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的一天,几个微信群里突然讨论起一段“客服怒怼客户却获全网高赞”的音频来,群里的多位老师纷纷发表意见。大概的事情经过是一名乘客因出行需求打车,司机开始忘记打表了,到了目的地后希望乘客按全程预估价格支付车费,乘客最终支付了比司机预估价格低一点的车费,事后乘客打电话反映情况。
随后客服挂断电话。
第一类主要是赞客服的。表达“客服姐姐直怼乘客,大快人心”,“点赞”,这类意见有些也伴随着对乘客的道德谴责,认为乘客过于计较。大多数的司机支持这类声音,转发也比较多。
6)计价规则中除了按里程计价以外,还有低速等候费,即在速度低于12公里每小时时加收每分钟0.50元的低速等候费。
3、不够明确的情况
3)到达目的地后,司机与乘客之间协商的过程不明确。司乘双方在沟通确定车费和协商支付的过程如何,是否有过争议,在对话中没提及。
(三) 基于现有信息的基本判断
1、事情起因明确,经过基本清晰。
因为司机在出行服务开始时没有打表计价导致整个行程的价格信息缺失,进而引发的争议。司机在出行服务开始时没有打表,导致出行服务关键的行程计价信息缺失;到达目的地后,司机与乘客经过协商,司机提出的车费是30元,乘客最后支付了22.5元;显然乘客没有完全接受整个过程,进一步致电客服要求调查处理。这是出行服务中比较典型的争议场景,并不少见。
2、客户的来电原因是否符合情理
其中协商支付车费的过程并不明确,这种到了终点没有计价的意外肯定不是乘客出行服务预期的情形,乘客在遇到这种情况后致电客服也很正常。换一句话说,对于这样的来电,哪个公司会认为是无意义的无效来电呢?
可以判断在发生网上这段音频的电话沟通之前,乘客致电客服是有理由的。至于乘客的具体主张是什么,主张是否合理,是需要在事实调查清楚之后,再进行沟通和确认落实的,也有可能在这之前乘客并没有提出过明确的主张,也有可能调查清楚之后不再表示进一步的主张,这都是可能的。
3、沟通处理过程是否得当
挂断电话。
客服在短短125秒里表达出这么多的信息!说明这名客服的素质能力不错,在沟通之前进行了充分的调查和准备工作,在大多数时间里都条理清晰,语言表达高效。从这段音频反应出来的情况,客服一直强势掌控着沟通过程,是绝对的主角。
尽管客服在这段沟通的前半段表现出色,但在沟通的后半段,客服不知不觉的走进了自己的语境建立的情境里,对司机群体产生了共情,没有同时与乘客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使得这次沟通从服务处理上,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乘客说的“那你就不要解决就行了呗。”有可能就是告诉客服那就不用再处理解决的意思。只是在这一段客服主导的对话中,乘客并没有太多机会表达意见,客服也没有适时进行确认。
投诉处理回复的预期目标应该是这样的:将调查所得的基本事实客观、公正的向客户解释清楚,在确认客户对这些事实情况理解和认可的基础上获得对司机失误的谅解。如果客服所做的工作和沟通表现也能得到客户的认同,真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服务案例。
这名客服表现出的素质能力已经不错了,网络上有许多力挺客服的评论。美中不足的是,客服与乘客的有效沟通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乘客在客服出色的表达和强势的沟通控制力下,没有机会表达。客服可能错过了捕捉乘客内心想法的机会,情急之下一句人性拷问,将沟通引向了道德层面的情绪表达,这种沟通语境的转换有点意外,影响了预期沟通目标的达成。
以这个案例所在出行服务行业来说,出现各种情况都需要正常对待,大多数情况下,司乘之间的沟通协商就能解决绝大多数的问题。如果有些争议升级到了平台,也可以按事先设定的预案进行处置,对相关人员做好演练和训练就可以应对。
此外,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些思考,或许对提升服务处置有所帮助。
(一) 理解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信息的充分性在服务过程中起着重要影响。在服务过程中,经常存在一方具有信息优势的情况,如果误以为对方也同样知道,这种实际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就可能带来服务问题。
计价器在传统出行服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计价器提供了两个至关重要的价值,一是给出行程的最终价格,二是能自始至终实时计算并显示当前的动态价格。计价器的出现,不仅平滑了司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大大缓解了陌生的司乘之间可能存在的信任障碍。
客服在沟通中没有指出计价器的重要性以及计价功能失效可能带来的影响,给出了路程距离、途经信号灯、低速等候费规则等影响行程计价的因素,数次强调司机估算车费和最后实收车费的合理性,而忽略了计价过程缺失给乘客带来的影响。
案例中,客服在电话沟通中提到的“行程大约12公里、需要经过15个红绿灯”等都是事后调查所得的信息,而事件中的乘客很可能并不知晓。这种信息不对称造成双方可能处在不同的信息情境,影响对事件状态的再次判断以及处理过程如何进展。
社交网络上有一些声讨乘客的言论,比如有人说司机少收了乘客6元钱,看似乘客相比正常车费少付了,怎么乘客还要投诉之类的。其实,这样的信息乘客事先并不知道,6元这么明确的信息是经过比较得来的,在缺失了应该由计价器产生的公允价格时,这种比较不过是事后诸葛亮,并不是乘客当时所处的情境。
对于出行服务来说,一个城市、一段行程,对于许多乘客来说更可能是第一次经历,面对没有计价器标示车费的情形时,到底是焦虑和不安多一点,还是想占便宜的心理多一点。
乘客根本不需要了解这么多的信息,只要一个有信任力的车费价格就够了。而这恰恰是引发这一出行服务案例中车费争议的关键所在。
(二) 理解信息背后规则不透明的影响
以传统出行服务为例,决定最终价格的因素包括实际路线,以及完成行程的时间和行程过程的实时速度。最终的出行服务费一般由基础服务费、路程距离计费和低速等候费共同决定,其中基础服务费是一个固定费用,路程距离计费是基于实际路线距离的分段线性计费,而低速等候费则是一个受实际行驶过程的实时速度影响的无法预知的动态计费。
在前面的案例中,当客服讲出路程12公里、途经15个信号灯、低速等候费每分钟加收0.5元的时候,乘客是很难把这些信息和30元或28.5元建立起联系的。这些信息背后还有计价规则和算法,这些比表面的信息要难接收和难理解的多。
实际上,极少有乘客会用按算法计算车费,他们只需要计价器给出直接数字,不幸的是,在越来越繁琐和规划和复杂的大数据算法加持下,乘客想要简单直接的获得行程价格的期望变得遥不可及。
(三)同理心与情绪控制
在这个案例中,客服在沟通中对司机群体多次表达同情,在后半段,这位客服显然与司机群体共情了。对于平台来说,这是难能可贵的,在网络上也获得了司机群体的高赞。
如果说有点美中不足的话,客服进入到自己的语境设定的情绪中,将一个简单的服务计价争议的沟通突然提升到了对乘客进行道德拷问的层次。这种方式,对于平台、司机或是乘客,都有一定的风险。
在服务争议的处理过程中,通常首选降低争议层次的做法,主动提升争议层次的方式要慎用。提升对话层次需要很高的沟通掌控技巧,不仅容易使针对问题的沟通脱离事实依据,也容易超出个人心理素质可控的情绪状态。一旦上升到了关乎道德和伦理层面的对话和争论,很容易引发网络热议,使得问题变得不可控制。
04
总结我认为这位客服的素质能力不错,耿直又有爱心,是位难得的客户服务人才。平台要是能看到这篇文章的话,对于这样的客服,应多给予肯定和鼓励,成长空间很大,值得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