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IT互联网>>新闻详情

炒作多于实效 云计算需稳步“落地”

2010-02-24 16:34  《4PS呼叫中心国际标准研究中心》  咨询电话:17317241681(微信同号)  来源:中国电子报


特邀嘉宾:

李智八百客总经理/董事

谢恩伟微软开发工具及平台事业部大中华区总经理

PhilipDavis戴尔公司亚太及日本地区大企业客户部业务副总裁

肖利民联想集团高性能服务器业务技术总监

张伟用友云计算实验室主任

周平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软件工程与评估中心副主任

林润华中国电子学会副秘书长

蒋建平世纪互联数据中心有限公司技术副总裁

编者按:云计算渐行渐近,触手可及。在中国,除了部分企业开始构建"私有云"外,越来越多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也开始采用云计算的模式来进行构建。据Gartner预测,2012年将有80%的企业采用云计算的方式来构建信息系统。尽管数字看起来很乐观,但其实云计算离大规模应用还相当遥远。其在发展中所面临的许多问题:标准、安全性、商业模式、客户选择等在2010年将如何演进?中国应该采取什么的策略来推动云计算的发展?本报特邀请各位专家,共同为云计算的发展献计献策。专家建议,应当停止对云计算的炒作,做更多的针对应用、商业模式和标准的研究。

应用:赢利模式待建

·云计算必将给企业级IT应用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SaaS将会是2010年云计算中发展最快的部分。

记者点评:

从全球范围看,云计算的应用目前尚处于早期的推广阶段。Gartner预测,云计算全面普及需7年时间,2010至2013年为市场整合阶段,而2012至2015年才是成熟并普及阶段。

美国目前是推动云计算最大胆的国家。除了大家熟知的谷歌、亚马逊已经提供云计算的服务,目前美国国防信息系统部门正在其数据中心内部搭建云环境,美国宇航局下设的艾姆斯研究中心也推出名为"星云"(Nebula)的云计算环境,成为全球云计算重要的"试水者".

相对于美国云计算的推进,目前中国的云计算建设还在雏形阶段。有观点说,2009年是中国云计算的启动之年,2010年会成为一个聚焦之年。在公共云方面,最先开始应用的是电信运营商和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尤其是在公共服务平台方面,在2009年有许多政府公共服务平台选择以云计算的模式进行构建,包括东营市政府公共服务平台、苏州工业园的风云网络、无锡软件园的公共服务平台等。有人称,云计算目前在中国政府是最大的买单者。但从目前来看,公共云的赢利状况并不如IT服务提供商描述的那般美好,在中国基本上还没有真正赢利的云计算提供商,商业模式的寻找仍然是大规模推动云计算应用的关键。

周平:

云计算自2007年起成为国际和国内的热点,发展迅速。

目前,Amazon、Google、IBM、微软、Yahoo等均提出了不同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并建立各自的云计算平台。在中国云计算发展也非常迅猛,阿里巴巴、中国移动研究院、中国电信等是云计算的领跑者,瑞星、趋势、卡巴斯基、迈克菲、赛门铁克、江民科技、金山、360安全卫士、卡卡上网安全助手等都推出了云安全解决方案。

林润华:

无论是从全球角度还是从中国来看,云计算的应用还没有完全展开。SaaS相对来说是比较成熟的云计算模式,产业成熟度和用户接受程度都比较高,将会是2010年云计算中发展最快的部分。而支撑SaaS应用和发展的平台技术即PaaS(平台作为服务)在SaaS的带动下,也将有难得的发展机遇。IaaS(基础设施作为服务)将在下一代数据中心的倡导和带动下,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有所发展。

PhilipDavis:

IT正在翻开崭新的一页,标准化IT架构、虚拟化技术和高速网络互连的迅速普及,使得云计算正在逐渐成为现实。凭借前所未有的高效和灵活,云计算必将给企业级IT应用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必将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这一点已经确信无疑。

张伟:

云计算在公共需求方面是一个热点问题,不只是在政府办公方面,还有标准委员会、公共检索、公共服务这些方面对云计算的需求也很多。现阶段资源的共享性不足导致重复投资相当严重,很多云计算相关标准也处于这种状况之下。目前云计算在政府部门主要偏向于应用化、行业化、专业化。但是由于操作的难度相当大,所以我们不能盲目地发展云计算,把政府的所有信息全部整合到一个"云"中。

标准:立足国内推进国际合作

·标准通常会滞后于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云计算的发展应该采取先落实应用后实现标准的方法来发展。

记者点评:

在许多产业领域,我们都因为标准的滞后而处于被动,对于正在全球范围兴起的云计算产业,我们是应用先行还是标准先行?是追随国外还是自己进行同步研究?是从细分领域开始还是进行统筹规划?目前这些问题都在中国的产业界争论不休。在记者看来,尽管在世界范围云计算还未形成完整的产业和技术标准体系,但全球IT巨头以及相关的产业标准联盟已经在基于现有的技术做更多研究,在推进技术与应用的同时,同步推动相关标准的建立。因此中国对待云计算的标准,也需要有这样的态度和布局,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并结合技术和产业发展现状稳步推进,选择重点领域进行突破,在立足规范好国内市场的同时,寻求更多的国际话语权,积极参与到云计算国际标准制定进程中。

