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排队的人流,中资行表面上解决的方法很简单———增加服务窗口,增加服务人员。
但就是这个简单的方法,短期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监管部门对于银行网点的内部结构上没有限制,但是由于营业场地的限制,以及银行的员工编制基本是固定的,短时间内要增加或者调整内部结构,一般都比较困难。”一家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董事会秘书说。
除了编制和场地限制外,银行还有一本“经济账”。
对于一般企业而言,如果有人排队,说明生意好,应该增加人手,扩大规模,但银行却不一样。
前述董秘称,如果按照生意的笔数,排队的确说明数量大,但如果统计交易金额则不一定。反之,服务大客户即使笔数少,也会金额很大,单位成本低。同时,目前银行很多的窗口或者柜台服务并不收费,业务笔数上去,未必能够大量增加利润。而且对以存贷利差为主要盈利模式的中资行来说,中间业务和中间服务还没有成为重要的支柱。不仅如此,按照经济学的原理,银行如果按照最忙的时候来设置自己的人员和场地,实际上也是不经济的。
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于,银行是否需要通过网点实体的扩张,来根本性地解决“排队”问题?实际上,银行对于增加物理网点是有保留意见的。
前述人士认为,根本的出路在于银行转变服务观念,一方面通过科技手段整合内部资源,优化流程,另一方面增加产品创新,通过多种形式来解决中资银行普遍面对的“排队”问题,例如通过网上银行或者电话银行等。“谁在排队问题的解决上取得领先,谁就可能成为市场上领先的银行。”他甚至认为。
而“排队问题”仅仅是中资行要面对的挑战之一。压力面前,作为首批9家外资法人银行的筹建地,处于开放最前沿的四家在沪中资银行的感受显然颇具代表性。
在同上海银监局的沟通中,交通银行行长李军认为,外资银行将与中资在高端客户、高附加值业务和优秀人才方面形成竞争,但受营运资金、网点数量等方面的制约,还不会对中资商业银行造成全面威胁。浦发银行董事长金运也承认,外资行在中高端客户理财、金融衍生品交易、综合经营等多方面具有竞争优势。
上海农村商业银行董事长李秀仑判断,开放后外资银行的注意力将集中在高端客户,短时间内对中资行的传统市场和客户群体冲击不会太大,但未来则难以预料。上海银行董事长陈辛建议,中资行要进一步明确定位,细分目标客户群,与外资银行展开错位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