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管理世界,呼叫中心标准>>新闻详情

玉柴: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2009-12-22 13:32  《4PS呼叫中心国际标准研究中心》  咨询电话:17317241681(微信同号)  来源:中国工业报


  (上)坚持自主创新玉柴全力打造中国动力品牌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玉柴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法宝。
  

   从涡流发动机-直喷发动机-增压发动机-增压中冷发动机-电控发动机,每一次的产品升级换代都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都不同程度地提升了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例如,上世纪80年代末,玉柴6105QA直喷式柴油机升级为6105QC,造就了玉柴的第一次辉煌;1995年至今围绕“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完善产品结构”的技术创新路线展开的系列柴油机研发造就了玉柴的第二次辉煌,并为玉柴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再如,2005年,在国家宏观调控、油价上涨、汽车消费信贷紧缩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汽车市场总体呈现振荡走低态势,内燃机行业持续低迷,国内主要柴油发动机生产企业销量同比下滑20%~40%,玉柴依托企业多年的技术研发创新成果,凭借“宽系列多品种”,逆势而上,创造了被业内外人士称道的“玉柴现象”。
  

    晏平说:“要振兴我们的民族工业,就必须集中资源,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为此,玉柴非常注重对发动机前沿关键技术的研究,培植、储备自己的核心技术,在电控技术、四气门技术、高压共轨技术、代用燃料技术等发动机前瞻性技术上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进行研究开发,先人一步,抢占技术制高点。
                 

    扬威“绿色奥运”
  

    为迎接北京奥运,为北京城市公交车配备低排放的柴油机,玉柴于2004年开始启动了国4重型柴油机YC6L-40的研发。在SCR(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在欧洲只用于长途卡车时,玉柴更早地确定了国4以上重型柴油机的SCR技术线路,这个技术线路今天已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上重型柴油机的主流技术。玉柴国4重型柴油机的第一个用户就是北京城市公交车,通过自主创新,玉柴比BOSCH等欧美大多数企业更早地研发出SCR低温控制策略,有效地解决了SCR技术在中国城市公交车上应用的技术难题。同时,玉柴还开始了降低机油耗的攻关工作,把机油耗降到了0.1g/kW•h的国际先进水平。
  

    2007年3月25日,玉柴在北京公交动力国际化的竞标较量中成功地拿到了450台订单。2007年9月24日,在北京公交采购国4发动机招标中,玉柴成功中标600台,约占国4发动机招标总量的1/3,是国产品牌中唯一成功竞标的发动机企业。2007年12月,在北京公交第三批国4发动机采购招标中,玉柴是唯一参加竞标的国内企业,玉柴战胜所有国外品牌,一举将全部订单866台收入囊中。
  

    在国4重型柴油机研发过程中,玉柴研发团队就提前考虑了国4和国5柴油机的延续性问题。2007年12月,玉柴采用独特的创新技术很快就完成了国5重型柴油机---YC6L-50的研发,比国家标准实施提前5年,比欧洲标准实施提前1年。
  

    助推“绿色发展”
  

    绿色制造。近两年来,在产量年增长30%以上的情况下,玉柴的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在40吨/年之内,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8吨/年以内,均远远低于玉林市政府下达的总量控制指标;在降低柴油机油耗方面,玉柴从1998年YC6015QC机的230/kW•h下降到2007年YC6L机的197/kW•h,下降幅度达14%。玉柴还通过深入开展技术革新和管理创新,大力开展节能技术改造,积极推广利用节能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在2006~2007年两年,仅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就节省成本3.32亿元。
  

    绿色再制造。发动机再制造的成本低于新品的50%,与回炉相比耗能在40%以下,节材在70%以上。玉柴从2004年就开始对零部件再制造进行调研,并于2006年初启动了发动机再制造项目,成立了发动机再制造工厂。2006年下半年,再制造零部件价值约1500万元;2007年,再制造零部件价值约3600万元;2008年3月,玉柴成为国家首批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企业。目前,玉柴已形成了年整机拆解和发动机再制造10000台的能力,零部件再制造能力15000台套的能力,年再制造零部件价值超过5000万元。
  

