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地震现已进入全面的灾后重建阶段,回顾自4月20日地震以来的日日夜夜,作为互联网界,在积极捐款捐物、仍满怀悲痛之余,唯一可稍稍感到安慰的一点是看到,相比五年前的“5·12”汶川大地震,在此次抗震救灾中,互联网发挥了自己应有的作用。
首先,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形式,在此次抗震救灾中展现了独特的力量。从芦山地震发生那一刻起,信息就与灾情展开了争分夺秒的赛跑,一刻不停地推动着救援的脚步。信息传播的速度、规模和格局,因互联网这一新媒体的全面介入而呈现全新的形态。当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的记者还在马不停蹄地赶往灾区之时,互联网上已有大量信息汇聚;当震中还有一座座“地理孤岛”尚未被打通之时,微博、微信已成为寻亲与通报平安的重要平台,搭建了一条“信息桥梁”,未使这些“地理孤岛”成为“信息孤岛”、“亲情孤岛”,震后不到1分钟,第一条微博便发出,不到12小时,相关微博总数已过亿条;人们发现,相比手机、座机无法接通的焦虑和不时的掉线,许多时候,微信、微博似乎更靠谱、更给力,甚至中国联通也转发了一条微博,号召大家尽量用短信、微信进行联系,切勿不停地向四川和雅安等地拨打电话,把电话通道留给最急需的人和事。此外,相比五年前的汶川地震,芦山地震中的信息传播格局,也因互联网上社交媒体的兴盛而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形态媒体间的融合与成长,移动新媒体的优势也在此次瞬间被放大。这些都充分展现了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的“巨大正能量”。
其次,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在捐款渠道方面,在此次芦山地震后的募捐中,出现了全新的方式,呈现多样化的特征,第三方支付平台、手机支付等成为许多民众捐款献爱心的首选方式。如腾讯的“财付通”、淘宝的“支付宝”与壹基金等公益组织合作,及时开通了在线捐款平台和服务,为民众捐款献爱心提供了极大便利。
以上只是作者从此次芦山地震抗震救灾中看到的两个比较特别的有关互联网作用的例子,其它的例子还很多。真希望今后我国的互联网事业能够越做越大、越做越强,在抗震等一切可能的救灾、救援中发挥更大作用! 来源:C114中国通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