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何珉 记者张伟)根据市消费者协会统计,一季度家电成为投诉热点,共受理212件。其中,绝大多数投诉集中在售后“三包”服务方面。
据了解,目前我市家电产品的售后服务及维修工作存在着许多弊端,如承诺不兑现、服务人员素质低、维修水平差等,这表明在家电市场迅速发展过程中,售后服务相对滞后。
家电售后服务“短腿”的主要根源是售后服务主体资质标准不统一,对维修人员缺乏管理。目前,大多数家电企业都采用特约维修方式为用户提供售后服务,只要维修者与企业签订协议,就可冠某品牌家电特约维修站之名,但企业对维修站的资质却无统一标准。一些家电企业为降低售后服务成本,甚至将售后服务转包给没有资质的维修站。有关部门虽已规定了一些维修指导价格,但实际上维修人员却常常找各种理由乱加价。一些维修业户上门服务不带报价单,维修后才告知维修费。对超过保修期的家电,也没有一个具体的收费标准。一些维修人员在提供维修服务时还存在恶意欺骗的行为,如维修时把进口原装件或新零件换成国产件或旧件,而将换下的零部件重新卖钱。
市消协介绍,“三包”有效期内让消费者付维修费的现象在农村较为严重。虽然消费者都知道“三包”规定,但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致使许多本应享受的权利被售后维修站悄悄“截留”,建议消费者一定要弄清读懂“三包”规定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