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5日,北京城热得发烧一般。在海淀区万柳中路上班的公司职员邓先生,懒得出门,就在网上为一家大小订了一些常备用药:老爸老妈需要的龙虎人丹、六味地黄丸,给儿子备的儿泻停颗粒,给老婆买的美容口服液……网络购物的过程轻松自由。下班前,邓先生拿到了送货上门的药品,完成了此次方便快捷的购药。
实际上,在药房网,顾客下单之后,根据店面和配送地址的远近,85%的订单可以在36小时之内送到客户,40%的订单甚至可以在12小时内送达。而邓先生这样的客户,如果着急,药物又不能够当天送到,邓先生也可以选择在下单后在路过的药店就近自行提货。
而京卫药业万柳药店工作人员小张,在邓先生下单之后,通过门店内的系统可以看到自动就近分配给万柳药店的订单。在店内的系统中,小张除了能够看到订单,还能查阅到邓先生的会员信息及历史购买记录。
京卫大药房拥有像邓先生这样的会员约80万人。对于每一位会员来说,他不必担心网上药品和店面药品的价格是否一致,也不必担心自己的会员积分在线上线下是否有区别。无论通过网站还是电话,都和顾客本人在药店购药一样,享受着统一的服务和待遇。而且他自己更可以在网上或者店面查阅到自己的历史信息。
在京卫大药房,这一切是基于一个整合了B2C、CRM、ERP和呼叫中心的平台而完成的。从订单到配送的全过程,这背后一整串信息流的打通都有赖于基于互联网的项目整合。
整合初衷
早在2005年,京卫药业集团在所做的信息化“二五”规划中,就提到了整合统一平台的计划。如今,“二五”规划已近末期,京卫元华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薛峰表示,今天看来吻合度达到了70、80%。京卫元华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是京卫集团旗下分公司,主营业务是药品零售与医药电子商务,药房网是这一形态的实体表现。
当年的“二五”计划规范了信息化的轮廓,而建设重点是以企业内控为核心的ERP系统。涉及零售业务的B2C、CRM等属于营销系统。在2005年的时候,营销系统一直采用的是2000年集团建立之初自主研发的一套系统。
而这套系统正是当时薛峰组织人手开发的,这套连锁店的管理系统,当时已经涵盖了进销存、终端、POS等方面。
而2005年12月28日,一纸资格证书的到来促动了京卫药业信息化。京卫药业在业内第一家拿到了国家药监局互联网交易服务资格证书。这张编号为京C20050001号的资格证书,让药房网成为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审批的中国首家网上药店,也因此让信息化得以提速。
药房网作为一个开放式的医药零售电子商务平台,为全球网上购物人群提供包括药品、保健品、美容护肤、减肥瘦身、母婴用品、成人用品、医疗器械、家庭护理等健康医药信息与交易服务。
药房网与诺华、拜耳、赛诺菲-安万特、德国默克、阿斯利康、罗氏、葛兰素史克等国内外知名药企都有着密切的合作。药房网拥有网上专家医师队伍20余人,可以实现网上通讯、电话、传真、电子邮件及时通信等多渠道健康咨询和购药咨询,并能提供高级会员健康定制、定期的会员回访、会员生日祝福等一系列细致周到的会员管理服务。
2006年集团ERP上线,但在当时,这个B2C平台和ERP之间是脱节的,这表现在信息层面,网站和店面是分开的两个系统,数据互相孤立。
从集团层面来看,这会出现营销策略等多方面问题。作为连锁药店,同城异价、发展会员各顾一片等问题,都会造成会员制营销策略难以推行。
现实与规划之间显示出了差距,整合迫在眉睫。2007年,整合B2C、ERP、CRM成为摆在薛峰面前的问题。ERP本身是有进销存管理模块的,但怎样为分销、零售提供支持一直是个问题。在没有进行整合之前,由于流程、数据等不一致,整个链条缺乏完整性,更有线上线下客户信息不能全面记录等问题。
“当时,我认为零售如果不进行整合,只是单纯上ERP,对业务本身没有太大帮助。”谈到整合的初衷,薛峰这样说。这是因为原有零售系统所应用的软件,基本上已经能够符合管理需求。和生产企业上了ERP能够提升生产效能不同,零售企业使用ERP,比如进销存模块,原有系统已经有这样的功能,重新上一遍对于业务增长帮助不大。零售不和ERP整合,销售和库存数据不能实时显示,将很难发挥系统优势。
考虑到京卫药业在药品零售业内的地位,只有采取有效手段参与竞争,才能使他们在市场中制胜。针对零售进行整体设计,整合成为解决之道。
两次整合
2007年六七月份,京卫药业开始进行B2C、CRM、ERP的同步整合。这项历时5个月的整合,和计划相比,增加了一个月时间。而这一个月主要是用来进行整体设计的。
