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傍晚18时,央行通过网站宣布加息:自2011年4月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本报宏观分析员认为,央行加息主要意在提前管理因CPI上行而诱发的通胀预期。政策出台后,市场对3月份CPI数据“破5”的担忧反而会降低。“靴子已经提前落地”,后续严厉紧缩的空间进一步缩小。
并不意外的加息
央行选择在清明假期结束之时发布加息消息,从时点上来说,确实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然而,此次25个基点的利率上调行动,在市场的预期当中则是“早晚要发生的事”。
央行官员多次表示,加息的主要目的在于抑制通货膨胀。而当前实体经济中推动CPI上行的因素比较多。一是2010年的低基数效应尚未消化完毕,二是中东地缘政治及日本巨震等突发事件加剧了包括石油在内的大宗商品异常波动的可能,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减。在CPI已经逼近5%的情况下,当前的一年期存款利率水平仅3.25%(此次加息以后),“负利率”久久得不到消除。正因为此,“央行早晚还要加息”已经是路人皆知的事情。
冲击极其有限
据本报记者统计,目前市场上“学院派”人士对于宏观调控走向“继续紧缩”的判断几乎是一边倒的,预计央行今年将把一年期存款利率上调至3.5%(也就是再加一次25个基点的息)是主流的观点。这实际上已经表明,所谓的“紧缩”已经被市场充分预期,并已形成思维惯性。
然而,证券市场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反应具有相当程度的超前性和复杂性,仅仅知道央行还会不会加息,准备金率还会不会上调,并不能帮助投资人作出明智的投资决策。真正手握重金,在二级市场里“真枪实弹”演练的机构,目前所真正关心的,似乎已不在CPI和一两次利率和准备金率的调整。
我们认为,一些需要引起重视的事实是:保险资金对A股的态度转好,权益类资产配置提升;以银行为代表的权重股业绩增长强劲,加息周期中,银行议价能力大幅上升,净息差空间拉大(活期存款利率上调的幅度明显小于各档期贷款利率上调幅度);“负利率”虽然不利于控制通胀,但它同时也是历史上促成证券市场走强的一个重要动因,索罗斯更将“负利率”比喻为催生资产泡沫的温床。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加息并不可怕,可怕的反而是在紧缩已近中后期而盲目对未来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