    持续创新结硕果
  

    近几年,玉柴平均每年研发投入2.2亿元左右,围绕节能和环保两大主题,贯彻“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完善产品结构”的技术创新战略,取得了丰硕成果。
  

    玉柴完成了10大系列产品的高压共轨发动机电控标定工作;而且先于国家排放法规实施3~5年,提前向市场推出国3、国4机型。目前玉柴已有九大系列柴油机达到了国3标准。2007年12月,独立自主研发成功国内首台YC6L-50国5电控柴油机,先于国家排放标准出台前推出。2007年10月,成功研制出城市客车型混合动力,这是国内以ISG(单轴并联式)技术进行城市客车动力总成开发的首个创新成果,引领了下一代新型动力技术潮流。成功投放中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轿车用柴油机,填补国内轿车用柴油机空白,并于2006年通过国家研发能力验收,成为我国唯一具备轿车用发动机研发、生产和配套能力的企业。
  

    通过自主创新,玉柴取得多个国内第一,柴油机排放控制技术继续保持领先。2005年荣获全国质量奖,是全国内燃机行业首家获此殊荣的企业;首家实现全系列排放达国3标准的柴油机批量生产和投放市场;首家成功研发排放达国4标准柴油机并实现批量生产和投放市场;首家研发并成功生产国5柴油机;首家自主研发成功轿车用柴油机并具备生产和配套能力;首家推出单轴并联式(ISG)城市客车混合动力;近几年获得国家专利200多项,被授予“全国专利工作先进集体”。
  

    2008年上半年,玉柴新产品开发也是硕果累累:6K大功率柴油机、4Y轿车用柴油机成功点火;应用开发取得新突破,开发新机型452种,同比增长39.5%;开发基本型产品59个,同比增长9.8%;完成18个系列超过85个机型的电控标定研发任务。
  

    搭建一流创新平台
  

    一个企业要保持持续的创新能力,必须搭建一个强有力的创新平台。玉柴工程研究院是玉柴产品研发的前沿阵地,为玉柴研发团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玉柴工程研究院是在技术中心的基础上重新组建的,目前拥有科研人员360人,其中博士18人、硕士56人、高级工程师2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3人,形成了一支具有跨国企业背景和实践经验丰富的研发队伍。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与德国(FEV)、美国(西南研究院)、奥地利(AVL)、日本(雅马哈)等国际知名的内燃机研究机构深入合作构建自身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平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又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企业要实现技术创新,关键在于人才,因此创新人才成为玉柴自主创新的一项中心工作,并逐步形成“以人为本”的人本观念。在玉柴的人才队伍中根据专业和层次的不同,分别从事原创性技术创新,引进技术消化技术创新,持续改进技术创新。不管是高级技术专家、博士,还是普通工程师或工人技师,在不同的领域自主创新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聚天下英才,创玉柴伟业”,这是玉柴全球人才引进观,玉柴不拘地域,大力吸纳和引进国内外人才。在玉柴18000名员工当中,具有教授级专家5人,博士学历29人,研究生学历210人,大学本科学历2060人,大学专科学历4270人。玉柴已成为广西动力人才小高地,接纳人才的洼地。玉柴制定了各种人才政策和人才薪酬制度,用事业留人,用待遇留人,用企业环境留人。
  

    玉柴还通过产学研项目,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加强与国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在国内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吉林大学、上海交大、广西大学、上内所、柳拖所进行密切的合作;在国外与奥地利AVL公司、德国FEV、BOSCH等著名发动机开发和技术咨询公司进行“强-强”联合,确保产品技术与世界先进技术对接,领先行业需求。
  

    玉柴自主创新成果
  

    1.领先的柴油机排放控制技术。玉柴从1998年就开始推出国1柴油机产品,比国家正式实施国1排放要求提前2年。此后,在废气排放控制技术上一直保持领先,排放达标国2、国3、国4、国5产品推向市场比国家强制实施时间提前2~5年。
  

