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正在高兴地做游戏,突然,一个男孩离队了。他低着头,默默走出了体育馆的大门。为了完成团体任务,组员们回到寝室劝说他归队。他仍旧只是低着头,用力按着手机,久久才吐出了三个字:不想去。
由本报联合上海阳光青少年网络成瘾矫治社工师事务所开展的网瘾夏令营昨天进入正式活动的第一天。11个营员被分为两组,分头行动,寻找“人生的宝藏”,体验模拟网络游戏的真实情景。“少一个都不算赢。”领队之一薛强说。
本报实习生 章涵意 记者 刘晶晶
寻宝途中 男孩和团队格格不入
在领队的日程安排里,第一天的活动十分丰富。培养整合能力的“人生拼图”;培养团队合作和磨合的“无声胜有声”;强调团队完整重要性的“缺一不可”;训练团队精神的“珠行万里”。
经历了一个上午的磨合和适应,两组队员也渐渐进入了“寻宝”状态。汗流浃背的他们,渐渐体验到真实世界中交往的快乐。
到了下午的“以物换物”环节,营员们在工作人员的配合下,通过公关和各自分工,用自己的才智获得了晋级下一轮的“任务书”。随后,他们从室内转向室外,进入利用泡沫板“渡河前行”的“怒海求生”环节。
就在此时,老师突然发现,一个名叫孙逸(化名)的男孩不见了。
我劝过他,让他不要走,他不听。”当老师急忙询问他的去向时,一名组员说。“带着他,我们的速度更慢。”另一名组员甚至表示,“他从来不跑,也不想参与我们的活动,回去了也没什么。”
在组员的眼中,孙逸似乎显得有些另类。
担心拖累 同组队员不愿找其归队
孙逸去哪里了?
几番寻找,老师才了解到他回到了寝室。一个人关着门,坐在自己的床上,低着头,用力按着手机键盘,似乎是在和家人发短信。
记者了解到,孙逸从小极具绘画天赋。3岁就已经办过个人画展。画画带给他无比强大的信心。可是一次,美术老师在评分中,把孙逸的成绩排在了第二名。孙逸引以为傲的东西成为了最大的打击,自信心瞬间崩溃。从此,他越来越沉沦。终于在上高二那年,孙逸休学了。至今已经一年多。
“在他入营前的自我认识测试中,所有量表几乎都是否定的。”夏令营总负责人秦天栋介绍道。回到寝室后,孙逸就给妈妈打了电话。
另一边,活动中的组员们对于是否让孙逸回到团队中来,发生了分歧。
按照游戏规则,从团队磨合到团队精神训练的各项模拟“寻宝”活动中,组员们必须通力合作,才能拿到“藏宝图”,得到最后的宝藏。
“让他一个人吧,晚上再说。”
“不,一起上去把他叫下来吧。”
“那活动进程怎么办呢?我们就更落后了。”
……
集体劝说 内向少年只想回家上网
“你们是一个团队。少了一个人,活动完成了也不能作数。”面对此情此景,领队薛强极力说服着他们。最后,在工作人员带领下,小组其他四名营员一起回到寝室,和心理专家及社工一起看望孙逸。
“和大家一起完成活动不好吗?”孙逸摇头。
“和我们下去寻宝吧?”孙逸默不作声。
就这样,劝说行动持续了十几分钟,孙逸迟迟不肯答应。“这里没意思。我不要和他们在一起。”他的回答令大家都很失望。随即,老师拨通了孙逸母亲的电话。在电话的那头,大家终于知道了原因——原来,小孙跑回寝室后,立即给妈妈发短消息说,“我要回家!家里舒服,有空调,还能上网。”
少年归队 收获南瓜终让他笑出来
“在家里打网络游戏的时候不需要和别人接触。所有对手,我都当作是虚拟的存在,才不会感觉到压迫感。”孙逸这样告诉秦天栋。
“但是你不去融入,不为团队做出努力,大家要怎么接受你呢?”秦天栋劝导他:“我们做个约定,一会儿一起去菜园耕地,和大家一起体会农耕的快乐吧!”
下午5点,夕阳西下。孙逸意外地出现在农舍边。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他手里拿着绳线,一根根穿到草帽上。“通过为大家付出一些努力,自然地融入群体中,让团队感受到孙逸也是他们的一员,愿意同他一起分享胜利的喜悦和成果。”孙逸挥着锄头,干劲十足。当他发现自己挖出了两只小南瓜,便兴奋地举了起来。
晚餐饭桌上,孙逸又和他的小组成员们坐在了一起。一边吃着,孙逸终于和大家说笑了起来。
>>老师心语
尝试的第一步也是理解的第一步
一天结束,宝藏到手。藏宝盒里,放着一张张营员们活动时的照片。自然而真实的笑容中,写着他们远离一天十几个小时沉溺网络的生活后,整整两天没有网络、风吹日晒、粗茶淡饭的生活里切实的快乐。孙逸也得到了属于自己的那张照片。“起初,我真的不相信,我也会有一张好看的照片。可是照片上的自己,真的笑得很开心。”“像孙逸这样的孩子,本身性格内向,自信心严重不足,以致在网络游戏中寻求归属感和成就感。但是他的心地本身还是单纯善良的,愿意听取中肯的建议。”对于昨天出现的这个突发事件,秦天栋这样总结。他觉得这个小意外对孙逸以及其他组员来说,都有着同样意外的效果。对孙逸来说,踏出了尝试了的第一步;对组员来说,踏出了理解的第一步。这些都是团队的力量。他希望在后面几天的过程中,这种积极的力量能每天增加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