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创投市场大量的项目资源一直在吸引着台湾投资人的目光。创业板首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公布,自然也引起了极具投资经验的台湾创投界的广泛关注。据台湾当地媒体报道,今年以来,台湾创投界从业者多次组团进入大陆市场。主要考察深圳、上海、北京、青岛等地,寻找恰当的投资机会。
近日,在北京举办的“2009中华创投家论坛”上,台湾创业投资商业同业公会(下称“台湾创投公会”)秘书长苏拾忠告诉CBN记者,该机构近期已经和科技部、发改委等多个管理部门进行了交流,今后将会更多地在大陆开展投资活动。
科技部透露,台湾创投公会希望能够在科技部设立投资创投机构、台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请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以及在开展对新能源汽车、LED产业等领域共同投资等方面,给予台湾创投资本更多地支持。
92亿新台币的杠杆效应
台湾创业投资机构类型主要有委托基金管理公司(50%)、创业投资公司(12%)和自行负责经营(38%)三种形式。
实际上在经历了20年TMT(电信、媒体和科技)企业的投资高峰期以后,台湾本土创投行业的热点也从光电、半导体、电子、信息、通讯等产业逐渐转为生物医药、文化创意、新媒体等新兴产业。
“回顾台湾创投业的历史,从1984年台湾首家创投公司‘宏大创投’开始,到现在已经发展了25年。”苏拾忠介绍说,“以台湾当局为主导的台湾开发基金是最大的创投机构,至今共投资了54家创投机构,共计约92亿新台币,由此孵化和引导的上市公司市值达到2.4万亿新台币。”
有趣的是,台湾开发基金起步之初,也曾面临尴尬境地。1990年筹集第一期基金时,敢于投资者寥寥。
最终筹集到的3.84亿新台币,共投资了四家创投机构。到目前为止,该期基金共回收资金10.32亿新台币,同时资金年投资回报率为17.02%。1997年二期募集约8.6亿新台币,共投资8例。2002年至今第三期募集72亿新台币,共投资44例。
而这些创投企业再次转投的企业数累计已经达到1197家,投资金额累计达到314亿新台币。
台湾开发基金除了投资创投企业以外,在直接投资扶植与引导台湾科技产业发展方面也发挥了重要功能。其中台积电是台湾开发基金比较成功的直投案例之一,苏拾忠回忆:“当年台积电需要投资的规模比较大,大部分VC和PE都不愿意投,于是开发基金做了直接投资。由此创造了今天世界排名前三的半导体公司。”
低调寻找大陆“新机遇”
将台湾的投资经验复制到大陆,积极开拓大陆市场是台湾创投界近期最为关注的事之一。
上月中旬,新开发创业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新开发创投”)在上海低调举行了一场小规模的产业投资高峰会,一家带有台湾烙印的创投正式浮出水面。
新开发创投副董事长兼总经理胡定吾,在台湾投资界算得上是响当当的人物。资料显示,胡定吾在1993年到2001年期间担任“中华开发工业银行”(下称“中华开发”)总经理,之后陆续担任过“中华开发”执行董事、“中华开发”董事长。
“中华开发”是台湾金融机构的领导厂商之一,在胡定吾领导期间,其资本额从1.6亿美元成长到超过18.6亿美元,总市值从9.26亿美元增加到50亿美元,是亚洲首屈一指的投资机构。据悉,在1999年到2002年期间,该机构投资部投资的企业,占据了台湾总体上市企业60%以上的比重。
离开“中华开发”后的胡定吾在2006年3月成立了华生资本,并在台北和上海设立了办事处。据其网站显示,该团队的主要成员大部分来自原“中华开发”。截至目前,华生资本的投资案例包括两岸咖啡、厦门钢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