    随着发动机排放控制技术的不断升级,发动机单位功率的微粒排放量大大降低。国4重型柴油机的微粒排放量只有国1柴油机的十八分之一。玉柴发动机的产量2007年是1994年的6倍,但是当年生产的发动机的微粒排放总量并没有增加。
  

    2.节能技术的进步。在降低柴油机燃油耗方面,柴油机最低燃油耗从1998年YC6105QC机的230g/kW•h下降到2007年YC6L机的197g/kW•h,下降幅度14%。
  

    3.三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动机新品:
  

    YC6L国4重型柴油发动机:国内首台推出,率先进入柴油机后处理技术和国4时代,首次实现与欧洲排放标准同步,比国家强制性实施国4排放标准提前4年,成功对接国际水平;
  

    YC4W轿车柴油发动机:中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轿车用柴油机,填补国内轿车柴油机空白;
  

    YC6G国4燃气发动机:国内首台,确立了玉柴在中国燃气发动机领域的领先优势和领先地位。
  

    4.成功研发国内首台符合国4排放标准的CNG气体发动机。
  

    5.首次以依托单位身份获得863国家高科技前沿课题3项(重型商用车柴油机开发课题、重型商用车CNG发动机开发项目、轿车用柴油发动机开发课题),并获得国家科研经费拨款,标志着玉柴在重型发动机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6.实现国3全系列商品化,国4批量化。国3产品全系列、全功率段和多系统覆盖并批量投放,国4柴油机批量产出,2007年国4产品在北京、杭州和深圳国4公交产品竞标中成功获得2000多台订单,成为国内唯一能批量供应国4柴油发动机的生产企业;同时,玉柴获得国4(含OBD)产品的欧盟e-mark证书,成为了国内重型柴油机行业第一家获此认证的企业。
  

    7.成功研发我国首台达标国5柴油发动机:2007年12月7日,玉柴独立自主成功研发出国内首台YC6L-50国5电控柴油机,比国家排放标准提前5年推出,标志着玉柴在响应国家节能减排、提供绿色环保动力方面再次全面领跑国内柴油机行业。
  

    8.推出首台玉柴自主知识产权城市客车混合动力(ISG技术)。
  

    此外,玉柴是广西和行业专利申报受理授权最多的单位。其中2006年一年就获得国家专利85项,名列广西获得专利单位第一名,2007年又申报136项,获得89项,继续保持广西专利量第一名。2006年12月YC6J、YC6G系列柴油机获得中国汽车报授予的“中国汽车自主创新成果创新奖”。2007年荣获广西唯一的“自主创新成就奖”,完成60多项技术研究项目。
 

    (中)变字当头 玉柴多方挖潜促发展
                         

     规模之变
  

    玉柴集团创建于1951年,其前身是“玉林泉塘工业社”。1958年,玉柴的工业总值为208万元,到1978年,玉柴的工业总值也只不过才1200万元。而2008年,玉柴集团的销售收入将突破200亿元。
  

    从1978年到2008年,玉柴销售收入30年平均增速为45.92%;1978年产量为5201台,2008年玉柴集团预计产量为50万台,30年平均增速为26%。
  

    改革开放30年,玉柴经历了两个发展高潮:从1984年到1995年,玉柴各类柴油机产量从1012台跃增到77922台,产量增加了76倍,销售额增长了181倍,实现利税增长584.7倍。这是玉柴第一个高速增长的10年。
  

    从2000年开始,玉柴形成了集团化发展规模,连续7年保持高速增长,2007年实现柴油机产销50万台,是2000年产销量的7倍,自2001年起年平均增幅达37%,柴油机产销量稳居全国同行首位。这是玉柴第二个持续高速增长期的第8年。
  

