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外国语大学,96名师生组成的多语言呼叫中心志愿者团队日夜值守在电话机旁。他们不曾亲临场馆,却通过翻译服务保障北京冬奥会,在电话另一端感受奥运脉搏。挪威语专业的学生志愿者唐鼎中和教师志愿者李菁菁,就以接线的方式见证了北京冬奥首金的诞生。
2月4日下午4点38分,唐鼎中接到一通求助电话。来电者是一位闭环志愿者,向他询问挪威运动员特·约豪格的名字如何发音。唐鼎中在电话中回复了这位运动员名字的挪威语发音。15分钟后,李菁菁接到第二通电话。来电者是国家越野滑雪中心的一位志愿者,向她询问如何用挪威语邀请运动员接受媒体采访。李菁菁在电话中回复了邀请采访的挪威语表述。
后来,他们才得知这两通语言服务电话涉及的主人公特·约豪格,正是次日在国家越野滑雪中心产生的北京冬奥首金得主。
“多语言呼叫中心接线‘含金量’特别高。”李菁菁说。赛时,每到挪威选手在冬奥赛场上争金夺银,挪威语专线的接线工作就特别繁忙。有相熟的外国记者告诉她:“只要挪威选手一拿奖,我就需要你们的帮助。”
“挪威语专线,超过半数通话是挪英互译。比如记者用英语提问,运动员用挪威语作答。”李菁菁说,“多语言呼叫中心的翻译工作更体现了北京冬奥会是一场国际化的盛会,北京冬奥会有能力给各语种的使用者们提供翻译支持。”
据介绍,多语言呼叫中心为北京冬奥会提供21个语种的三方通话翻译服务。这是远程同传在冬奥会历史上的首次应用,提供的语言服务时长和语种数也为历届冬奥会之最。自赛时服务启动以来,中心接到来自场馆、冬奥村、志愿者驻地、媒体中心等场所的558通来电,及时协助处理媒体采访、疫情防控、交通运输、酒店管理等涉奥事项。
多语言呼叫中心为北京冬奥会提供21个语种的三方通话翻译服务。
“挪威有句俗语:挪威人都是脚上戴着滑雪板出生的。”李菁菁说,滑雪是挪威名副其实的全民运动。挪威历史上承办过两届冬奥会,是“双奥之国”。在挪威留学期间,她甚至经常看到还不会走路的小孩,被放在特制的滑雪器具里,由家长在前面拉着滑雪。
“受北欧神话影响,我原以为挪威人是那种冷漠的、不苟言笑的人。但跟他们接触后,发现他们内心是非常热情的,经常主动过来攀谈。”唐鼎中说,“志愿服务期间,我的语言能力和专业水平都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志愿服务培养了我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感。我会坚守岗位,为他人提供帮助,向世界展现中国青年志愿者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