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题为“托管VS自建统一通信”,其中的一些内容让我产生了一些疑惑,它让我有了这样的想法——把这个定位成一个“要么是,要么否;要么全部要,要么全部不要”的问题,但这并不能反应真正的实际情况。这就有点像“善恶对决”,从抽象角度来看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到现实环境中,整个感觉就变调了,要知道在黑白这两种绝对的选择中间还存有很大一块的灰色空间。事实上,我有点怀疑那些服务提供商、设备厂商、增值经销商(VAR)们由始至终到底有没有把“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不正确的”这一点摆在首位。
统一通信常常会往托管方向发展,不过其中也经常会涉及到自建部分,而在这种情况下,也总是会需要一些“集中式”的元件。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步骤都是在云中完成的,不同于语音和数据通信这些我们已经知道了几十年的东西,这个“魔法”也不再需要部署到每个办公楼里。
你可以进行协作工作,像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在公立大学或是一个监管非常严格的专用网络上,进行某种程度的呈现。这可能感觉像是统一通信,不过这只涉及了表面,因为一旦你试着去延伸你的呈现或是协作到外部的移动设备上,就将爆发百分之百的泡沫,除非你可能拥有自己的全国无线网络。虽然这很让人怀疑,不过我知道谁在做。
从另一方面来说,你可能会部署移动整合,让每个员工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受益于统一通信,你可以把这个视为一个(几乎)全托管的解决方案,但是这里还是要用到一些设备,即使可能只是一个路由或是一个网关,不过这将关系到移动集成的实现。
所以如果这不是一个是非题,那么又该怎么来定义它呢?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网络自身为用户提供主要的统一通信体验,而企业则是一个整体,其中某些自建的部分要与WAN相连。现在只要在前端部署一小部分的架构,就可能已经能够实现统一通信了,比如说,无需PBX中继就能使企业利用WAN资源和云。实际上,在上面提到的协作的例子中,你也可以部署一个完全“托管”的协作模型,而不必在前端配置任何东西。
我可以肯定的一件事是,这种方式需要有一个健壮可靠的WAN,请注意,我指的是WAN,而不是互联网。这里要比大多数公司试图通过的常用的T1标准的要求还更高,并且也一定比互联网总所周知的“尽最大努力”做得更好。如果没有网络,想要实现真正的统一通信几乎可以说是不可能的,不论是有线的还是无线的。只有有了网络,用户才能利用统一通信以及它的一系列应用来提高生产率。因此,我要再强调一次,这里的关键是网络,而且现在网络的重要性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