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电话营销>>新闻详情

个人信息每条卖2元

2006-09-19 00:00  《4PS呼叫中心国际标准研究中心》  咨询电话:17317241681(微信同号)  岳杰松、叶虹


  昨日,本报刊登了许多市民个人资料隐私被泄露的报道后,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这些原本属于个人隐私的私人资料,是通过何种渠道被泄露,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在各家公司中流传的?就此,记者采访了一些“行内人士”,揭开个人资料泄露的“秘密”。

  揭秘

  数据公司:高价卖个人信息

  刘先生是一家保险公司的负责电话营销的人员,刚刚和某数据公司合作了一把。他们的合作方式是:保险公司向该数据公司购买3万个个人数据,每条数据包括姓名、电话号码,每月通话量及房贷的情况四项内容,每条数据2元。

  由于长期从事电话营销工作,刘先生十分了解此类“数据公司”的运作。如果一个数据中只包括姓名、手机号码两项,可能只值5角;如果加上每月通话量一项,可能值1元;再加上房贷情况,价格会更贵。他透露,此类公司的幕后老板通常与各类拥有大型个人资料数据库的机构保持密切地联系。他们的数据来源并非单一机构,资料越全面,越值钱。

  这些数据公司搜集的个人资料,有两种方式盈利:第一种方式是成立自己的电话营销中心,有需要的公司可以租借他们的个人数据;第二种方式是买断数据。以刘先生所在公司为例,花6万元买断了3万条个人数据。这种数据公司的主要合作伙伴是正规公司,他们之间常常会签有协议,一旦出现隐私纠纷,数据公司负全责。

  “信息贩子”:无孔不入与协会俱乐部合作

  除了这些“专业”的数据公司外,也有一些“信息贩子”专门从事此类个人数据收集工作。他们的数据来源是一些行业协会、俱乐部,或者各种中介公司。

  别小看了小打小闹的“信息贩子”,他们可是无孔不入。行业协会、俱乐部的花名册,是他们的主要目标。“售楼小姐,车行的销售人员,一些俱乐部的负责人,也成了重点搜寻的对象。”曾任东莞某高尔夫球会部门经理的李小姐告诉记者,虽然他们球会对会员资料严格保密,但还是有极少数的员工会利用手中的资料去牟利:“因为我们的会员基本上是属于高收入人群,这部分人群是许多公司都希望得到的潜在客户,所以有些人不惜用各种手段去得到他们的资料。”

  而一个楼盘销售完毕后,房地产公司会和临时聘用的售楼小姐解除雇用关系。对售楼小姐而言,把客户资料当成“商品”卖掉,对交易双方都有“好处”。

  公司之间:互换数据库共享信息

  除了从数据公司或“信息贩子”手上获取个人资料外,有的公司是通过信息互换的方式来获取个人资料的。

  赵先生是东城一家装修公司的中层人员,手上有他公司一批客户的相关详细资料,刚好他的同学在一个俱乐部做负责人,两个人的客户资料库就相互共享了。

  “根据他的资料,我们可以比较详细地了解到这个客户的喜好兴趣等,有了他的资料库,我们在宣传的时候会很有针对性。”赵先生的同学说。

  像赵先生的这种情况在业界非常普遍。“像买汽车不到一年,就有推销保险的打电话,这就是因为个别汽车销售商不仅与保险机构有合作关系。更有一些汽车经销商同时还是车险代理商的身份。”从事保险工作的戴先生告诉记者。

  据其介绍,在车主购车后,汽车经销商往往抛出第一年赠送保险或保险打折的诱惑,让车主在其处投保车险。而当第二年车主选择其他渠道购买车险时,有些汽车经销商就将其掌握的客户资料出售给保险代理机构,从中获利。

  至于房地产中介和装修公司则更为简单。如果与开发商关系好,可直接拿到名单;或者与物业管理公司打好关系,向其直接购买。装修公司则主动和售楼部取得联系,付费购买业主资料。

  说法

  电话营销专家:

  电话营销行为应该规范化

  高先生曾经在香港长期从事电话营销工作。他认为,电话营销是目前世界通行的一种销售方式,但是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都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例如香港,数据持有者会与客户签订一份协议,如果客户选择接受电话营销的方式,数据持有者才会进行相应的电话销售。否则,客户将会追究责任。

  而且,即使客户接受了电话营销的方式,数据持有者也不允许转卖个人数据,只能由数据持有者本身的电话中心进行营销服务,否则是违法。

  但是,目前内地的电话营销尚未规范,个人资料可以通过非正规渠道获得,又没有相关的法规对泄露个人资料的行为进行追究。

  律师:

  要对个人信息保护立法

  广东莞信律师事务所的王律师表示,因为业务关系掌握他人资料,又用于商业牟利而将他人资料泄露,导致他人生活受到干扰的,已经侵害了他人的隐私权。“但从实际操作层面看,其损害度比较难以界定”。

  这是因为车险推销员或中介公司的骚扰电话对车主、业主的经济、精神等造成的损害往往较难界定,而车主、买房人取证也存在一定困难,客户资料泄露究竟是公司行为还是个人行为,也很难取证,最根本的办法是对个人信息保护进行立法。

  王律师表示,目前,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尚没有明确的、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最早将在2008年出台。

  市民反应

  本报的报道出街后,引起市民的强烈反响,许多市民都表示自己曾经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在接受采访时,市民都希望能早日出台有关法律措施来规范和制止相应行为。

  王先生:

  没有太在意 但心里不舒服

  家住雍华庭的王先生三年前买了一辆轿车,车险到期前一段时间,也确实接到过不少车险推销人员的电话。“刚开始我很惊讶,他们对我的买车资料怎么掌握得那么详细?”

  王先生称,目前这种个人资料被很多保险推销人知晓的情况很普遍,就他个人角度而言,他对这种情况不会过分在意。“你告诉他你已经买了车险就好了,他们也不会一味纠缠的。但这个资料被泄露出去,终究自己感觉不舒服,也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惹什么事情。”

  刘小姐:

  很是反感 希望有措施制止

  住在东城区东泰花园的刘小姐认为,这种行为已经侵犯了个人隐私,对这种行为非常反感。

  “如果仅是保险推销员推销车险、房产中介公司招揽生意就算了,万一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刘小姐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采取相应措施对此进行制止。

  李小姐:

  虽做销售,但仍很反感

  李小姐是一家保险公司的销售人员,“我自己是卖保险的,还经常接到推销保险的电话,很无奈,有时候真的很反感他们。”

广州日报

 

共0条评论网友评论
  • 全部评论
共0条记录(共页)
向您推荐

新闻 按行业分类

厂商 按产品分类


        
总机:021-51601170 直线:021-58307717,17317241681(微信同号) 电子邮件:cct@51callcenter.com  泸ICP备10026114号-4  行业交流俱乐部QQ:2919157212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牡丹路60号东辰大厦810室  邮编:201204 上海趋天网络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2002-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