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发展>>新闻详情

基层平台占领农村阵地 农信通:助推农村信息化变革

2012-03-14 08:49  《4PS呼叫中心国际标准研究中心》  咨询电话:17317241681(微信同号)  来源: 华龙网-重庆日报


  “12582农信通”究竟是什么?

  政府为何要主推这一模式,将其打造为全市统一的农村信息技术服务平台?

  这个始建于2006年的农村信息化平台,在众多农村信息化平台中只能是“晚辈”,但为何却在短短数年之内,就覆盖了我市100%的乡镇、75%的行政村以及全国5000多万农村用户,成为全国最大的农村信息化平台?

  ……

  为了解开这些谜团,记者深入农村地区的广大用户、移动公司的工作场所以及市级有关部门采访,力图找出答案。

  基层平台占领农村阵地

  记者与“12582农信通”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去年8月在江津区夏坝镇政府。对其感受之深,足可用“震惊”二字形容。

  镇政府各办公室都有电脑,每台电脑上都安装有“12582农信通”的“政务易”电子办公系统。点开“政务易”软件,再输入手机号码与密码,就可以使用这个政务办公系统了。

  这个系统具备普通办公系统的所有功能,包括收发公文、数据上报等。镇党委书记陈祖平说,这个系统使他们的办公效率得到了大幅提高。以前传阅一个文件,办公室在收到文件后,得挨个找分管领导、主要领导审批,再交给经办人员,没有两三天办不完;要是领导在外出差、签不了字,花费的时间就更长。但使用“政务易”电子办公系统,10分钟就可走完整个流程,即使领导出差在外也不要紧,因为用手机也可以登录这个电子办公系统,办理各项政务。

  但与普通办公系统不同的是,“政务易”还兼具政府网站的功能。政府可在上面进行“政务公开”,把政府的最新公告发布给群众,让群众了解政府的最新动态;并能开通“群众信箱”,了解群众反馈的问题;也可进入“特色产品”,将本地区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以及本地招商信息发布到12582农村信息网站上,并可查看自己感兴趣的其它地区的商品等信息;还可以通过“基层党建”,看到本单位和全国各省份最新的党建动态,并可在上面发言探讨、分享经验、评议干部。

  另外,政府还可以通过这个系统与下属8个村居联网,召开电话会议,让村居干部少跑很多路。

  “政务易”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能与手机兼容、与广大群众互动。系统分门别类地储存了该镇所有机关干部、村(居)组干部、党员以及全镇5000多户居民户主的手机号码,可实现信息的精确传递。

  正在记者采访之时,夏坝镇党政办突然接到江津区委组织部通知,要求在下午5点40分以前,将该镇各村民小组的面积、人口、党员数量等基本情况上报给区委组织部,而他们接到通知已是下午3点,只剩了两个多小时。

  只见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不慌不忙,打开“政务易”的“信息发布”一栏,填写相关要求,然后从“通讯录”里选定“村民小组组长”,一点鼠标,便将信息群发至全镇数十名村民小组组长的手机里。半个小时后,该工作人员就已将各村民小组组长回传的信息整理成文件,回传给区委组织部。

  记者点开里面的“群众信箱”,看到了一条刚刚发来的群众短信,反映某企业下岗职工在外面做电器生意、年入10多万元,却还在吃低保的情况。陈祖平说,过去,许多农民为“明哲保身”,是不愿向政府反映这类情况的,自使用“政务易”平台后,就打开了一个畅通的干群沟通渠道,他们可随时了解掌握群众的诉求、及时予以办理和反馈,大大改善了干群关系。

  陈祖平感慨地说,他们自2008年开始使用“政务易”后,几乎对当地的行政运转与社会管理带来了一场变革性影响:一是培养了一批懂信息、会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的干部队伍。在刚使用“政务易”时,全镇50多名机关干部,只有10多人会用电脑、会上网,32名村居干部没有一人会用电脑、会上网。现在,全镇50多名机关干部和30多名村居干部已是人手一台电脑,人人都会用信息化手段来提高办公效率、与群众沟通,镇政府每年还因此节约了20万元以上的纸张费。二是让农民获得了更多的信息服务。去年,该镇通过“政务易”,将一批致富项目、市场信息以及市里鼓励创办微型企业的政策,以彩信方式转发给农户,结果有10多个农民靠着这些信息创办起了自己的微型企业。

