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尔大中华区总裁闵易达(腾讯科技配图)
从4月开始,戴尔将启动中国的渠道战略,这不是简单销售通路的变化,背后是全球第二大PC厂商一次自我颠覆。
至少,戴尔自己希望可以改变市场现状,并且影响到全球PC市场的未来格局。从去年11月起,戴尔大中华区唯一的总裁是闵易达。
关于他
Amit Midha,中文名字闵易达(闵读min第三声,这个姓应该是精心考虑的,闵姓源出姬姓,属黄帝后裔。),这个地道的中国名字每每让人忘记,他是一名外国朋友,来自印度。
不过接到他的名片,上面可能印着“闵毅达”,他正在表达一个观点,他对变革的某种决心。
闵易达先是毕业于印度印多尔SGS技术科学
闵毅达曾任职于印度孟买的Godrej & Boyce制造公司。从资料看,这是一家老牌的机械母机制造商,生产,冲床、注塑机之类的设备。属于通用电器的合资公司。
然后他回到亚洲,开始了亚太及日本地区的市场拓展,这一阶段最初他的职位是,企业级业务销售及市场总监。简历中提及,他的工作内容还涉及领导地区的行业联盟,包括战略合作伙伴计划。
据称闵易达创造了颇佳的亚太区企业级业务销售业绩。查询2004年第一季度亚太区PC数据,戴尔是亚太区销量增长最快的品牌,同比增长超过50%。而2003年全年,戴尔的增长为43.6%。企业级业务无疑在其中占重要位置。
这样,2004年,他被调任到中国,出任戴尔中国销售总经理,负责戴尔中国及香港地区行业解决方案部(ISG)和中型客户部(PAD)等相关业务。 实际上,他开始在中国定居下来。
[独掌中国区]
2006年8月16日戴尔公司公布,任命刘峻岭和闵易达共同担任戴尔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总裁,共同管理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业务。
戴尔公司副总裁、亚太及日本地区总裁 Steve Felice在 8月23日的媒体见面会上就刘峻岭和闵易达的“分工”问题向外界做了说明,刘俊岭负责政府和媒体,闵易达则主要负责运营。
戴尔中国的双总裁架构是一项“传统”,这种矩阵管理的模式一定程度上吻合了高增长企业的需求,从2005年1月起到10月,符标榜
不过这并不容易,一年之后,戴尔宣布,刘峻岭因为“个人原因”离职。戴尔方面表示,将不再寻找另一位总裁,闵易达成为唯一的大中华区总裁。
联想的“新大陆”
2008年3月28日柳传志在《IT经理世界》十周年庆典上回顾了联想发展,其中涉及:
“联想集团在2000年的时候卖电脑,卖200万台的时候,占了中国市场的28%,就已经到头了,到了2007年,在中国市场卖了1070万台,那800万台卖到哪里去了呢?调查以后,相当一大部分是卖到了中小城镇和农村市场,这里有转化的趋势,所以你想这个市场潜力有多大。”
无疑,基于四五六级市场人们对PC的熟悉程度,这些PC都是通过渠道的形式销售出去的。
在众多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中,联想并购IBMpc部门被认为是难得的成功案例。那么联想顺利接手IBM遍及全球业务的两个关键是,一方面ThinkPad的销售保持了稳定,商人并没有因为笔记本电脑改换了东家而作出新的选择,另一方面,中国市场的销售保持了强势。
联想陈绍鹏
陈绍鹏于1993年加入联想集团,在联想服务的十四年里,先后担任联想西南、西北、华南区域总经理以及联想中国销售系统副总裁。一线扎实的销售工作经历正是这一阶段联想所需要的,2006年4月陈绍鹏出任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国区总裁。
美国的PC市场已经呈现饱和的倾向,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PC市场,一二线市场实际上同成熟市场的状况越来越接近,众多品牌参与,竞争激烈。中小城镇和农村市场则呈现出了“蓝海”,联想并购IBMpc部门,一跃成为世界第四大PC供应商(在宏基收购Gateway之前是第三),其中的对应关系无疑可以得出那么一个结论:中国中小城镇和农村市场的重要性,使其成为全球主流PC厂商的全球战略的重要一环,而不仅仅是区域市场。