    50多年的发展,玉柴集团已由单一工厂经营,发展成为通过投资与经营管控相结合的集团化经营,通过多种资产重组方式和融资手段,由单一国有资产结构,转变成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跨地区、跨行业、多品种、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集团。位列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第257位,中国机械500强第22位,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第112位,品牌价值63.58亿元。是“中国最大内燃机生产基地”,“最大的小型工程机械生产和出口基地”,玉柴牌图形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玉柴机器”成为中国动力第一品牌。
                   

    能力之变
 

    玉柴实行现代化的集团化生产和经营,因此企业在具备良好的自主研发能力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生产制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价值实现能力,使自主创新的研发成果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1.先进制造能力
 

    玉柴持续投入巨资建设重机柔性加工线、重机装试生产线、4F加工装试生产线、G2000/6J四气门缸盖加工线、6M机体加工线、铸造中心,年生产能力从2005年的35万台提高到60万台。目前,公司生产设备资产25亿元(进口设备11亿元),9000多台套设备(进口设备500多台套),总体装备规模和技术水平领先国内同行,部分装备技术水平名列国际同行前列。
  

    玉柴的生产组织管理采用“拉动式”生产模式,以“订单需求”为导向,以“责任链”为原则,以“天标产出”为目标的订单生产方式。并通过优化生产信息系统,实现从生产订单创建到整机产出缴库的ERP系统全程跟踪、监控,成为国内最先进的生产组织管理方式。
 

    2.组织管理能力
 

    在质量管理上,玉柴推行质量控制前移管理,零部件质量控制由“内控”即进货检验控制,前移到供应商,全面实施以精确管理确保质量升级,以精品工程促品牌增值的“两精工程”,使玉柴产品可靠性大幅度提升,5大系列机型平均故障间隔里程超过15万公里;在销售量猛增35%的情况下同比总故障率下降22.9%;三包赔付率同比下降31%。
  

    在采购上,玉柴独创“供应商联合会”,提供公平、高效合作平台,集中国内最优秀的300多家零部件供应商,打造行业最高水平的供应链。并实施全球采购,进口件主要来自美、英、法、德、日等15个国家,与博世汽车柴油系统公司、德尔福柴油系统有限公司、博格华纳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等世界500强零部件供应商建立采购关系。
  

    创新完善“四大机制”:构建决策、经营、责任、分配四大机制,通过模型设计、程序构建、制度匹配、有效实施、监控考评等,逐步达到经营管理的规范有效。
  

    实施精细控制的预算管理,构建起各业务块全方位协同作战的预算管理平台。以销售为龙头,以业务为主干,以预算产品为载体,构建全面预算模型。
  

    完善人才招聘方式,创新用人机制,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灵活聘用各层次人才,人力资源结构得到合理优化。
 

    3.价值实现能力

    推行以“技术营销”作为提升产品差异化优势和夯实客户战略合作的重要策略和营销模式。通过辨识顾客潜在需求,以领先适用为导向,发挥市场和技术的纽带作用,推动技术营销体系建设,实现销售为技术寻找商品改进机会,技术为市场创造商品比较优势。
  

    现在,玉柴集团经营业务已经延伸到亚、欧、美、非、大洋洲;设立有30多个海内外办事处、40多家分公司、1000多家配送中心、专卖店、2000多家终端服务网点。通过实施以客户满意为导向的售前、售中、售后全过程客户满意管理,在国内建成了以综合站为核心,专业站为支撑,授权服务为补充的行业内最完善、最高效的三级服务网络结构,目前国内平均服务半径小于40公里,依托YCSS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和36个坐席的呼叫中心,向海内外用户提供最专业、最快捷、最满意的销售服务,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汽车服务品牌星级评选四星级企业”。
  

    2007年,玉柴实现柴油机销售50万台,其中海外销售2.9万台,2008年海外销售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4.文化创新能力

    玉柴将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三者有机互动,充分发挥各级组织作用,有效利用各种宣传手段、活动载体,将企业文化融入到员工的思想,贯穿于员工工作、学习和生活当中,从而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成为推动玉柴持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经过50多年的经营发展和积淀,玉柴集团形成了“绿色发展,和谐共赢”的核心理念、“打造玉柴世界知名品牌,成就大型跨国企业集团”的企业愿景,“卓越品质、国际玉柴”的玉柴经营思想,以及“打造高绩效的管理团队”、“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打造创造性的劳动群体”的人才观等一系列人文建设理念。
  

