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IT互联网>>新闻详情

移动互联时代,出差人士的必备武装

2013-03-25 08:20  《4PS呼叫中心国际标准研究中心》  咨询电话:17317241681(微信同号)  


来再出差,我可能先打开第一个应用查询下航班信息,再打开第二个应用叫车,再打开第三个应用给附近的煎饼摊下单,然后出门取了煎饼打车去机场。

 提了这么多年长尾理论,在如今有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案例。笔者虽是从业人员,但真正体验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并不多,个人认为这也很正常的。实际上,在每个细分市场都需要专业的人士,来设计、开发和运营各种app。要提出完整、合理的业务设计,满足细分市场的需求,真正的难点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要对业务和产品所处环境、产业链各个环节的需求等,进行完整地分析和描述;通俗地说,就是需要是这个圈子里的人,同时再多一些移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

我手机上装的应用有很多是从互联网上转过来,比如购物网站、大众点评、社交网络、游戏视频等等;同时也有很多是移动互联网的新兴应用。今天说说我手机上和出行有关的几个应用吧。

除了行车导航之外,我最先装的出行类应用就是@飞常准了,这也是朋友推荐的,在微博上成功交互过一次后,就下了客户端并频频使用。对于普通客户来说,使用@飞常准主要缘于乘客和航空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及时、准确的航班相关信息是这类应用最核心的竞争力,如我仅使用最基础的功能,目的是让了解更多的信息,以便对出行计划及时调整,以及安排在机场的行动。因此当中航信旗下的@航旅纵横出来后,依托更加权威准备的信息源,对@飞常准 产生很大冲击;如果有一次@飞常准的信息不准确不及时的话,我可能也会离他而去,而且再也不回头。

相对于@飞常准 ,我对@e代驾的体验就更为深入些。北京的代驾费以前是100-200元起,而代驾司机的到达时间和饭局的结束时间很难碰准,客户和代驾互不满意的情况时有发生。@e代驾定的39元起的价格对市场有很大的冲击,更关键的是业务和商业模式的设计,让代驾更有效率,收益更高。

首先,代驾司机拿的是配发的定制手机,用户与代驾司机的通话是通过配发的手机进行的,既方便了联系,同时也可为日后的纠纷或服务提供资料和信息;如果客户先联系但未成交,那么代驾司机也可以打电话通知总部交易取消,可以不必因此单向公司支付提成。

第二,配发手机具有定位功能,既提高了交易成功率(客户打开客户端时,系统根据定位提供可供选择的五位代驾),又提高了代驾司机的工作效率(代驾司机可以在家待命,也可以在热点区域蹲守,还能在送客人到达之后,在附近转悠着寻找下一单)。

第三,由于代驾服务的效率提高,成本降低,因此虽然收费低,但单位时间的收入和利润都大幅提高,因此代驾司机可以拿到更多的提成。

第四,由于商业模式合理,业务量大,收入可能更高,因此加盟的代驾司机越来越多,体验和使用的客户越来越多,规模效益逐渐呈现,成本被摊得更低。

第五,代驾业务实现主要依靠客户和代驾司机,@e代驾公司的主要工作是建立客户和代驾司机之间的沟通和互信渠道,因此运营负担并不重,核心竞争力是这一商业模式的设计,并通过客户端开发和定制手机迅速实现了商业模式的落地,迅速形成了规模效益,依靠提成基本可以自给自足了。

近几年加入了有车族,打车的经历比以前少多了;但周围对打车难的抱怨比比皆是;不多的几次体验时,发觉出租司机也是一肚子怨气。当年也尝试过电话叫车,但叫车的效率比较低,而且客人爽约率高,因此发展得也不是特别好。遇到@e代驾的时候就想,能不能把这个商业模式移植到出租车呢?,结论是受限于出租管理制度,简单地移植是不行的。而现在新兴的@快的打车 和@嘀嘀打车让我眼前一亮。

