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IT互联网>>新闻详情

微软Messenger成长的故事知多少

2010-03-12 11:11  《4PS呼叫中心国际标准研究中心》  咨询电话:17317241681(微信同号)  微软在线点点通


全球数以亿计的用户每天都是用的微软Messenger是如何一步一步成长的?Messenger里诸多贴心的产品功能和服务细节是如何实现的?全球的用户使用Messenger又有怎样的差异?下面就来听听Windows Live Messenger和Windows Live 电子邮件的主管项目经理Piero Sierra来谈一谈Messenger是如何设计,以使人们用更有价值的方法保持联系的吧!

 微软Messenger成长的故事知多少

基于Web的网络社区近来发展很快,且这是分享于掌握朋友近况的好方法。在网络社区中,您可以与包括朋友和家人在内的许多人接触。但你的社交圈通常还包括许多熟人、同事和近来不常联系的旧识。而Messenger则关乎那些对您最为重要,经常与之交谈并分享更多私人时间的人。

以下我想和大家谈谈我们是如何设计和建设Messenger的。

首先是一段个人经历:

Triassic era里的信息

微软Messenger成长的故事知多少

大学一年级时我发现了基于UNIX的ntalk的强大之处。这是一个简单的基于文本的应用程序,能让两个用户互相发送即时信息。它十分迅速,且比电子邮件更接近日常对话交流,感觉。我整晚整晚地和朋友用ntalk聊天,吃着冷掉的Pizza。但它也有缺点,因为ntalk拆分两个用户的显示屏,所以很难说收到的信息是什么样子的。更糟的是,ntalk太“即时”了,当键入信息时,它会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向收信人显示。不用说,最囧的是当我开始输入信息,然后又改变主意擦掉了它——这一过程都被即时地显示出来。另外,ntalk里没有好友列表,也没有任何可以知道朋友是不是在线的方法。

更有意义的对话

从那时起,即时通信成长了许多,主要的几个IM(即时通信)供应商为它增加了许多功能。比如Windows Live Messenger,有展示图片、状态信息和联机状态提示(告诉你朋友什么时候上线)、离线消息、与手机和短信息互通、甚至是与其他网络的人交谈的功能。

虽然发送文本信息的功能仍然是Messenger的脊梁骨,但近年来已远远超越了文本传送,会话变得更自然亲切。

一些重要的统计信息

我们的目标是让您在Messenger中进行更深入、更有意义的交谈。如何评估我们的成绩?一项关键的指标是会话长度——进行较长对话意味着你已经超越了诸如“你来了吗?”之类无关痛痒轻量级的信息。

我们也会关注语音和视频聊天(最接近于真实会话的方法)以及人们用照片交流的方式。以下是一些数据:

·Messenger会话的平均长度是9-11分钟

·大约59%的会话超过5分钟,约有10%超过20分钟的长会话

·每月有16亿段会话超过30分钟

·每月人们用Messenger分享3.8亿张照片——一年超过45亿张(此外在Windows Live SkyDrive 和 Hotmail上每月还有百亿张照片分享)

·Messenger用户每月发起2.3亿语音和视频会话

·语音会话平均长度为18.2分钟

·视频会话平均长度为13.3分钟

·9%的视频会话和13%语音会话超过1个小时

·国际语音会话和视频会话的使用情况有地域差异。巴西使用语音和视通话只占使用国际会话时间的13%;而在其他国家如西班牙或德国,用户使用语音和视频会话,占到与远在异域的亲人朋友交流时间的50-75%。

下面的例子将显示Messenger为帮助人们与好友用更有意义的方式建立联系而设立的功能,其中有些已存在多年,另一些是Messenger新版本中添加的。

正在输入…”提示

这是一项简单的功能,但对于保持自然流畅的会话来说确实非常重要。

现实中,您通常要等您的朋友说完了才开始作答。这是基本规矩。而如没有“正在输入”指示,IM会话会感觉非常不自然,您和与您交谈的人会不断地打断对方输入,过多的实时消息便失去了书面会话的优势,如可以斟酌措辞、或者在开始键入信息后改变主意等等。

Messenger不会逐字显示对方输入的内容,而是告诉您“Piero正在输入…”,这样您可以在等他表述完想法之后再跳到下一主题。在按下回车键之前,对方不会知道您正在输入的内容。通过广泛地用户测试,我们发现这恰好达到了个人隐私与参与会话之间的最佳平衡。

表情、传情动漫和闪动震屏

在过去,用文本传送表情(尤其通过速度至上的IM)非常困难。所以用户发明了一些简练的IM语言,比如LOL、BRB、TTYL等等。Messenger用一套动画表情扩展了这些短语(其中一些已经成为形象标识)。

微软Messenger成长的故事知多少(以上即为带有快捷键的整套表情)

2005年我们添加了“传情动漫”——可以与朋友分享的小动画。Messenger用户每月要互通2.4亿个传情动漫。

微软Messenger成长的故事知多少

最后,由于人们用电脑时通常是多个任务同时进行,也就是说,有时候正与您交谈的人没有看着聊天窗口。但在较新的Messenger版本中,您即可使用闪动震屏功能夺回对方的注意力。单击闪动震屏的小按钮,对方的IM聊天窗口将会震动,并伴随感觉像在说“醒一醒!”的声音提示,以确保抓住他的注意力。而为防过度震屏,每个闪动震屏之间须至少间隔15秒。

