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北京保险行业协会正式宣布,北京地区人身保险电话营销禁拨号码登记平台(以下简称禁拨平台)正式开通。北京市民通过该平台登记手机号码,可以让人身保险公司禁止拨打,最长的禁拨时间是二年,在禁拨期内人身保险公司将不能拨打该电话来推销保险。此消息一出,引发了业内广泛的热议。
事实上,几乎每个使用手机的消费者都曾经不止一次地被不期而来的人身险销售电话骚扰过。保监会日前通报的保险消费者投诉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消费者投诉电话销售扰民问题223个,占投诉总量的3.35%,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15个。其中:涉及产险公司108个,占产险公司合同纠纷的4.62%;涉及人身险公司115个,占人身险公司合同纠纷的4.71%。因此,从保护消费者角度出发,禁拨平台的上线可谓是惠民大事一桩。
但不可忽视的是,自2003年寿险电话营销在北京问世以来,业务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保险行业风生水起的主要销售新渠道之一。有关数据显示,在行业增速整体放缓的背景下,2012年上半年,北京市人身险电话销售渠道的收入达到10.51亿元,同比增长45%。因此,当消费者可以主动对保险销售电话说“不”,以此渠道为主要业务来源的保险公司必将或多或少地受其影响。
如此来看,禁拨平台的设立似乎是保护了消费者,却伤害了保险公司。但换个角度来看,这无疑也是保险公司筛选潜在客户的有效手段之一。
试想,当保险销售业务员随机拨打电话以兜售产品时,有多少是投其所好地签售了产品?又有多少“被骚扰者”是抱着极其反感的态度迅速挂断了电话?换言之,若是有着保险需求,即便是“被骚扰”,也会掏腰包;但若是无心插柳,即便没有禁拨平台,也一样是毫毛不拔。因此,禁拨平台在某种意义上提高了电话销售的成功率,同时敦促以此为主要销售渠道的保险公司创新思维,使其渠道更加多元化。
不过,禁拨平台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实际的效用,最终还要依赖于平台的推广水平与监管部门的监察力度。若前者水平不足,知晓者寥寥无几,则平台形同虚设;若后者力度不够,不能做到违规必查,则难以体现平台的约束力,亦是有同于无。
此外,与人身险销售相同,财产险销售领域的“电话骚扰”也是屡禁不止。尽管此番禁拨平台主要针对人身险,但寄希望于平台效用用到实处之时,财产险的禁拨平台也将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