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本报针对百姓关注的保健食品话题,邀请市食药监局专家做客《今晚报》“消费直通车——今晚3·15热线”,现场解答读者疑问。
热线电话非常火爆。有许多中老年人反映通过非正常渠道购买到假货,不仅遭遇退货难、维权难,有的读者甚至服用不正规保健食品后对健康造成危害,病情加重。两位专家提醒消费者:通过电话、网络、义诊、讲座方式销售的保健食品或药品不靠谱。
读者阚先生就遭遇了电话营销骗局。阚先生说:“某公司给我打电话,经不住宣传,我办理了金卡,购买了1000多元的蜂胶和维生素C胶囊,后来打开胶囊发现里面都是用甘油冒充的,想联系退货,就再也联系不上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处的付永杰对此表示:“购买保健食品和药品最好到正规的实体商店或药店,并查看营业执照和销售许可证、查看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和出厂合格检测报告。检查所购保健食品外包装,是否印有蓝色小草帽形状的保健食品标志,是否具备唯一的批准文号,务必向商家索要发票。”
另一位读者赵先生也是通过电话购买到苦荞胶囊和虫草胶囊两种保健品,购买时商家表示没有发票,只能开收据。经过专家鉴定,赵先生购买到的这两款保健品均为假货,冒用了其他保健食品的生产批号。本次活动专家之一,市药品监督稽查执法大队投诉举报中心主任徐源介绍:“目前国家食药监局网站主页已经开通了生产批号查询功能。”
徐源还称,目前很多违法销售药品和保健食品的骗局,都是假借专家之名,通过电话、网络或现场讲座等方式,表面是为消费者讲解,其实目的就是销售产品,而这些所谓的专家大多是冒牌货,销售的药品或保健食品也多为虚假宣传或假冒伪劣的问题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