    “绿色发展,和谐共赢”核心理念是玉柴新时期的历史定位;玉柴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玉柴发展进步的行为指南;玉柴经营活动的战略总纲。绿色表达玉柴责任观,发展表达玉柴卓越观,和谐表达玉柴人文观,共赢表达玉柴价值观。
  

    现在,玉柴赋予企业文化国际化内涵,除加强文化凝聚和激励功能外,还要增强融合功能,让企业更具包容性、开放性和先进性。
  

    “卓越品质、国际玉柴”是玉柴的经营思想,其基本内涵是:以卓越的团队品质、卓越的文化品质、卓越的产品品质和卓越的服务品质,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巩固国内市场优势,拓展海外市场空间;以“中国创造”的高品质快速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国际化建设进程,实现品牌国际化、产业布局国际化、资本运作国际化、产品市场国际化、运营管理国际化、人才国际化。
  

    核心竞争力之变
  

    1.产品竞争力:玉柴产品品种多、覆盖面广,可靠耐用、环保节能,深得用户信赖。
  2.品牌竞争力:玉柴机器成为“中国动力第一品牌”、国家名牌产品,并在行业首家获得“全国质量奖”,“出品免验企业”,产品获评“出口免检产品”、“消费者信得过产品”。
  3.技术竞争力: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国家级认可试验室,以及作为行业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最多的企业,行业技术标准的制订者,使玉柴拥有技术的核心竞争力。
  4.人力资源优势:工程研究院技术委员会囊括了国内柴油机各领域专家,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成为广西柴油动力人才小高地,玉林市工程机械人才小高地,拥有了无可比拟的人才优势。
  5.服务优势:玉柴拥有最大和网点最多的营销服务网络;最长的保修服务里程、最短的服务影响时间、最小的服务半径,是行业服务水平的标杆。
  6.产业集群的规模优势:六大产业板块的集群化发展。
 

    (下)玉柴自主创新核心团队代表
 

    梁和平: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1991年获同济大学热能动力机械学士学位,2005年获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学位(EMBA),同济大学兼职教授,是玉柴研发团队的领军人物。
 

    梁和平注重团队建设、注重研发流程创新、重视经验积累与知识重用,注重科技资源整合,坚持自主创新,首创并推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将玉柴的研发体系提升到接近国际水平,用不到十年时间,他带领玉柴研发团队不但成功研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首台YC4W微轿柴油发动机、国内首台达标国4排放标准的柴油发动机YC6L350-40、国内首台达标国4排放标准的天然气发动机、国内首台达标国5排放标准的柴油发动机YC6L-50,而且成功研发出城市客车型混合动力,即国内以单轴并联式(ISG)技术进行城市客车动力总成开发的首个创新成果。
 

    卓  斌: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技术顾问、玉柴工程研究院院长。历任内燃机研究所所长和汽车电子技术研究所所长,内燃机学科首席责任教授,兼任上海市内燃机学会理事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特聘专家,中国内燃机学会常务理事。因其卓越的成就,在行业内素有“北欧阳南卓斌”之称(“北欧阳”是指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科技部新能源汽车专家组组长,“南卓斌”指卓斌教授)。
卓斌教授主要致力于柴油机电控技术和产品的开发。近几年来,他承担并主持国家十五“863”计划重大专项课题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与产学研合作项目30余项,在汽车动力总成电控系统、柴油机电子控制系统、电控柴油机、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整车开发及其控制系统开发、纯电动轿车整车开发及其控制系统开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以自主开发的技术为企业赢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市场竞争能力。
 