肖利民:

标准通常会滞后于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也是各参与方利益在冲突中折中的结果。因此,最终标准通常会考虑涵盖和兼容以往的实际情况,因此,用户不必太担心现在的选择会与未来的标准存在太大差异的问题。在推进云计算标准方面,政府可能要出面引导和组织,通过像云计算产业联盟等形式来推动标准的建立、试点、推广和实施。

张伟:

云计算的发展应该采取先落实应用后实现标准的方法来发展。由于云计算已经不能用以前的软件模式来解决,所以应该由一些核心的厂商从整个体系上来发展云。云计算标准的制定可以根据应用的需要来进行制定,最后逐渐将标准推广。现阶段推广标准显得有些为时过早,因为标准需要大家的认同,需要有应用的推动。所以我提倡以应用为先导的云计算推进模式。

蒋建平:

云计算服务涉及IT基础设施、平台、应用多个方面,而且,云计算还处在发展的初期,目前很难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如果建立标准,反而会限制云计算服务发展的多样化,很可能无法使用户受益。以互联网为例,除了技术上大家共同遵循的RFC以外,在服务上则是百花齐放。

周平:

制定云计算标准,核心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促进现有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实现IT服务资源的整合,从而更好地保护用户的投资。中国推进云计算的标准化工作首先要考虑市场需求,研究制定符合云计算技术发展趋势和应用需求的标准;其次需要政府营造环境,促进产学研用联合;再次,云计算标准化工作应当稳步推进、重点突破;最后,我们应该立足国内、借鉴国际。在大多数情况下,国际标准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研究制定的,因此,在没有全面摸清隐藏在标准背后的利益链条的情况下制定我国的云计算标准,应当优先立足于国内技术及产业发展现状,同时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此外,我国的产业界对云计算还处于被动跟随阶段,主要原因就是技术储备和研发能力满足不了实际的需求,其中在标准研究制定方面,更是缺乏认识。因此,建议国内产业界应对这个方面的工作加大投入。

技术:公共实验室破解难题

·数据安全、虚拟化、数据存储等技术至关重要。

·构建云计算不是简单的技术整合,而是要在现有的技术上创新和发展。

记者点评:

作为共享与分享式计算模式的代表,云计算的技术研发推进也应该有更多的共享与共同协作。要实现计算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硬件与软件、应用与中间层等等不同的层面都对彼此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例如应用层提出数据库存储技术需要突破瓶颈,云计算的安全需要整个产业链系统的协作,不同厂商的解决方案需要进行更多的适配兼容性协调和测试等等。在这些需求下,中国应该尽快建立云计算的公共实验室,进行相关解决方案兼容性测试,共同破解技术难题。

李智:

安全始终是用户所担心的。厂商应该在以后的发展中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意识:第一,厂商应使用加密技术和相关软件对文件和邮件进行加密;第二,企业应选用信誉良好的服务和过滤器;第三,企业在设法确定哪些互联网应用值得信任时,应当考虑采用何种商业模式,打算如何进行赢利;第四,企业应当阅读隐私声明,了解到底哪些信息可能被披露,可以确定把哪些数据保存在云计算、哪些数据保存在桌面上。

蒋建平:

数据就是财产。

首先,由于云服务"把自家宝贵财富委托给他人处置"的特征,用户所担心的安全风险显然要比以前数据在自家处理的情形扩大了许多。其次,安全保障需要考验企业的资金投入和支撑能力,用户需要现实地比较自建应用与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所提供的服务之间的安全服务水平,对很多用户特别是中小客户来说,云计算服务在对新安全技术的采用部署速度上,以及自身所具有的安全特性和能力上,均比用户自建更具有优势。

肖利民:

构建云计算不是简单地将已有的技术整合和堆砌在一起,而是要在现有的虚拟化、SOA等技术上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当前,中国企业普遍缺乏相关自主技术,需要研发和突破的云计算关键技术还非常多。

谢恩伟:

虚拟化是云计算中非常核心的部分,比如动态数据中心。这样一个在线应用软件的设计能够实现云计算中的部分功能。

张伟:

发展云计算,就要对数据库技术做大规模的改进,数据存储与应用技术是首先要突破的难关。特别是在数据一致性和业务强度要求比较高的技术上还需要更加努力。从数据库存储这个层面来说,今年应该会有一些创新性的技术和一些新模式产生,这也是实现大规模应用云计算的办法,如果不在这个瓶颈问题上有所突破的话,那云计算也会变得毫无价值。

共0条评论网友评论
  • 全部评论
共0条记录(共页)
向您推荐

新闻 按行业分类

厂商 按产品分类


        
总机:021-51601170 直线:021-58307717,17317241681(微信同号) 电子邮件:cct@51callcenter.com  泸ICP备10026114号-4  行业交流俱乐部QQ:2919157212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牡丹路60号东辰大厦810室  邮编:201204 上海趋天网络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2002-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