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推荐杂志、垃圾短信……不少消费者上网购物或参与电视购物时,给商家留下了个人联系方式等信息,也由此留下了烦恼的根源。兴庆工商分局消协提醒大家,目前相关法规尚不健全,消费者应慎留个人信息。
昨日,记者从丽景工商所了解到,最近不少消费者都投诉,他们在上网购物或电视购物过程中,留有联系方式,现在各种骚扰信息电话响个不停。今年1月份,市民李先生用手机通过电视购物,给孩子买了一款玩具。此后,李先生的手机上,要么是商家的产品语音介绍信息,要么对方直接打来电话推销产品。现在,李先生只要一听到短信铃声,心里就发毛。电视购物给他留下了“后遗症”。
无独有偶,市民姜女士也遭受了同样的购物“后遗症”。春节前,姜女士在网上购买了一款品牌香水,网上销售人员介绍说还可以注册成VIP会员,可在下次购物时享受优惠。于是,姜女士填写了一份会员注册表,留下了自己的手机号和工作地址。不到半个月时间,姜女士就频频接到该品牌的各类杂志,而且经营其它产品的商家也发来了各种优惠促销短信。姜女士说:“原本以为填写这类信息时商家会保密,谁料,不但该商家借此号码乱发信息,还泄露给其他经营商。”
工商人员提醒,目前,消费者通过网络、电视或商场专柜购物时,商家为引导消费者再次购物,都会推荐消费者办理会员卡,填写个人信息。而当前个人信息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填写该类信息记录卡极易造成个人信息泄露,因此,消费者在填写个人信息资料卡时一定要慎重。晚报记者寇莉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