  据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重庆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秦大斌介绍,“12582农信通”根据服务对象不同,主要提供“务工易”、“百事易”、“政务易”、“商贸易”等服务。“务工易”主要是针对农民工群体,帮助他们找工作;“百事易”主要针对普通农民,为他们提供简单快捷的生活资讯;“政务易”主要针对农村基层政府,为他们提供电子化政务平台;“商贸易”主要是针对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及种养大户,为他们提供农产品产供销信息化服务。

  其中,“商贸易”的使用原理与“政务易”大致相似,只是更侧重于生产管理、客户管理以及市场信息的发布与接受,使用者大多是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及种养大户。“务工易”与“百事易”则主要为个人用户服务。另外,“12582农信通”还开通了12582热线,面向全国农村用户提供语音服务。“12582”网站则搭建起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和窗口,全面展示12582农信通服务的内容和方式。

  因此,“12582农信通”信息服务平台,可概括为“1条热线+1个网站+4个产品”。截至目前,我市100%的乡镇、75%的行政村都已成为“政务易”用户,总计超过1万家;“商贸易”用户超过了1000家。

  用精准传播争夺终端用户

  30岁的退伍军人柯锐,现在是南岸区“康德·国会山庄”小区的一名保安。谈及自己到重庆工作的这段经历,他至今都感到有些不可思议:去年7月10日,他还无所事事地呆在老家湖北省黄石市,7月12日便赶到“康德·国会山庄”面试,7月13日便穿上保安制服,负责维护小区内的停车秩序。

  其实,柯锐在重庆连一个亲戚朋友都没有,之前也没有从事保安工作的经历,他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顺利地在千里之外的重庆找到工作,只因打了一个电话。这个电话就是农信通的“12582”。

  在来重庆工作之前,原本从事建筑行业多年的柯锐,因工地工程事故无班可上,已在家待业两个月。期间,他在网上认识了一名重庆南岸的网友,便萌生了来重庆找工作的念头。可他在重庆没有亲戚朋友帮他,不知该从何找起。

  正在他一筹莫展之际,7月10日,一个朋友告诉他,“可以打移动公司的‘12582’试试”。很快,他就拨通了这个电话,当对方了解了他对工作地点、工作岗位的要求后,就给了他一条“康德·国会山庄”的招工信息,并同时以短信方式将这条招工信息及联系电话发至他的手机。

  柯锐又赶紧与招工单位联系,对方了解了他当过兵的背景,以及年龄、身高等条件后,要求他7月12日赶到南岸的“康德·国会山庄”参加面试。就这样,他仅用3天时间,就在重庆找到了工作,过程之简单,远超过他的预料。

  “12582”是如何给人找工作的呢?记者于日前走进了位于北部新区的“12582”呼叫中心。整个呼叫中心就是一间超大的办公室,一个办公格子、一台电脑、一个人,就是一个席位,总计达500个。中心里面似乎没有闲人,工作人员刚挂完电话,又有新的电话接了进来,接电话的声音此起彼伏。

  记者在工号2138号刘婷的席位前只站了两分钟,她就为两个人推荐了工作:第一个是北京的魏先生,她帮他推荐了在朝阳区某房地产公司当司机的工作;另一个是哈尔滨的霍先生,她帮他推荐了当地一家企业的营销主管工作。

  “我一天要接300个电话哩!”刘婷告诉记者,其中60%的电话都是找工作的。据她了解,由他们推荐的工作,与求职者“匹配度”非常高,成功率比人才市场还高。这么多人打电话来找工作,呼叫中心的客服人员如何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之内,就为求职者找到合适工作的呢?

  记者在附近一栋大楼的“12582农信通”采编车间发现了其中的“奥秘”。这里也有500个员工在同时工作,就像报社的采编中心一样,每人一台电脑,正编辑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信息。他们在接到每一条信息后,就根据这条信息的属性进行分类,属招工、求职类信息的就放进“务工易”,属民生类信息就放进“百事易”,属市场类信息就放进“商贸易”,属政策类信息就放进“政务易”。

  接下来,他们还要根据这些信息的具体属性作进一步分类。以一条招工信息为例,其属性就有四条:一是工作所在地,二是工种,三是招工截止日期,四是薪金。这样一来,客服人员就能根据服务对象的要求,从数据库中迅速调出相应的岗位,从而实现信息供需双方的“精确匹配”。

  除此以外,同一条信息还要被加工成语音、短信、彩信、网页等多种形式,让服务对象既能通过手机接收短信和彩信,又能通过手机拨打热线查询。农产品销路、交通出行、惠农政策以及医保、社保等民生信息的编辑、传播流程,亦是如此。

  截至目前,我市“务工易”用户已达3万多户,“百事易”用户已达220万户。

  解决了“最后1公里”与“最初1公里”的问题

  不过,记者仍有一个疑问:一个在全国范围拥有5000万用户的农村信息服务平台,“12582农信通”能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吗?如果能满足的话,这么多信息又从何而来?