    李  勤: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技术顾问。德国亚琛大学博士,前国际知名发动机设计开发咨询公司FEV公司驻中国首席代表,在德国长期从事内燃机降低排放方面的工业应用研究,是较早从事柴油机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和微粒捕集器等排气后处理研究的专业人员,领导了玉柴第一款也是全中国第一款自主品牌国4柴油机的开发工作,是推动中国商用车国4最终选择SCR技术路线的功勋人物。
 

    1993年以来,他参与德国FEV发动机技术公司小型高速直喷式轿车柴油机在亚洲的推广工作,被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誉为“将轿车柴油机介绍给中国的第一人”。2004年加盟玉柴,不断将德国设计理念、德国制造理念在玉柴推广。
 

    沈  捷: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理论基础深厚,经验非常丰富,他担任中国内燃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1982年毕业于广西大学机械系内燃机专业,2003年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研究生班获工学硕士学位。1982年至今一直从事柴油机产品设计、制造、试验研究工作,是为数不多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多年来,沈捷同志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潜心致力于各类型柴油机产品及产品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先后主持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YC6108、YC6L等系列20种型号的柴油机,成为玉柴的主导产品,基本形成了准重型车、中型车、轻型车、微型车、轿车、船舶等的柴油机产品系列平台;最早开展四气门技术、卧式柴油机的技术开发,为玉柴在国内市场首家国3、国4柴油机批量生产和首台国5柴油机研发成功奠定了基础;四气门柴油机、卧式柴油机、轿车柴油机的研发填补了国内空白。
 

    钟玉伟: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总规划师。199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到玉柴工作,200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得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发动机整机开发、关键技术的攻关,是玉柴青年科技人员的杰出代表,玉柴技术质量核心成员。
 

    2002年7月,为真正解决玉柴产品结构中缺重少轻的局面,钟玉伟负责主持YC6M系列柴油机的开发项目,产品批量投放市场后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国家重点新产品奖等一系列荣誉。作为第一完成人完成的YC4112ZLQ 型柴油机获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YC6M360-20型柴油机获广西区科技进步奖、YC6M型柴油机获2006年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林志强: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兼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2001年11月毕业于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工学博士学位,2004年3月获得天津大学副教授资格。2003年12月到玉柴工作,致力于新产品研发、产品设计改进、新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
 

    2004年主持玉柴的气体发动机项目,将他在国家重点燃烧实验室掌握的知识与技术,和玉柴的产品高度结合,使以玉柴为代表的气体发动机技术水平打到国际先进水平,解决了国外控制系统的软、硬件存在的问题,有效降低气耗,为巩固玉柴的客车市场,实现国家车用能源多元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主持完成开发的CNG天然气发动机同国内其它厂家相比,在动力性、经济性、环保性方面具有绝对优势,成功取代进口高档气体发动机,现已成功出口到东南亚各国。
 

    冯  静: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工程研究院技术中心副主任、副总设计师兼电控部部长,行业内年轻一代的电控技术标志性人物。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97年冯静从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动力与热能工程专业工学硕士毕业后到玉柴工作;2001年赴上海交通大学深造柴油机电控技术,以优异成绩取得了博士学位,成为目前玉柴唯一一位女博士。
 

    冯静博士参与玉柴各型柴油机的减振降噪等高难度技术的攻坚,参与国家“清洁汽车行动”项目YC6108CNG、YC6108LPG等气体燃料发动机设计,2000年开始进行国3电控柴油机技术研究,2004年2月创建了电控技术部,并出任电控技术部部长,同年6月推出了国内首台达标国3排放的YC6G-30型电控单体泵柴油机。
   

    2008年,冯静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科技部863重大科技项目——轿车柴油机开发技术。

共0条评论网友评论
  • 全部评论
共0条记录(共页)
向您推荐

新闻 按行业分类

厂商 按产品分类


        
总机:021-51601170 直线:021-58307717,17317241681(微信同号) 电子邮件:cct@51callcenter.com  泸ICP备10026114号-4  行业交流俱乐部QQ:2919157212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牡丹路60号东辰大厦810室  邮编:201204 上海趋天网络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2002-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