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连续接到区号显示为广州的电话,对方声称为保险公司工作人员,我免费获得他们推出的为期3个月的免费意外险,让我提供家庭住址和银行账号以便领取,但我怀疑这是骗局。”近日,市民张先生来电反映,天上掉馅饼,担心其中有诈。
据保险业内人士介绍,根据相关规定,电话营销保险属于违规,消费者接收到类似的电话时要提高警惕,防止个人信息泄露。
免费保险需提供银行账号?
张先生家住石岐,除购买车险外从未购买过其他商业保险,与保险公司也很少接触。然而,年后他一连接到两家保险公司从广州打过来的电话,他被告知获得两家保险公司提供的三个月的免费意外险。
张先生告诉记者,在电话中,对方声称他只需提供姓名、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等信息,由他们帮忙填写并申请之后,就会从广州那边将保险单快递过来。
“当时我将信将疑,对方也没有要求提供其他信息,所以我就按他们的要求提供了家庭住址等信息。”张先生介绍说,本以为过几天自己就能收到对方快递过来的保险单了,然而几天后对方又打来电话,说保险单即将寄出,张先生还需提供银行卡或银行账号,理赔时需要。
要提供银行卡或账号,这我就不干了,万一是骗局怎么办?张先生当即拒绝了对方的要求。对方此后又给张先生打了几次电话,都是要求张先生提供银行卡号或账号,张先生都没有提供,而对方当初表示已经寄出的保险单也如泥牛入海了无音讯。
无独有偶,没过几周,又有广州的一家保险公司打来同样的电话。这次张先生有了戒心,包括家庭住址等信息都不愿再透露了。“我后来去网上查过,两家保险公司都是真的,客服电话也是真实存在,但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让我一而再再而三的捡到免费保险,这中间有没有什么陷阱呢?”
“免费午餐”或为获取个人信息
针对张先生频繁接到保险公司免费保险一事,记者电话咨询了保险公司工作人员。据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类似的免费保险确实存在,一些保险公司以活动的形式开展,除个别之外大部分都不存在骗局的问题。
“但这其中有个问题,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这些免费保险一般保期很短,而且附有很多条件,换句话说这些免费保险真实价值并不大,只是忽悠不知情的消费者,而他们的真实目的就是借着免费的名义,获取用户个人信息,积累客户资源以便开拓市场。”这位业内人士表示,所谓的免费保险猫腻主要集中在此,因此市民如果接到类似的电话调查最好不要随便透露真实的姓名、住址、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记者随后在网上搜索得知,各地类似事件屡有发生。而一些熟悉保险法规的网友也在网上发帖表示,保监会对电话营销有硬性规定。据了解,2010年中国保监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人身保险电话营销和电话约访行为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许可不得开展或变相开展电话营销业务,禁止保险营销员个人及其聘用人员随机拨打电话约访陌生客户,或假借公司电话营销中心名义电话约访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