  中移动12582农信通负责人叶凌伟告诉记者,“12582农信通”每天更新的信息量达到13万多条。

  这些信息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他们自己建立的信息采集网络。这个网络主要由10多个专业的信息供应企业进行运营,他们与政府各部门、各个行业建立了稳定的信息供应渠道,源源不断地将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涉农信息传递到“12582农信通”的信息编辑平台进行加工,再由“12582”热线、“12582”网站、各基层平台进行传播。二是信息终端用户上行反馈的信息。这些上行反馈的找销路、找工作等信息,经过编辑平台加工后,就变成了新的信息源。

  “12582农信通”在农村信息化领域的脱颖而出以及在农村地区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不仅引起了国内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国外一些信息研究机构与新闻媒体的强烈兴趣。去年,英国BBC就“12582农信通”问题深入我市农村,进行了为期数天的采访,他们在报道中惊呼:“12582农信通”就是中国农民的Facebook!

  据了解,“12582农信通”从创建至今不过短短5年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它是靠什么来创造这一奇迹的呢?秦大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关键在于他们解决了农村信息化“最后1公里”与“最初1公里”的问题,并采取了建立基层信息平台这一有效的推进模式。

  长期以来,制约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主要有两个:一是“最后1公里”的问题。农民买不起电脑、上不起网、看不到报纸,各种农村农业网站虽然成群结队、各种“三农”信息虽然满天飞,但不能及时有效地传达到农民手里,农民上行反馈的信息就更少。二是“最初1公里”的问题。虽然各行各业各个部门都十分重视面向农民、农村、农业的信息服务工作,打造了不同的服务载体和平台,也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农村信息进村入户,但真正能满足农民实际需求的有用信息却并不多。加之信息服务载体和平台过多,农民使用信息化手段的意识和能力薄弱,从而增加了农民获取有用信息的难度,农民主动接收信息和使用信息的积极性不高。

  就“最初1公里”而言,“12582农信通”所建立的信息采集网络,几乎将全国各地各行业各部门所有的涉农信息,都汇集在了“12582农信通”信息服务平台,农民只要通过这一个平台,就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查询到想要的信息,还可以找到实用的农业技术、给农产品找销路、向当地政府表达诉求,可使农民精确地获得有用的信息。

  就“最后1公里”而言,“12582农信通”可根据每个人的要求,将信息通过语音、短信、彩信、网页等多种形式进行精确传播,让不会上网的农民可以通过打电话、收短信接收信息;让不识字、不会收发短信的农民可打电话听语音;让不会用手机的农民可以通过固定电话接收信息。这样一来,每户家庭都拥有的手机、座机就变成了一个个信息终端,为信息入户扫除了障碍。

  数据显示,在目前全国5000万户“12582农信通”用户中,用手机、固定电话、网络作为信息终端的,分别占70%、20%和10%的比例。

  另外,“12582农信通”还采取与政府合作的方式,来推进基层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在“双赢”中形成了良性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这种合作方式一方面整合了企业、政府双方的物质资源,使农村信息化的基础资源得到了迅速改善;另一方面,还整合了双方的信息资源、信息服务资源以及人力资源,形成了“镇政府/村委会+农户”、“涉农企业/合作社+农户”等信息服务模式,可为农民提供更快、更多、更符合他们实际需求的信息服务。记者 周雨

 

共0条评论网友评论
  • 全部评论
共0条记录(共页)
向您推荐

新闻 按行业分类

厂商 按产品分类


        
总机:021-51601170 直线:021-58307717,17317241681(微信同号) 电子邮件:cct@51callcenter.com  泸ICP备10026114号-4  行业交流俱乐部QQ:2919157212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牡丹路60号东辰大厦810室  邮编:201204 上海趋天网络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2002-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