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4个月前,明星经理人开复辞职就曾引发谷歌退出中国的猜想。但谷歌立马辟谣。仅仅4个月之后,谷歌退出中国再次甚嚣尘上,大有必然之势,似乎印证了之前李开复辞职时众人的猜想:是啊,一位国际级it公司的著名经理人,怎么会轻易辞职?
2009年9月4日,李开复宣布辞去Google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职务。 9月7日,他的 “创新工场”宣布开业。一时间,明星职业经理人李开复的辞职事件成为互联网圈的热门话题。尽管李开复任职Google的四年中已有N次离职传言,但当“狼来了”闪电般变成现实,各路媒体和互联网界还是被“闪了一下腰”。一场媒体的盛宴就此启程,莫名的兴奋带着些许的失落,从李开复的离职宣言到李开复公开与老板的谈话内容,从台面上的说法到弦外之音的猜测,种种说法见诸各大媒体。
人们追问“为什么”的目的,更多是对Google这个国外搜索巨擘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和未来战略的疑问,李开复的离职无疑引发了“国内搜索市场格局是否会发生变化”的悬念。
Google进军中国之日,与百度的竞争就已是既定事实。二者的竞争不仅仅是技术和创新的竞争,还是文化背景的竞争,尽管Google针对中国市场采取了很多落地化的举措,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百度稳居市场份额老大位置,Google一直未有机会翻盘,难免给人捉襟见肘惨淡经营的印象,也再次验证了那句“强龙难压地头蛇”的中国俗语。
但是近几年来国内搜索市场已经巩固了“双雄盘踞”的局面,据来自易观国际的数据,在Google首席执行官李开复任职期间,Google在中国搜索市场上的占有率在今年第二季度已增长到并保持在29%,百度和Google两家公司所占市场份额超过了90%。
那么李开复为何在此时选择离开?李开复的离职对于谷歌中国意味着什么?国内搜索引擎市场的“双雄盘踞”会否演变为“一方独霸”?中国的互联网搜索市场将走向何方?
李开复辞职引发的猜想
让人羡慕的“打工皇帝”毅然离职,真的只是 “I need to follow my heart”这么简单吗?
在最近出版的个人自传《世界因你而不同》中,李开复披露了自己在8月5日到美国总部辞职时与老板艾伦的几段对话。
“这次我们还是给你一样多(的股票),开复,你是有什么地方不满意吗?”
“我们正在讨论,让你做亚太区的产品和工程总裁,负责日本、韩国、印度、东南亚、澳洲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产品研发和市场开发。你再考虑考虑?”
新书中透露的“放弃亿元天价股票、Google百般挽留”这样绘声绘色的故事,更让李开复辞职一事高潮迭起,惹人关注。无论是李开复本人还是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展现给公众的是一个圆满的故事:职业经理人尽心竭力,放心离开,老板仁义有加,竭力挽留。
但上亿元的天价股票加高职位都留不住李开复,有业内人士分析其中必有蹊跷。“李开复的离开是否是因为丧失了超越百度的信心?又或者是感觉到了Google总部对其正在失去耐心?”
花旗集团(Citigroup)分析师马汉尼(Mark Mahaney)认为,Google在中国的命运一直没有发生明显改变。他预计,Google年收入只有大约2%(3亿美元左右)来自中国市场。他表示,尽管中国市场规模巨大,但投资者对Google能在中国市场取得多大成功的看法已经有所成熟。
李开复在自己的博客中,否认离职原因是因为业绩问题。他告诉媒体,在他领导期间,谷歌中国开发出50多款中国产品,已使Google在华市场份额不断提升,从2006年的16.1%已经提高到现在的31.0%,增长近一倍。他还透露,最近他获得了Google全公司最高的90分评分。
也有业内人士甚至从李开复老板艾伦挽留李开复的言谈中揣测到某种弦外之音,认为艾伦在提到可能让其担任亚太区的产品和工程总裁时没有提及中国,这是否意味着Google真的要放弃中国这一方阵地?对于该传言,谷歌中国公关人士给予否定,称公司目前运行正常,还在招聘。
对于此次离职,李开复说的很简单,“请不要再杜撰、揣测那些没有根据的理由。我离职的原因很简单:我的新工作太令人振奋了!
