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派遣早已风靡欧美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派遣”就已经风靡欧美,日本政府也于20世纪70年代大力推进。有数据显示,目前,美国的派遣员工已占到总就业人口的50%,日本也达到了总就业人口的五分之一。
然而,在中国,这种类似于“打短工”的雇佣形式却在今年才开始被更多的人接受。“我们今年已经接了两个大单。”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科锐国际派遣业务总监赵娜拒绝向记者透露客户的详细信息,但她对于这种新业务的增长速度很满意。她说,公司已经将这项业务定为未来的核心业务之一,“中国短期派遣市场的状况正和国外十多年前一样。”
企业借灵活性控制风险
“派遣热”缘于新劳动法的实施和金融危机的不期而至。大多数企业没有因为新劳动法的实施而直接减少和冻结招聘指标,但人力资源经理们明显地感觉到了用工成本和用工风险的增加。而金融风暴对经济环境和企业运营成本的压力同样很大,很多跨国公司虽然要开拓中国市场,但是无法从总部获得固定职位的名额。
赵娜表示,“派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比如,某国际知名公司需要10名财务人员,但公司并没有人员的正式编制,后来,这一问题通过雇佣派遣人员得以解决。”赵娜表示,由于“派遣”员工与派遣服务公司是法定的劳动关系,而用人企业与第三方派遣雇员是劳务关系,企业由此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也更容易控制用工成本和用工风险。
IT、财务高管岗位需求大
记者了解到,目前,“派遣”市场已经涉及不少企业高管的“金领”岗位。快速消费品等季节性和流动性高的行业需求潜力巨大,IT以及财务人才颇受欢迎。
科锐国际派遣业务资深顾问谢琳告诉记者,在以往,说服受雇者接受一份短期的雇工是一件相对困难的事。但在金融危机影响波及下,一些中高端专业技术人才也没能摆脱暂时失业的命运。这种情况让一些“闲置”的专业技术人才开始接受“打短工”,不少人更是向人才机构毛遂自荐。
相关人士表示,除了解决企业的临时性用人需求和受雇者的临时就业需求之外,短期派遣也并不排除受雇者未来与企业签订长期合同的可能,并且可能成为受雇者实现职业转型的“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