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互联网正式出现在中国,是1987年。作为中国最早低龄触网的一代人,“70末”、“80后”的成长始终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留下了何种烙印?这代人如何看待互联网这个“成长伙伴”?当他们为人父母后,又会怎样对待孩子上网的问题?
采访对象:
王长东 1982年出生,中学时首次触网
许玉敏 1986年出生,中学时首次触网
吕 毅 1979年出生,大学时首次触网
林 宝 1980年出生,工作时首次触网
今天:网络着,生活着
网络的意义绝不仅是虚拟媒介,而成为一种生活状态
每天早晨,王长东的第一项工作是打开电脑,检查邮件,浏览行业资讯。
王长东出生于1982年,现为盛大在线网络发展有限公司市场经理。
和绝大多数“80后”一样,网络是王长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看网页,打网游,泡论坛,开博客,逛网店,甚至自己制作了一个叫 “笑傲江湖中文站”的网站。他常自我介绍:“叫我阿飞吧。”这是他的网名。
“我的木棉若若”也是一个网名。网名的主人许玉敏,出生于1986年,南广学院毕业之后,并没有循规蹈矩地进入媒体或者广告公司工作。这个23岁的女孩子,现在的职业是淘宝网上的专职卖家。2008年7月,“七月木棉”开店时,投资仅为500元;现在,这个店的月销售额在8万元左右。网店首页,女孩写道:“在心里构思了无数遍,我要有个自己的店。”网络,让她的梦想提前实现。
对于这两个“80后”而言,网络的意义绝不仅仅是虚拟媒介,而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状态。“只要不出门,基本都在网上,购物、看电影、看小说,全是网络解决。”许玉敏这样描述自己的日常生活。
今年7月从中央党校毕业的林宝刚完成了他的硕士研究生论文。在做论文的日子里,他常常访问的站点是“中国期刊网”,查询、下载、阅读,是他一段时间里的固定“动作”。“现在必须上网,每天大概4到5个小时。”
从事媒体工作的吕毅却将自己对网络的严重“依赖”完全归结于工作。他出生于1979年,研究生毕业以后在一家媒体从事编辑工作,每天的任务就是在电脑前将记者们的稿件重组包装。吕毅认为,现在如果不上网,就是与时代脱节了。但他补充说:“这并不是知识的脱节,因为学知识主要通过书本。这只是信息上的脱节,网络是获取信息的便捷工具。”
昨天:“E时代”的起跑线上
网络可以成就事业,并不一定会“输掉人生”
王长东和许玉敏的首次触网,都在中学时代。那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互联网刚刚拉开迅猛发展的序幕,腾讯QQ粉墨登场。
王长东至今还深刻记得首次触网的新鲜与喜悦:“当时很新奇,感觉浏览器的那些图标好复杂。在同学的指挥下手忙脚乱,很好玩。”他与网络的这次亲密接触是在一个网吧里,4块钱1小时,电话线拨号上网。
据许玉敏回忆,她刚接触网络的那阵子,最流行的就是QQ聊天。高一时,同校一个男生因为上网成瘾、成绩退步,总成为班会上的反面教材。“我属于对网络自控能力比较好的。爸爸很开明,但妈妈却极力反对上网。”
林宝2002年才开始接触网络,那时,他已经工作两年了。第一次的触网经历发生在网吧。“只是无目的地在网站上瞎逛,不停地感慨技术的力量。我居然能了解到这么多的信息。”
吕毅来自农村。他的第一次上网经历不在网吧,不在家里,而是在大学的图书馆里。那是1998年,网络在中国刚迅猛发展。即使直到大学才接触网络,吕毅也不认为自己输在起跑线上。他反复强调:“网络上的信息再多,获取了,充其量也就是个‘知道分子’,而不是真正的知识。”
王长东的家乡在的一个小县城,经济不发达,人们的观念并不“时髦”,学校管理也严格,在校期间基本不准出校门。同学里,也就是他们几个家住县城的走读生,能有机会多上网。如今,他在旧日同学的眼中,也算是小有成就。“现在想想看,早期触网的经历,应该是我今天‘干得比较不错’的一个原因吧。”
王长东上网之初,父母也不赞成。“他们不了解什么是网络,只觉得应该跟以前的电子游戏厅差不多,所以很反对。”
现如今,父母对儿子的互联网事业很支持。“他们觉得网络很神奇。”王长东有些得意,“我在家里装了宽带,爸妈晚上经常在QQ上跟我语音聊天,挺开心的,他们说这样省钱。”
明天:为人父母后
网络是对一代人的最大馈赠,但也可能让孩子失去人生的另一面
对于社会上一些将网络视为“洪水猛兽”的声音,王长东并不认同:“他们只是看到了我们因网络失去了什么,却没有看到我们通过网络获得了什么。”
王长东认为,网络让他原本狭窄的社交、知识获取范围扩大了许多。“网络是另外一个社会,它让我们能够不出门或者无须亲身经历,就能得到很多知识和经验。这是网络对我们这代人最大的馈赠。”
王长东表示,以后自己有了孩子,他不排斥孩子使用网络。“如果任何其他的乐趣都无法转移他对网络的热爱,那么可以引导他去研究网络,从而成为一个在网络方面有一定成就的人。”
林宝是4位采访对象中接触网络最晚的。他说:“一定要让我的孩子尽早接触网络,多学知识,多了解新鲜事物。当然了,我也会对孩子上网进行健康引导。”
许玉敏对网络的态度相对消极。她觉得网络让她变懒了,不再读书,不再写信。“我差不多已经有4年没有给任何人写过信了。现在觉得,书信其实是比任何形式都好的聊天与沟通方式,一笔一画,饱含的都是真心实意。看书也是,有时候闲下来想翻一本书都找不到,年纪小的时候却常常躲在被窝里看书。”
而对于日后孩子上网的教育问题,她说:“这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她的表弟,因为上网成瘾,荒废了学业。
吕毅曾经和怀孕的妻子讨论儿童上网的问题。他对网络持保留态度,觉得网络的互动性会对儿童造成相当大的诱惑力,是儿童成长的双刃剑。“网络只是一项技术,早一点了解,或晚一点接触,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孩子也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吕毅表示:“我不会让孩子那么小上网,孩子应该多和人、和自然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