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到底有没有边界?
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杨元庆在亚布力论坛上表示,互联网概念被过分地夸大了,互联网的确是带动了企业各环节的变革,但互联网并不能代替一切,它不能代替产品的创新,不能代替技术的研发,不能代替生产制造,也不能代替供应链管理。
那么,对于互联网这个具有新经济革命和新商业模式运作意义的渠道而言,对未来产业、行业、企业的变革和推动力到底在哪里?它可以发挥作用的边界又在哪里?
从互联网改变日常生活的步骤来看,从最开始的信息查询,到后来的电商交易,社交平台以及企业平台建设,再到对物流行业和金融行业的局部性颠覆,其实互联网起到的更多的是一个渠道变革的作用,也就是在传统的线下渠道联系中,一方面成本是较高的,另一方面时间、距离等耗费的资源也是较大的,而互联网从优化这些体验入手,并逐步培养起了上网进行社交、购物、消费、生活以及诸多其他领域的互联网化思维。
曾几何时,互联网成为了时代最主流的潮流之一,好像不谈互联网,不谈互联网思维就落伍了似的,这当中当然存在用户对互联网使用习惯的认可以及互联网经济在经济中占比不断提高,对传统行业的冲击和改造的速度不断加快的趋势。但是,从本质上说,互联网至少还没有渗透进产业链条的两个环节,分别是最上游的生产、制造环节和最下游的消费使用环节,也许是存在某些虚拟的商品,可以在互联网上直接生产、制造并消费,如Q币,积分等。但是这些虚拟增值服务大多也是以和线下的实体商品绑定为主,另外,从电商、互联网金融、O2O等模式的发展来看,互联网的主要作用是对流量的引导和对线上、线下需求的匹配。
也就是说,互联网并非是可以颠覆一切的,也并非是抹平世界的力量。
互联网的本质功能在与优化产品和服务,即便是在炙手可热的虚拟现实产品的研发中,以虚拟的某种视觉和场景来进行特殊场合下的应用体验,这种体验也是以实体的产品和环境作为来源的,而虚拟现实起到的作用是优化体验,或还原当时的场景,或预测未来的场景,或者就是以场景化的虚拟来加强对现实世界的回忆。
存在着这么几个层次:
1、互联网不能渗透进所有的产业链条环节,包括最上游的生产、制造环节和最下游的消费环节,因为物化的世界还是人类主要的生存和依托的方式,虚拟世界的方式并不能全部覆盖人类的基本需求,而是在基本服务需求上的增值需求。
2、即便是在已经渗透的营销、物流、渠道、销售等中间环节,互联网也并不是能覆盖所有的产品。例如,就电商平台而言,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适合在平台上卖,或者说是在平台上卖也没有什么优势。
电商对两种价格极端商品冲击比较小:第一是价格较低的快消品、第二是价格比较高的奢侈品。快消品需求大、随意性强,消费者对这类产品价格不敏感,所以尽管有大超市,开个街边小店也还能赚钱,特别是对单价在10元以下的快消品冲击微弱,所以街边小店永远存在。而奢侈品除价格外,消费人群注重的是服务,是从“财富差距”找“地位差距”的过程,而网购奢侈品不符合其“面子消费”心理。
3、互联网对某些行业而言,并不能取代,更多的是增值服务,扩大覆盖面,而不能成为主流的工作行为方式。就比如目前互联网金融而言,互联网对金融的优化作用从渠道开始逐渐进入了产品,但是互联网金融的产品特色还是不清晰的,更多的还是依赖于传统金融产品的某种程序化改变和优化。另外,互联网金融的风控方式还不能全盘替代主流的征信方式:抵押、担保等,一方面是对于大型资金项目而言,线下的征信和履约方式仍是主流,另一方面是线上的互联网风控方式更为适合部分小额信贷,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技术性失范风险。
所以,互联网是有边界的,有些边界是比较清晰的,有些边界是比较模糊的,对于不同的行业、产业、企业而言,互联网的冲击和改造的力度不太一样,但是基本上是遵循了上述了几个基本原则,互联网取代不了现实世界,即便是虚拟世界,也是以互联网化的现实世界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