下载@嘀嘀打车的乘客版之后,输入自己的手机号码,就可以叫车了。“现在打车”模式下,乘客可以选择0、5、10、20的加价,再选择愿意等候的时间,然后就可以通过语音报出自己准备出发的位置和目的地;如果司机愿意接,就可以应答成交。而“预约打车”也可以选择原价或加价,再将地址和时间键入后作为一条订单提交。还有一点很重要,对爽约的客户有处罚:第一次账号停用一周,第二次停用两种,三次爽约后永久停用。

@嘀嘀打车刚刚起步,据说已经发展了2万部出租车;而在杭州起家的@快的打车已经相当普及了,很多江浙沪的朋友都和我提起过这个应用。打车应用使乘客和司机之间可以迅速建立联系:司机上一个活儿没结束就可以规划下一笔生意;而打车的人即使没见到车,心里也有底数,大约车子什么时候能到。而在供不应求的时候,加价打车模式也更符合市场规律,实现了多赢。

信息化并不能根本上解决交通问题,但却加快了打车供需双方寻求交易、建立合作的速度,满足了通行的需求也就提高了交通能力和效率。同@e代驾一样,打车应用都记录下了交易成功的每一单,基于此,应用的运营方将来可以设计从打车费或加价费中提成,也可以基于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做增值服务,但这都是日后的事情了。

现在要做的,还是尽快把量做上去,赢得在用户和出租司机中的口碑,尽快让自己成为这个细分市场专业领域的老大。不过,无论是打车应用还是代驾应用,都在提高城市交通效率方面做出了贡献,而效率提升产生的增值,无疑是基于信息化而多出来的一个新兴市场。

市场商机出现了,怎么填补?应用开发的难点不在于技术问题,而在于业务需求和流程。业务的设计首先要考虑共赢。如果单一站在价值链的某一个环节来看,恐怕很难设计出一个吸引人的应用。所谓无利不起早,如果想把市场能办的交给市场,就需要把蛋糕做大,正向引导合作共赢。同时,业务的设计一定要接地气。

即使同样是打车,在北京、上海和杭州有区别么?答案是肯定的,打车也有鲜明的属地化特征。北京堵车严重,城市发展模式是摊大饼,打车的需求旺盛而集中,出租车管理也很有特点;杭州的主要矛盾可能是出租车司机的空驶率高,个别偏远地区和交接班的时候打车难;上海打车的口碑最好,依靠应用解决打车的需求量并不大。

不同的城市,供需矛盾的重点、司机的作息、管理的方式、包括打车的客人特点都不一样,因此一个应用在一个城市成功了,换一个地方未必能行。说句不好听的,出租车越难打,管得越差,打车软件就越容易普及和发展。而打车应用的技术门槛相对低,竞争更加激烈,能否生存下来,拼的就是细节,谁在这一细分领域更具有专业程度和创新能力,谁就会更接近成功。

  昨天@钛媒体 发表的一篇文章《一个煎饼阿姨的O2O启示》被@人民日报的官博转载,讲的是一个学校旁卖煎饼的阿姨建了一个QQ群,根据学生的QQ预约信息提前做好,学生下课交钱取走。此举解决了需求,在低营销成本的情况下提高了销量和效率,又是个典型的细分应用。未来再出差,我可能先打开第一个应用查询下航班信息,再打开第二个应用叫车,再打开第三个应用给附近的煎饼摊下单,然后出门取了煎饼打车去机场。

 

 
(本文系作者@宁宇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共0条评论网友评论
  • 全部评论
共0条记录(共页)
向您推荐

新闻 按行业分类

厂商 按产品分类


        
总机:021-51601170 直线:021-58307717,17317241681(微信同号) 电子邮件:cct@51callcenter.com  泸ICP备10026114号-4  行业交流俱乐部QQ:2919157212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牡丹路60号东辰大厦810室  邮编:201204 上海趋天网络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2002-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