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有盖棺定论之说,所以很多人都不敢轻易在有生之时自我立传。吴老刚刚过了80大寿,而吴晓波先生的《吴敬琏传》在这个时候出现可谓是正当其时。这虽然有违中国“大家”和传统思想的旧观念,但是还是可以看出,吴敬琏希望能够通过这个传记让关注改革和经济的中国人看到通俗的中国式改革的思路。
虽然吴晓波有攒书之嫌疑,但这本书依然是中国近年来经济书籍中一本少见的重量级书籍。从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以利益(效率)为驱动力的改革推动者吴敬琏,同时也看到了一个以公平(法制)为驱动力的改革推动者吴敬琏。同时能够看到,两个吴敬琏是同样的一头白发。用吴敬琏的话说,他对有的改革并不是很满意。
春节期间,用了三天时间一口气读完了《吴敬琏传》,收假后正好在2月23日在中国科技会馆有吴敬琏的专场演讲,于是去听了。吴老讲的东西基本上和书中的观点一致,没有什么新意,但是其对改革的深思的态度和以80高龄演讲两个半小时,在没有喝一口水的情况下依然声音洪亮、精神矍铄却是让人实在佩服。
中国要到哪里去?吴敬琏给出的答案是要增加劳动者的收入,而增加劳动者的收入需要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产业提升和发展新兴产业,产业提升的根本在于资源配置,资源配置的核心在于政府本身的体制改革,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法制和宪政。说来说去就是一句话:中国改革的前途和命运是由政府的体制改革决定的,是由是否公平坚持法制决定的。
事实上,吴敬琏的这个论调的确不是很新颖,但是却是很重要。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去的几代人为之付出了心血和汗水,虽然我们今天的生活改善了,但是中国经济和危机感却是增强了。中国哪里去?这不仅是一个几乎全程参与改革的经济学家思考的问题,也是中国每一个公民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