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都走海尔联想路谨防新一轮多元化陷阱
2009-05-18 16:22
《4PS呼叫中心国际标准研究中心》
咨询电话:17317241681(微信同号)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吴晓燕
访锡恩咨询首席顾问姜汝祥
视点
“资本运营”虽然是个中性词汇,但在国内却时常跟一些负面事件联系在一起,如较早的南德集团的牟其中,现在国美的黄光裕。中国的许多企业家也因此都把自己的资本运营企图心包装起来。
现在,“打工皇帝”唐骏高调宣称要把陈发树打造成中国的“巴菲特”。
陈发树的转型会很困难
《中国经营报》:唐骏的高调一方面被公众看做是又一次作秀,一方面也反映了新华都对资本运营的热衷。毕竟,相对于靠微利支撑发展的实业经营,资本市场一夜暴富的诱惑力极强。很多人对这件事的评价很负面,觉得在中国热衷资本运营的人的结局都不是很好,你怎么看陈发树的这个转变?
姜汝祥:从两个层面看,第一个层面,从大的产业格局看,我持肯定态度,因为中国的资本市场不发达,对中国的企业是一个损坏,也就是中国不存在真正的资本家。巴菲特是真正的资本家,中国有的只是大量的企业家。资本家是用资本杠杆撬动世界。如果比亚迪的股东是牛根生而不是巴菲特,那比亚迪的发展一定有根本性的影响。这个结论就很简单,中国需要更多的巴菲特。
从这个意义上讲,唐骏帮陈发树做这个转型,由于唐本身就很有职业经历,这无疑对中国的资本市场是一件好事,让中国有一批李嘉诚这样的人出现成为可能。唐骏成为一个投资者,让新华都变成巴菲特那样的投资帝国,这是大好事。
但从另一个层面讲,从新华都和青啤本身的逻辑看,新华都之前未做过啤酒,全世界做职业投资的大部分是一开始就做这个行业,就像巴菲特,很少中途转行来做投资而成大器的,所以,新华都要转型成为一流投资公司,需要很大的突破才能完成。因此,新华都能否从一个做实业的公司转型成投资公司,我持疑问的态度。
新华都现在的做法有点像联想,柳传志也是中途转行的,但联想的成功与否我也持疑问,转型是很难的。从实业层面能否转到金融层面,李嘉诚是个榜样,但李是个管理大师,在管理上融合了中西方特色,而且李的主要投资大部分在海外。柳传志也是想把他的管理经验注入所投资的公司,但从目前还看不到有真正的经验。陈发树现在看起来也没有成体系的管理经验,唐骏的经验也不是太丰富,因此,这种转型的困难还是很大的。
再来说青啤,我认为,青啤有中国最好的管理团队,是中国少有的百年公司,文化扎实,这家公司需要什么样的股东、投资者,现在在中国的范围内,他选择了唐骏(陈发树),比选择牛根生、刘永好要好得多。这是一个令青啤很高兴的结果,但唐骏毕竟不是大老板,他在新华都能待多长时间,这都是疑问,何况新华都也一再表示,要做大,要铺大摊子,这样青啤就会有被出售的风险,不确定性增加。
投资分三类阵营
《中国经营报》:无论如何掩饰,中国企业家对做资本经营还是很有热情的,通常来看,形成了两个派别:一类是固守产业资本的运作模式,以实业运作为里,思考方式是实业资本家的方式,而不是金融资本家的方式,例如刘永好;一类是以实业运作为点缀,资本运作为里,拓展资本市场,例如黄光裕。除了这两个阵营,陈发树是否又创立了一个新的阵营?
姜汝祥:黄光裕是通过资本放大实业的杠杆效应,是一种投机。在中国,做实业,不安分于实业,于是想通过资本杠杆来做放大效应,想赚“暴利”,黄光裕是一个典型,也是一个常态,因为大部分公司都这样做。只是大部分公司没有黄这么大的“本事”,适可而止,不像黄走得那么远,但说实在话,也就是五十步与一百步而已。
刘永好是通过资本获利,通过投资一些公司,比如民生银行,万通、雅戈尔、上海复地都是这种模式。有钱了,就想通过财务投资做股东来赚钱,这在中国这样的新兴增长国家,有多少新产业新公司新机会?只要有这样的新机会,就有赚钱获得“暴利”的机会。
新华都其实和联想是另外一种模式,是正儿八经地想把投资作为主业干,想做中国的巴菲特。因此,更准确的划分应该是三个阵营:一是拿实业平台做资本投机,黄光裕是这个阵营的代表;二是仅作为投资平台,像刘永好、冯仑、海尔等;三是把投资做成一个真正的产业,想做大,例如联想和新华都。
金融危机增加了企业资本经营的热情
《中国经营报》:从近30年的历程看,中国企业都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姜汝祥:阶段不好划分,因为产业发展是不均衡的,例如家电大搞多元化的时候,其他产业则专注于实业。中国企业改革三十年来,一直有两条线,能力赚钱线与机会赚钱线。上世纪90年代初,大部分企业都是投机大过经营主业,走机会赚钱线,只有少部分企业专注于实业,做竞争力。实践证明,走能力赚钱的这些企业后来成为了中国的优秀公司,例如华为、海尔、联想。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相当多优秀企业开始走机会均等赚钱线了,这就是海尔、联想等公司的多元化,寻找机会,做多元化赚钱。到了2004~2005年,这些优秀公司又开始回归主业,做专业化,例如TCL收购汤姆逊,海尔和联想收缩战线。
另一方面,一些新贵又开始做多元化,比如上海复地、宁波雅戈尔、广东美的,他们寻找到了中国经济的新机会,于是,又想重新走海尔、联想的道路,包括新华都这样的公司,又发起了新一轮的多元化。
因此,这30年来,中国企业是交织的变动,成熟的产业慢慢回归,不成熟的产业开始乱搞。这也说明中国各个产业间企业的学习能力有问题,总在犯前人所犯的错误,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很多新的公司,在犯上世纪90年代的家电优秀企业的错误,开始走多元化路线。但这是个利益问题,当利益的诱惑太大的时候,谁还在乎失败的教训?
《中国经营报》:此次金融危机已经让一些热衷资本运营的公司尝到恶果,有的企业资金链变得紧张,金融危机是否会改变一些公司对资本市场的热情?
姜汝祥:我觉得不会。因为政府4万亿元的投资又给了这些企业新的机会,在“鼓励”他们。比如,雅戈尔会不会加入修路的阵营?因此,我觉得这次危机不仅不会降低他们的热情,相反会令他们更热衷此道。
道理很简单,中国经济在拯救危机的时候,采取的是财政路线,而不是促使市场竞争,鼓励企业提升竞争力的路线,财政路线在一些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可以行得通,但在中国,我们相当多的监管缺乏,这就使一些优秀公司去寻找机会,或者鼓励他们去寻租来获得利益,四万亿中有多少利益机会?有多少“暴利”的机会?大家看现在中国股市的起伏就懂,如果新一轮牛市来临,真不知又有多少泡沫在其中!结论很简单,做企业要做实实在在的竞争力,那才是中国企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