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1月15日发布针对中国金融部门的首个正式评估报告,对中国银行体系做出全面评估。
IMF警告称,中国主要的商业银行有能力抵御包括房地产市场调整在内的单独风险的冲击,但若多个风险同时发生,银行体系则可能受到严重影响。
IMF同时表示,中国需要改革银行系统,以便使银行系统更多地依靠利率等市场机制,以免金融系统的脆弱性持续增强。
上述报告名为《金融体系稳定评估报告》。这是IMF和世界银行“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SAP)检查的一部分。25个具有系统重要性的经济体同意至少每隔五年接受一次强制性评估,中国是其中之一。
中国人民银行(央行)昨日对于上述报告的表态是:“总体来看,报告对中国金融体系的评价是客观、积极、正面的,对中国金融体系未来的改革建议是富有建设性的。但我们也注意到,报告中还存在个别不够全面、不够客观的观点。”
警惕各种风险齐至
对于各方最为关注的银行资产质量问题,IMF在最新报告中说,此前IMF与中国政府部门合作对中国最大的17家商业银行进行了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多数银行似乎有能力抵御资产质量大幅恶化(包括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收益率曲线的移动,汇率的变化等各种风险的单独冲击。
IMF的最新报告没有对上述压力测试进行详细的阐述。不过据早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的消息,压力测试的情形包括房价跌30%和50%,以及人民币升值5%、10%和20%等,测试出来的结果都显示不会对银行的惯性利润产生很大影响,也不会对不良贷款率造成大的压力。
银监会前主席刘明康在11日的财新峰会上曾表示,当房价下跌40%时,银行的贷款覆盖率仍能达到110%;而最坏的情况发生,即当房价下跌50%,银行的贷款覆盖仍能达到100%,虽然利息不能回收,但本金没有问题。
但值得关注的是,IMF提出,若上述风险同时发生就将构成巨大挑战。IMF货币与资本市场部助理主任达斯(Udaibir Das)15日在媒体发布会上表示,很难预计这些风险什么时候将同时发生。“中国经济规模庞大,形式复杂,监管难度较大,但是中国已经做出了非常有建设性的改变。”达斯说,报告可以使决策者们不只看到单一的风险,而是将各种风险综合考量,在风险发生前加以规避,发生后采取及时应对措施。
“应更依靠市场机制”
除了银行资产质量,IMF在上述报告中花了很大篇幅对当前中国金融体系给出全面评价。IMF指出,中国的金融体系总体稳健,但脆弱性在逐渐增加。
“脆弱性”来自哪里?据新华海外财经报道,IMF认为中国金融系统仍过多依赖政府的行政管理。同时还将银行贷款利率设在远高于存款利率的水平,从而几乎确保了这些银行的利润。
IMF指出,这样一来,就使金融系统向国有企业严重倾斜,助长了过度投资并引发了资产泡沫,特别是在房地产领域。IMF援引其他经济学家的研究结果称,自2001年以来,中国每创造1美元国内生产总值(GDP)所投入的资金较日本和韩国处于类似发展阶段时的投资额高出40%。
IMF警告说,这种投入产出比扭曲的代价会随时间推移而不断上升,并带来宏观金融风险,“越早消除这种扭曲越好”。
IMF同时称,这一体系的中期脆弱性也在增加,可能会妨害金融体系为支持未来经济增长而进行的必要调整。IMF呼吁中国需要营造必要的制度性和操作性的前期条件,以推动更广泛的金融改革。
该机构建议改革的主要领域应包括:扩大金融市场和服务的广度,发展多元化的金融中介形式以促进银行之间的健康竞争;转变政府角色,逐渐取消利用银行体系实现政府广泛政策目标的做法,而是允许银行根据商业目标做出贷款决策;扩大以市场为基础的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将利率,而不是行政措施,作为管理信贷扩张的主要工具;改善金融基础设施和法律框架,如加强支付和结算系统,增强消费者保护,扩大金融知识的普及。
不过IMF货币与资本市场部副主任菲特森(Jonathan Fiechter)昨日也说,中国政府并没有义务遵照报告的建议。
央行已经在昨日IMF发布上述报告的同时给出表态: IMF的这份报告总体上富有建设性,但并不赞同IMF所建议的改革时间框架和优先顺序。“报告中还存在个别不够全面、不够客观的观点,所提出的某些改革措施的具体时间框架和优先顺序等建议尚需结合国内实际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