竞争十分激烈,信用卡的目标市场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细分程度。针对不同人群,银行纷纷推出了不同的信用卡,如香港各大专院校的专门信用卡、律师公会成员卡、护理协会成员卡等等。有的银行还联合大商场,发行针对顾客的信用卡,刷该卡消费可享受一定的购物折扣。
为了鼓励客户申请自己的信用卡,发卡机构使出浑身解数。不光承诺免去两至三年的年费,还推出各种“招新”礼品。如办卡赠送熨斗、电饭锅、吸尘器、电风扇、CD机、DVD机、数码相机等,真是五花八门。对于已经申请了本银行信用卡的客户,银行就会变着法地鼓励你多刷卡消费,什么积分累积优惠、邮购服务、折扣优惠和免息分期付款等优惠活动。
刷卡有优惠 香港作为一个地区金融和贸易中心,各种支付手段很发达。除了信用卡,参与日常交易的储值卡和金融卡也很多。像著名的“八达通卡”,不仅通行于全港的公交车,而且在“7-11”、百佳、惠康等超市便利店里也能买东西。我想,香港之所以能被称为“购物天堂”,除了可购买的东西很多外,支付手段同样很多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实际上,信用卡已经成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接受信用卡信息、享受信用卡优惠,也已成了许多人平时购物消费的“风向标”。不少商店在不同的时期会推出不同信用卡的打折优惠活动。在百脑汇,我就曾经用中银信用卡以相当于标价6折的价格购买了一部数码摄像机。
经济晴雨表 亚洲金融危机后的一段时间内,香港各家银行的经营环境日益困难。贷款负增长,存款则继续增加,令银行积累了大量过剩存款。所以,银行大力推动各类消费贷款,特别是信用卡业务,以扩大收入来源。
过去数年,香港各家零售银行的信用卡账户数和贷款额大幅上升。近3年来,信用卡账户增加了200多万个。目前,信用卡贷款占银行总贷款的比例大约在3%左右。而香港回归前,这一比例仅有1.3%。同时,经营信用卡的收入已成为银行的重要收入来源。2003年,中银香港的信用卡经营收入为5.6亿元,分别占银行服务费(佣金)收入和税后利润的15.6%和6.9%。
信用卡的快速发展也给银行带来了令人苦恼的坏账问题,这也与香港以往一度经济状况下滑、失业率高企、“负资产”人士增加有关。银行一方面希望客户透支消费、逾期付款,这样可以赚更多利息;另一方面,又怕持卡人赖账,成为坏账。事实上,信用卡撇账(应收账款逾期180天以上)已是影响银行资产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不过,近年来,在实施CEPA(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和内地开放“个人游”的刺激下,香港的经济不断复苏,信用卡资产的质量也在回升。今年第一季度,香港信用卡撇账率为1.58%,为3年来最低。
东方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