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互联网被推荐获奖的理由,原子弹更有资格获得和平奖。
2009年,美国《在线》杂志意大利文版联合多家网络媒体提名互联网竞逐诺贝尔和平奖,上周,挪威诺奖委员会传出消息称,互联网已经进入候选名单。不过很快共同社罗马分社又传来消息,被提名的不是互联网,而是互联网的三位发明人,原因是诺奖只颁给个人或团体,但推荐获奖理由不变。被推荐人分别是英国人伯纳斯·李、美国人克洛格和瑟夫。前一位是“万维网”(WWW)的发明人,后两位则是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项目研究局首次将美国西部四所大学的计算机连接起来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生。
伯纳斯·李倒也罢了,“万维网”的确是这位科学家1991年闲着没事儿琢磨出来的。但若说到克洛格和瑟夫,那么,提出概念并立项资助的那个专门负责鼓捣邪门兵器的美国军队研究部门不是更有资格获奖?而竞逐的偏偏是和平奖而不是物理学奖或其他,作为世界上最能花钱的武装力量,这多少有点不合时宜。唉,《在线》还是有些拉不下脸来,连那支武装力量的统帅去年都已经获奖了,今年直接颁给美国军队也没什么。
还有《在线》推荐获得和平奖的理由———互联网能帮助这个世界增强“对话、辩论和获取共识”。按照这一标准,原子弹更有资格获得和平奖———因为它加速了和日本法西斯的“对话”进程,互联网现在还没有摧毁过任何一个“邪恶政权”(对谁来说邪恶?)呢;也因为原子弹使人们更富于辩论精神,至今我们还在辩论谁更有资格拥有原子弹,而人们在互联网的争吵能不能算严肃的辩论,有时候还在可说之间;还因为是原子弹保证了核和平,两个有核国家之间不能爆发战争。
概言之,互联网被提名的理由,原子弹也都具备,而且干得更漂亮。
《在线》似乎也明白这些大而化之的推荐理由扯淡成分居多,因此列举了“2009年伊朗大选后的混乱期间改革派通过互联网保持联系等为例,表示不受审查干扰的信息共享也对全球发展有益”。
原来如此!怪不得常说,人不能太诚实,否则尾巴就会露出来呢。所谓互联网能推进人类和平只是因为Twitter让哈梅内伊和内贾德很没面子罢了。抛开推翻伊朗政权是不是一定有利于人类和平这个《在线》没有考虑也不愿意考虑的问题不说,单说Twitter还没有颠覆伊朗政权体制这一点就不得不承认,这个提名来得有些怪异。难道这又是一次某人仅仅因为具有某种意图就足以获得诺贝尔奖的例证,就像去年那个同类奖项一样?退一步说,谁说伯纳斯·李等三位和《在线》一样恨死伊朗现政权了?
互联网只是系统性的交互工具,而工具是没有善恶之分,谈不上威胁人类幸福,也谈不上促进人类和平。这么简单的道理,《在线》不会不懂,所谓互联网竞逐诺贝尔奖不过是为将“互联网权”列入基本人权造势罢了,以便接下来什么人能站起来说“保护互联网自由是人类头等大事”,好像我们没有别的“头等大事”可忙似的。
仔细看了一下,《在线》的英文是wired,不是weird。(叶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