戴尔原理
戴尔的创办人迈克尔-戴尔1965年出生于休斯敦(不错,正是休斯敦火箭队所在地),1983年进入了德克萨斯大学,成为了一名医学预科生。在校期间,戴尔开始了其购买零配件组装电脑销售的经历。随后他萌发了同IBM竞争的想法,最终他中止学业创办了Dell电脑公司。
戴尔模式的核心并非是销售通路的改变,而是不同的通路对应了不同的用户。通过电话和网络购买PC的用户,通常对PC有足够多的认识,因此不需要更多的售后服务,而售后服务是最为牵扯公司成本的。随着PC毛利率的逐渐下降,这一点变得更为突出。
并且对PC足够熟悉的用户,对产品性能的敏感性也很充分,他们要么是愿意为高性能支付更高的价钱,要么是支付低价格,但是接受低性能,因为这已经足够应付具体日常工作。
对应来说,传统观念上,渠道用户的吸引力不是很高,除去大量的附加服务之后,渠道中必须有足够的货源,以备顾客随机性的选择。这同时意味着将会产生大量库存,电脑不是衬衣,存货贬值速度非常快。
基于这一认识,戴尔在全球其他市场拷贝了他们在美国市场取得的经验,也包括中国市场,并且取得了成功。但接下来联想的进展让他们有了新的认识。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戴尔中国相关人士就渠道售后服务问题表示,采取代理销售的产品的售后服务将由经销商直接负责。这是中国三包规定中“谁销售谁负责”的体现。
如果经销商愿意承担售后服务,以及相关的其他支出,那么渠道就是一个值得参与的市场。随着经销商对PC的熟悉,现在经销商有能力对销售提供更多支持,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仍然比较低,基于经销商的劳动成本支出仍然不会形成很大的成本压力。
2007年10月开始,戴尔开始在国美的50家门店,随后拓展到500家门店尝试销售PC,这对应了6月戴尔进入美国、加拿大以3000多家沃尔玛超市。闵易达表示,从最初反馈的情况看,利润并不比直销低。2008年将进一步扩张到900家门店。
除去国美之外,戴尔并没有授权其他渠道,众多戴尔经销商,是所谓“灰色渠道”,这些经销商通过从戴尔订购到PC,然后再以店铺销售的形式转售给顾客,店铺也可能还做了很得体的装修,最终的销售价格可能比网络报价还便宜一些。当然,顾客购买是存在风险的,戴尔表示:只要是通过代理商销售的电脑一律得不到售后服务。
对这些经销商而言,戴尔是一个重要的品牌,他们愿意承担与之合作所产生的成本,实际上,之前他们已经在承担了。
回过头来看,戴尔为什么选择了闵易达负责中国区,他在戴尔工作的时间很长,对直销模式很熟悉,另一方面,他同样来自于新兴市场,对新兴市场普遍的特征不陌生。
当然他也有短板,实际上闵易达正在努力学习中文,他认为,更快的方式是,封闭起来,采取某种强制的方式学习,其实下次媒体拜访他,可以更多用中文考察他的成绩。
“漂白”
市场是最为实际的,戴尔的“灰色渠道”不但存在,且规模庞大。销售人员在业绩考核的压力下,很难不将货物销售给“大客户”,虽然这无疑会使部分描述客户情况的数据失真,业内人士估计,应该有20%的PC流入了“灰色渠道”。
戴尔年初披露在中国的销售覆盖城市将从2007年的45个扩张到2008年的1200个。这意味我们在很多县城可以看到DELL的广告牌。
闵易达随后解释,戴尔将在商用电脑市场推行渠道合作销售计划,不同于此前的只展示产品的“网上销售推广商服务供应商”(推广服务商在收到订单后,仍由戴尔直接与客户沟通并将产品送货上门。推广服务商仅仅起到一个橱窗的作用。)新推的渠道合作销售计划将允许渠道直接销售戴尔商用电脑。
那些原本已经在销售戴尔PC的“灰色渠道”,显然将成为重要的“招安”对象。
3月27日戴尔在成都的世纪城洲际酒店以“戴尔合作伙伴研讨会”的名义“秘密”展开了事实上是首次渠道招募大会,会议日程为两天,第一天是戴尔渠道策略,第二天则介绍相应的产品。
几天后,4月2日,戴尔正式宣布在国内启动渠道合作计划(Partner Direct)。为此戴尔成立了中国渠道业务团队,麦沛然担任总经理。
在谈及加入戴尔的理由时,麦沛然强调:“戴尔以目标为本……没有很多空间想个人的事情,所有人朝同一个目标进发。”