共享照片

在近几年,您已可通过IM传输文件。而通过观察数据,我们发现其中传送的最多的是照片。所以在2009年我们推出了更简单、有趣的“共享照片”功能。现在您可以直接把照片拖进对话框,聊天窗口会将它转换成共享幻灯片。您和您的朋友可以同时浏览同一张照片——当您播放前一张幻灯片时,您的朋友也看到前一张幻灯片,反之亦然。

设计时,我们斟酌过是否要“自动接收传入的照片”。在Messenger上传输文件通常要先“接受”,再选一个地方存放文件。但这太麻烦了。我们的目标是想要模仿围坐在一起翻阅相册的那种感觉。

我们通过可用性实验室和测试版对用户进行了广泛的测试,发现互通即时消息的双方背后有隐性的社会联系。人们是出于感情与出于网络另一边的朋友联系,所以交谈时对话窗口的外框几乎消失。IM不同于电子邮件,只有您的好友可以向您发送信息,如果觉得某个人讨厌或不合时宜,您可以阻止或删除它他们。所以我们最终决定冒一冒险,自动接收传入的照片并立即显示,如图所示:微软Messenger成长的故事知多少

当然我们也为您提供了“是否自动接收共享照片”的选项:

微软Messenger成长的故事知多少然而自2009年我们推出这一功能以来,很少有人拒绝自动接收照片共享,并且我们得到了关于这个功能的正面反馈。希望在以后的新版本中能有更多如“共享”这样的实时功能。

个人表达

我们想给您一种能够表现个性和多变的心情的方法。在团队内部,我们区分了“自定义”和“个人表达”的概念——自定义:为自己定制;个人表达:定义他人眼中自己的形象。过去,如同许多其他IM程序一样,Messenger关注于创建“皮肤”——一种快速定义程序外观的方法。但统计数据显示很少有用户使用这一功能。所以2009年我们转移了目光的焦点,开始关注个人表达。

我们的做法是:让您可以轻松地更换背景、用户显示图片和状态,您的朋友在与您互动时便会看到这些信息。例如:

微软Messenger成长的故事知多少

它与“皮肤”的最大差别在于:情人节的主题背景、用户显示图片是他人可见的,他们可以在好友列表或与您聊天的窗口中看到。 微软Messenger成长的故事知多少

语音和视频聊天

当然,最终能代表真正谈话的是能看到对方、听到他的声音。Messenger用户沉湎于此——每月使用语音与视频聊天2.3亿次,从各种社会交往到联系海外的亲友。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看到了IM从简单的语音通道转向完备的即时视频聊天。现今已有81%Messenger的语音聊天中包括了视频通话。

Messenger2009中,我们将侧重于视频通话的建立时间和视频质量。

架起一个视频通话非常复杂。如何以最佳状态完成通话,使用怎样的设置,如何通过防火墙和NAT等等需要两台计算机同步协调。但是当您开始与朋友聊天的时候只想要快一点看到他。没有什么比坐在那儿等待连接更糟的了。Messenger 2009中,我们减少并整合了不必要的数据往返过程,切换代码,以对等的IM通道取代自定义通道。最终将建立通话的平均用时降低了50%,从约24秒减至12秒。

微软Messenger成长的故事知多少

为了改善质量,我们引入VGA分辨率支持(640x480),为您带来更优的全屏对话体验。该分辨率能适应更多网络摄像机。而我们期盼未来分辨率进一步提高,以满足更多HD摄像机用户的需求。我们还更新了压缩算法以提高图像质量,尤其关注那些能适应不稳定网络条件的算法。例如:

·人们通常会静坐在网络摄像机的前面。所以摄像头关键是要跟上眼神、表情或者手势中的动作。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的代码会搜索图像中快速运动的部分,并在其上集中更多的质量和带宽。如果您在屏幕前挥挥手,我们便会在手上传送更多信息,其余的脸部和背后的墙等等则少一些。

·因为大多数人会坐在静止不动的背景之前,所以我们运用人脸轮廓检测的算法,对有关脸部轮廓的信息发送得比背景多一些。这使头发、衣服和其他边缘特征在保持相同带宽的条件下显得更为鲜艳明快。

·网络摄像机经常被安在光线不太明亮的环境中,如电视工作室一般的专业灯光也确实少有。因此我们开发了补偿灰暗色彩和白平衡的特殊算法,使皮肤的色调看上去更自然。

以上是我们改善语音和视频通话体验的几个方法,借此,您与亲友在Messenger上的对话即可如共处一室一样亲切。

—Piero

共0条评论网友评论
  • 全部评论
共0条记录(共页)
向您推荐

新闻 按行业分类

厂商 按产品分类


        
总机:021-51601170 直线:021-58307717,17317241681(微信同号) 电子邮件:cct@51callcenter.com  泸ICP备10026114号-4  行业交流俱乐部QQ:2919157212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牡丹路60号东辰大厦810室  邮编:201204 上海趋天网络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2002-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