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09年知名IT巨头“英特尔”被欧盟判罚“10亿欧元”,短短不到半年时间。本月25日,英《每日电讯报》,又爆出知名网络搜索引擎公司Google因在欧洲涉嫌垄断,欧盟委员会将有可能对Google开出24亿美元的罚单,这相当于Google年收入236亿美元的一成。比之前微软创造的22亿还要高,这也再次刷新欧盟对非联盟体内国外科技互联网行业垄断判罚金额的“新高”。
一、欧盟有这个权利
事实上,在诸多政策问题上,欧盟委员会的逼压与打击是非常有限的。欧盟不是一个联邦机构,也不像独立的国家政府那样,而是一个由多个国家组成的联合机构,因此,在多数政策问题上,是都需要由欧盟各国政府拍板决定,但是在少部分领域,欧盟主要成员国有权代表所有27国共同行事。
二、欧盟被要求这么做
其实在此之前欧盟对微软提出制裁之时,包括英特尔、雅虎、时代华纳旗下的美国在线、富士通以及诺基亚在内的各大公司都对微软发起攻击,甚至连此次的主角“Google”也都曾表示其有意加入“欧盟”的反微软联盟。
并且,相关市场研究机构Zacks的分析师也表示,此前对于Google称霸欧洲搜索和广告市场不满的公司,有可能利用这一机会表达自己的忧虑。目前意大利和德国的出版公司,以及德国的地图网站已经向各自国家反垄断机构提出申诉,这一举动无疑加加快欧盟指控Google的步伐。对此也有一些分析人士也认为,欧盟将有一个机会彻底解决“Google太过于强大”的问题,笔者对此点比较赞同。
三、欧盟逼压国外企业比逼压同盟企业更容易
但是,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欧盟往往面临内部的较大压力,即使这些公司都是垄断大公司,但其中的一些审核可能会涉及一些国有大公司,包括电信、邮政、能源和路政运营公司等。欧盟的一些国家政府仍在这些公司中持有股份,或者对这些公司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因此他们可能会对欧盟的干预持反对态度,并可能会采取一些措施阻挠欧盟展开反垄断调查。所以,虽然欧盟委员会一直坚持称其会用事实说话,而不是出于政治原因,但这些论调往往会受到质疑。在2009年一起重要的案例即将浮出水面——法国电信公司相关的案件让欧盟反垄断的“公正性”受到了严重的考验。
综上所述,我们也不难看出欧盟所谓的“反垄断体系”,其实主还要是为其核心成员国服务,而一旦国外大企业威胁到这些核心国企业体系时,欧盟就会现身对其打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