虽然在2006年ERP上线的时候,公司对零售板块曾进行过整体规划,但不够细致。因此整合之初,薛峰和他的团队又专门拿出一个月来做整体设计。
整体设计,实际上就是对全部流程的梳理。项目团队从公司各个业务部门,包括财务、库存、库房、药店等每个部门抽取了30多人作为关键用户,参与整个实施过程。这些关键用户,参加培训和说明书的制定。而整个工作流程根据软件本身蕴含的思想,都进行了制度修正。
相关零售历史数据,由于过去一直使用自主开发系统,数据基础比较好,所以迁移得很快。到2008年初,一次性整合完成。
这次整合让会员数量、会员登记、会员历史购买等信息得以清晰,并让整个链条信息得以透明。而如果不做这项整合,集团提出的网上以电子商务为龙头、以店面配送为支持的业务模式就无从实现。这次整合为京卫药房带来了网上网下药品一致、降低成本等实际效果。
不仅覆盖京内自营连锁药店36家,还覆盖93个城市的4299家药店。这些药店都可以实现网上订单由各地药店直接配送,实现订单及时、迅速地配送。
2008年5月,京卫又做了第二次整合,这一次是整合了呼叫中心。第一次整合之后,京卫大药房的业务量增长了300%,电话业务也随之上升。之前一直采用租赁方式的呼叫中心已经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2007年下半年,京卫又独立做了一个呼叫中心。
从第一次整合开始,平衡和选择就是关键。B2C与CRM的整合,在同样的客户信息模块上,要以CRM为主。薛峰说这是因为CRM最能支撑业务。到整合呼叫中心时,这个问题同样出现了,在呼叫中心,当客户打进电话时候,能够弹屏出现客户信息。客户信息必须能够利用原有的客户数据。
弥补原有的管理漏洞,整合已有平台。六个星期之后,整合后的呼叫中心也顺利上线。能够如此快速地完成整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这套软件都基于IP,软件本身具有各个模块,在软件安装完、配制好后,只要整合客户数据就可以上线了。
现在,京卫可提供基于年龄层次、消费能力、消费习惯、健康状况等信息的客户服务。
回想两次整合之战,薛峰认为技术始终不是难题。痛苦之处在于公司政策层面的脱节。各区域定价、同城药店价格、会员管理模式、会员政策、执行力度不一致,这导致很多营销活动各自为战,网上药店更是“没办法落地”。这对集团而言,势必影响整体品牌的塑造和统一服务的推广。
行动力决胜
2009年,在库存上,京卫大药房也有了自己的预案。这个预案是在整合做完之后用了1年多时间摸索做出来的。
“IT人总是致力于做一个完美的系统”。在库存上,薛峰和他的团队用计算机算出了一个库存数量,这可以帮助每个店面把库存压缩到一个经济量,当店面库存量低于该经济量时,系统会自动形成采购申请。
起初这个经济量的设置和增长速度不匹配,让众人措手不及,忙乱了一个多月。“我们在经济量是否和现实一致上,需要磨合。”这和大家熟知的天气预报产生的过程有些类似。计算机算完的结果往往还需要人的经验进行判断,才能得出最接近现实的数值。
类似这样的调整和完善,在做完整合之后还有很多。在项目做完之后,运维团队变成了一支“平时生产、战时集中”的分散队伍。曾经的关键用户中的十几个人,作为一个临时项目组,每半个月集中讨论一次。他们每个人都对某个系统的某几块非常熟悉,在一起讨论改进业务流程,优化模块功能。
回忆起做项目整合的经验,“感觉有点像打了一场乱战。”薛峰这样形容。带领实施团队在4个月内实现所有店面的线上线下整合,这些工作有时候甚至是从帮助店面配置计算机、网络开始做起的。
从零开始的建设工作,离不开整个集团各公司、各部门的配合。这主要是集团的决心,在集团总体规划指导方针下,各公司对信息化都很支持。在分公司上信息化的问题上,各公司的一把手甚至要签责任书,信息化工作也是他们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项目,评分曾经一度高达15%。
决心推动行动力,而更重要的是让经营管理层面理解信息化的价值。在做信息化项目当中,集团总经理一直参与讨论。当听到信息化小组谈论的是用技术怎样解决业务问题时,作为公司的领导,他能深刻体会到信息化提供方法帮助实现集团的经营决策。
2009年2月,京卫集团又上了WMS物流一期项目。目前二期项目正在开展中。计划构建7000平米标准化药品物流库房,在一期50多人的专业物流队伍之上更大规模地开展服务,满足药品严格的配送要求。物流配送的强有力保障,将进一步深化整合。 (作者:郑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