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国合作具有历史意义
四国领导人就重大地区和国际问题发表联合声明:肯定了20国集团峰会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发挥的协调作用,承诺推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推进国际金融与经济体系改革,推进反贫困进程,支持各国在能源领域加强协调与合作,增加国际人道主义援助,支持建立更加民主和公正的多极世界,支持联合国在应对全球性威胁和挑战方面发挥中心作用。四国将以循序渐进、积极务实、开放透明的方式推动对话与合作。
四国不断加强互动引起国际社会注目。2008年11月20国集团在美国举行金融峰会,会议期待“金砖四国”参与救市的呼声增多。2009年3月四国财政部长在英国举行会晤,在稳定国际金融体系、采取财政刺激措施拉动内需和反对保护主义等领域达成了一致意见。国际社会对“金砖四国”给予较高评价和肯定。美国国际研究名家布热津斯基认为,21世纪需要更多的主要参与者参与到大国行列,英国首相布朗希望中国和印度成为G8正式成员。
四国兴起促进国际力量对比和国际格局发生着新变化,如果说20世纪50-60年代的民族解放运动严重冲击了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体系,那么21世纪以来以“金砖四国”发展为重要标志的发展中国家兴起则对西方主导的经济和金融体系构成冲击和影响,意义深远。
四国兴起与合作尤其有利于发展中阵营。许多发展中大国和中等国家都很有发展潜力,“金砖四国”概念可以吸收更多的发展中大国和中等国家加入其中,构建一个发展中大国或中等国家交流合作的新平台,加强与发达世界的互动与交流。比如IMF预测2009年印尼经济可能增长4%,从2011年开始印尼经济增速可望达到7%,摩根斯坦利发布报告称印尼有可能成为金砖第五国。今后新兴发展中大国或中等国家将是八国集团、20国集团等世界性国家组织之后,又一个对世界格局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国家集团。
单极与多极互动继续发展
在世界遭遇严重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国际社会对“金砖四国”的发展驱动期待很高。然而必须现实地看到,四国的发展空间很大但其前景依然曲折,特别是四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与传统、地缘等方面存在不容忽视的差异性和竞争性。叶卡捷林堡峰会用较多笔墨讨论不合理的国际经济和金融体系改革问题,并讨论建立超主权货币问题,但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抛弃美元是行不通的,各国的债券与外汇储备仍多以美元结算。
四国发展面临许多制约因素。四国与美国、欧洲等西方发达世界具有密切的经济与金融关系。中国经济严重依赖外贸拉动,经济结构比较不合理,民众经济能力有限、消费不足。印度软件产业一度繁荣发展,但主要是为欧美进行服务外包性质,自主创新方面明显不足。巴西和俄罗斯在较长时期内仍然过度依赖铁矿和石油等资源能源出口,自我创新与发展能力受限。美国的相对衰弱和新兴经济体的成长并非一朝之功,“一超多强”的局面仍将持续。美国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恢复能力很强,美国现代和当代史上类似的螺旋式发展已多次出现。
四国合作需要稳健推进
胡锦涛主席出席首届“金砖四国”领导人会晤时指出,四国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政府强调,要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世界经济恢复增长,四国要解决自身发展中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要共同推动制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改革方案,致力于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推动保障粮食、能源资源和公共卫生安全。
胡主席就四国进一步合作提出四点建议:首先要增强政治互信。四国应充分用好现有机制,通过对话和交流加深政治互信,成为国际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典范。第二,深化经济合作。四国在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等方面各有优势,彼此互补性强。应加大经济合作力度,丰富合作内涵,拓宽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增强合作实效,共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三,推进人文交流。促进人民相互瞭解,推动各界成为好朋友、好伙伴,为深化全方位合作打下坚实社会基础。第四,提倡经验互鉴。应尊重各自选择的发展道路,相互交流发展经验,彼此借鉴发展模式,还应加强同其他各方的对话、交流、合作。
胡主席的四点建议具有强烈的现实与长远意义,四国应当把握历史机遇,加强团结合作,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