本土化:Google的努力与障碍
4年的时间不算短,李开复一直试图给Google打上“本土化”的烙印。在这个过程中,谷歌中国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是来自总部管制与本土环境挤压的双重阻力,这无疑减弱了谷歌本土化调适的速度和能力。
2005年12月,李开复接掌Google大中华区帅印。上任伊始,他就试图从人才、业务、名称等多方面改变谷歌中国,Google踏上了一条努力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2005年12月里某个风和日丽的午后,Google 的中文名称“谷歌”诞生,2006年4月12月,这个中文名称在北京正式发布。
李开复加盟之后的谷歌中国业务,取得了令雅虎、eBay等国际巨头羡慕不已的开局。李开复还说服了坚持不“人为改动”搜索结果的Google总部让Google.cn在搜索结果上尊重中国本地法律,使得在某些结果之下,会标注上“据当地法律法规和政策,部分搜索结果未予显示”的文字,这也让Google终于在2007年夏天得到了ICP牌照。三个月后,Google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了g.cn这一域名,好让中国人记忆Google的域名不那么费劲儿。
然而谷歌中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正如Google内部的一位老员工所说,“他(李开复)担任大中华区总裁后,一直没消停过”,跳槽之初的辞职官司、“网站备案造假门”、“抄袭门”、“偷税门”,一直困扰不断。今年6月Google又被央视曝光“涉黄”,有关部门责令其暂停境外网页搜索业务和联想词搜索业务进行整改、彻底清理淫秽色情和低俗内容。李开复在开辟中国市场的同时,还在不断斡旋与各方的关系。
就在最近,中国文化部宣布了一个决定,要求音乐网站在提供国外音乐前必须获得相关监管部门的批准。这对Google的音乐搜索来说将又是一个问题。
一些追踪Google动态的人士说李开复在Google内部也很艰难。在谷歌中国,虽然李开复成为了“一把手”,但却要忍受来自总部无休止地遥控。李开复在谷歌4年,有很多时间花在了与总部的沟通上。
一位谷歌内部人士透露:“地震期间,谷歌中国想要更换主页的LOGO悼念死者,而这个事件因为总部迟迟不肯批准,最终在竞争对手百度悼念首页上线一段时间之后,谷歌才争取成功。”
“很多因地制宜的措施或者因为遭到总部反对不能实施,或者因为耗费时间的沟通与决策而最终被竞争对手抢先。李开复尽管做了大量的沟通工作,但仍然难以促使谷歌真正的本土化。遭遇政府部门处罚就是本土化不够的重要体现。”一位谷歌工作人员如此说。
在Google之前,由于“水土不服”,跨国互联网企业能够在中国成功者寥寥无几,例如AOL、雅虎和eBay。谷歌也遇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百度甚至还做过一个“百度更懂中文”的视频来“羞辱”谷歌中国。
一个是国际搜索巨星,一个是中国搜索引擎市场上的巨人,并以“最懂中文”自居。在2005年Google进入中国时,百度的市场份额已超过60%,与百度的对阵让Google的劣势看起来显而易见。
一直处在“百度更懂中文”打压下的谷歌,为了改变困局,不惜放下身段,向低端市场倾斜,在市场、渠道等方面采取了跟随百度的做法。你有Mp3搜索,我有音乐,你有百科,我有问答,你有贴吧,我有来吧…… Google成了更懂中文的Google。
从最初的水土不服到慢慢本土化,曾经在中文搜索领域有些古怪与可笑的Google,在李开复的带领下越来越中国化,越来越符合中国网民的胃口。开复打拼谷歌中国的四年,是Google迅速成长与本地化的四年,谷歌中国的Google越来越具有中国特色。
但是Google仍然没能从其主要竞争对手百度手中抢占更多市场份额,谷歌中国依然生活在中国的本土化搜索引擎百度的阴影下,尽管李开复不承认二者之间的竞争关系,但谷歌进入中国以来就注定了两者的对立。而如今,执着于技术研发和本土化的李开复走了,离开李开复的谷歌中国是要深入本土化还是要洋化?在中国,国际的互联网公司总是遭遇滑铁卢,而本土化程度不够,以及试图使用国际化标准的商业模式和原则来做中国市场,成为包括ebay、亚马逊、雅虎等公司失败的根源,或者真如媒体所言:谷歌哭了,百度笑了?
李开复的离开对Google来说无疑是个损失,近期内也会对谷歌中国的发展有不利影响。但众所周知,外企的海外分公司有个规律,最高负责人的能力对公司的影响其实不大,因为大部分日常工作都有固定制度框架,按部就班即可。
李开复辞职,不应也不会像很多人猜测或担心的那样让Google从此止步中国市场。何况谷歌只是芸芸搜索引擎市场中的一员,据CR-Nielsen发布的中国网站2009年7月流量排名数据,在搜索类排名中,百度居首位,腾讯网的搜搜排名第二,压倒了谷歌搜索。再往下,分别是网址之家、狗狗、搜狗、新浪爱问知识人以及口碑网和百姓网。只要蛋糕足够大,即使没有谷歌中国,也总会有人抢着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