戴尔作为一家主流厂商进入新通路一个优势是,可以基于特定用户推出相应的产品。闵易达向媒体推广了戴尔500,这是一款笔记本电脑,专门为中国及印度市场开发设计,面向四五级城市及快速发展的中小企业。最初的网上报是3699元,不知道是纠错还是调价,几天后改为3899元。无疑,引来一堆抱怨。
后PC时代生存法则
2007年2月1日,戴尔公司突然宣布,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取代凯文-罗林斯(Kevin Rollins)出任CEO,任命即刻生效,罗林斯将留任董事。
迈克尔-戴尔复出对应了当时的环境,2006年第三季度,惠普取代了戴尔全球PC老大的位置,到第四季度,差距进一步拉大,惠普全球市场份额为17%-18%,而戴尔则降为14%-15%。
屋漏偏逢雨,8月份,戴尔在全球召回了410万块由Sony制造的锂电池,这些电池被认为存在过热起火危险。
在迈克尔-戴尔重新执掌公司之前的几个月,罗林斯提出了“戴尔2.0”的业务再造计划,迈克尔-戴尔表示将继续推进这项计划。
事实上,罗林斯遭到媒体垢病的将业务线扩张到液晶彩电等新领域,是受到了PC业务增长放缓的压力。迈克尔-戴尔在复任前几个月仍在力挺罗林斯“任何将公司面临的挑战归咎于罗林斯的说法显然是不准确的,我们认为戴尔现在有一个实力强劲的团队。”方向没有问题,但是或者执行上需要更为有力。
在4月25日致员工的备忘录中,42岁的迈克尔-戴尔阐述了戴尔的振兴战略,其中强调“直销并非是一种信仰”。由创始人来颠覆自己一贯成功,的确是难能可贵。
[戴尔2.0]
闵易达在接受《中国经营报》采访时称:“我感到很兴奋,因为目前戴尔处在一个转型期,或者可以说是重新再造的过程中。我可以看到这个变化的过程,也有幸参与这个变化,甚至领导这个变化。”
有关2.0问题他进一步强调:戴尔2.0最重要的就是充分授权,也就是谁离客户越近,谁就有权力做出决定。在这个意义上讲,我肯定比我在新加坡的老板离中国的客户更近,也就意味着我被充分授权针对中国市场做出决定。
只是如果有权作出决定,那么也要对决策结果负全部责任。
2008年3月28日,迈克尔-戴尔再度访华,恰逢戴尔中国10周年。
迈克尔-戴尔表示,在过去10年间,戴尔公司由海外170万台的发货量增加到了2007年的2050万台,推动最大的正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2007年,戴尔在亚太包括日本的出货量增长了41%,中国增长了54%,印度增长了77%,笔记本地区亚太市场增长了71%,消费市场增长了74%。
在回答记者提问环节,迈克尔-戴尔进一步指出,戴尔决定了5个重点:消费电子行业、新兴国家、笔记本市场,企业产品和企业服务等。
另一个信息是,戴尔将增加在中国地区的采购,预计2008年中国的采购额达230亿美元,这个数字意味着,在IT领域中国仍然具有成本方面的潜力。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作为一种成熟产品,海外新兴市场将是重要一环,既然强调新兴市场,那么尊重当地市场的现实是最起码的。从前,戴尔成功的原因是,技术产品商品化,透明化了这一产业,那么随着产业的成熟,进一步的消费品化就是一种趋势。
直销模式仍然是有吸引力的,如果IT厂商可以更多了解商业用户的需求,拥有相关市场足够多的资讯,那么他们就可以富于竞争力地提供产品,只是不一定非得是PC。
2007年年中,闵易达在Latitude系列笔记本电脑新品发布会上透露:2006年戴尔在中国,X86市场取得了第一位,并且在中国市场连续三年第一位,而在商用笔记本电脑方面,戴尔连续6年在中国市场排名第二位。
无疑,戴尔今后将相两个方向发展,对直销模式予以升级,在继续PC销售的同时,要将注意力扩展到X86服务器,企业级存储等相对PC高端,但是采购过程已经日渐流程化的项目中去。在另一个方面,面向四五六级市场,拿出针对性的产品,并且在给予经销商更多支持的同时,也要有效外部化成本。
笔记本市场存在明显的机会,ThinkPad之下,整个市场仍然较为浑沌,中端的产品和富于竞争力的价格将有机会改变市场格局。
结语
闵易达一次在面对媒体谈及戴尔2.0时说:我认为既然我们决定了改变,那我们就应该更快速地去做这些改变,在中国也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