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品类型较少
外资银行拥有丰富的金融产品,如:基金、证券、债券、保险等,可以满足不同类型的客户需求,同时对于跨国产品的组合也更具弹性,所以风险规避的功用也较大。相对而言,国内银行在这方面因为对国际金融商品的接触较少,产品的可选择类型也极为有限。所以如何扩大产品组合,满足不同需求的客户是本国银行应该力求突破的。
(二)客户经营深度不足
过去国内银行大多数把对企业贷款或融资视为重点,只要分(支)行经理与企业户的关系良好,就没问题了,而较少着力在个人金融上,而多以「钱庄」的心态等着消费来存钱,最多也只是提供房屋货款。
笔者在与国内银行接触当中,发现有些银行的策略是非常值得参考的,那就是「更深化的客户经营」,由这个观念导引出了两个概念或制度:
一、社区银行
部份国内银行,特别是中型或区域性的银行,以社区为目标市场,在客户贡献体系中有所谓的80/20原则,也就是就整个市场而言,百分之八十的收益是来自百分之二十的客户,这些人是「较具消费能力与意愿的」,而社区银行就是以这种概念,挑选较富裕的「小区」加以深度开发,也就是直指那些百分之二十的重要客户。
二、专户经理,主动出击
去银行以多半以柜台交易为主,顶多设置几个VIP室,但其实是不够的,笔者最近也看到一些银行开始转换思考方式,将客户分级,而且较重要的客户都设置专户经理,这些人不是在柜台或电话一端等客户上门,而是主动的拜访或用电话联络。笔者以为这种方式,将是外国银行在短期内无法匹敌的,因为国人都有一个传统概念,一见面三分情,只要是朋友,其它的就好说话了,同时经过深度交谈银行人员更可以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并适时的给予建议,这时客户自然有感于「朋友的关怀」,当然忠诚度就高了!当然深化客户经营不是对每一个客户,而是分级处理的才具成本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