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他们被誉为“中国网络文学三驾马车”,他们见证了中国第一代原创网络作家的时髦和荣光。2000年之后,他们相继淡出网络写作,找到更加富裕的生活方式。李寻欢、宁财神和邢育森,新一代网民已经对他们的名字陌生,三个当年互联网世界熠熠生辉的名字,今天有房有车的“成功中年”。
1999年前后,中国互联网飞速发展,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引进出版,从海峡彼岸刮来一股网络文学旋风,媒体开始炒作网络文学概念。李寻欢、宁财神、邢育森、安妮宝贝等网络写手被“打捞”出来,有网络“三驾马车”、“四大写手”、“四大杀手”等排行,一时名气大盛。
十年后,安妮宝贝成了唯一继续写作的人,但她始终拒绝网络作家的标签,她后来的创作也与网络无关。“三驾马车”则乘着当时的盛名,纷纷转行,做书商或做编剧。一方面是那时的网络文学带不来收入,不像现在天下霸唱或当年明月能获得丰厚收入。另一方面当年网上写作大都是率性为之,时过境迁,也就各奔“正途”。
回首当年,李寻欢说:“那时在西安我的人气不比今天韩寒差”;宁财神说:“如果放在十年后的现在,我们几个都出不来”。邢育森说:“那是一段快乐和自由的时光”。即使离那个风生水起的年代已远,过着毫不文学青年的生活,他们今天仍藏着文学梦。采访中三个人不约而同提起,还想重新提笔写作,或许过个三五年,“又是一条好汉”。
李寻欢:昔日人气赛韩寒,今朝财富堪称“资本家”
1996年,西北大学大四学生路金波第一次触网。在西安钟楼的一个网吧,路金波申请了一个邮箱,上美国白宫网站看了几眼。上网费一小时20块,他得攒几个星期才能去一次。
几年后他得知,自己是中国的前29万网民之一。
1996年的互联网上只有很少的中文内容可看。上网的主要是一些海外华人、IT人士,清一色男性。路金波记得,偶尔有女性上网,“不管长得多难看都有人追捧”。
今天的路金波是前途无量的成功书商,他的出现总伴随着韩寒、安妮宝贝、王朔、饶雪漫等超级畅销书作家的消息。每年运作30本畅销书,在上海的某个金贵地区住着一套豪华别墅,开着宝马。用宁财神的话说,好友路金波已经是一个“资本家”。
但很多人不知道,十年前他曾是互联网上大红大紫的李寻欢。
一个著名的段子是这样的:1999年西安组织过一次700人的网友聚会。主持人以为李寻欢在场,对台下说,“你们最想见的人也来了”,结果700人在台下欢呼了30秒:“李寻欢!李寻欢!李寻欢!”
实际上那天李寻欢没去。“当时小范围里我的人气跟今天韩寒差不多吧,或者说在西安的人气比韩寒高多了,”路金波面有得意之色。
李寻欢的成名是从一篇小说《迷失在网络中的爱情》开始的。在此之前,从15岁到23岁他都对写作毫无兴趣,“是上网才逐渐找回对文字的热爱”。
1997年大学毕业,学经济专业的路金波进入西安一家互联网公司做总经理。公司有DDN专线,24小时上网,速度也很快,于是他变成一个网虫。每天工作之余用“李寻欢”的名字,在古城热线写足球、杂文,号称“古城热线男一号”。
1998年看到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李寻欢奋起直追写出《迷失在网络中的爱情》,一举成名。小说几乎被所有中文互联网转载,“当时2000万网民,我相信1500万都看过我的小说”,李寻欢如日中天。
路金波真正发现“李寻欢”三个字值钱是他淡出江湖之后。1999年他到北京新东方学外语,准备出国留学。李寻欢做了北漂,消息不胫而走,书商、制片人纷纷找上门来,掏出订金请他编书、写剧本,就连上小卖部都被摊主认出来。
当时的“人人网”也找到他,开出税后一万的高月薪。李寻欢在人人网上了22天班,拿了5万多块钱。且这22天里他有15天都是配合公司公关部,接受电视台、报纸的采访,向外传达“互联网的风云人物李寻欢在人人上班了”的消息,没有做过一天正经工作。
李寻欢的北漂岁月可谓风生水起。直到2000年榕树下老板朱威廉邀请他到上海去做主编,才算是“有了正当职业”,与宁财神、安妮宝贝成同事。
2002年,李寻欢出版《粉墨谢场》,宣告和文学告别。“没有兴趣了。发现没什么可写,也发现自己写得不算非常好。”他恢复本名路金波,在榕树下开始转型。2005年路金波彻底变成书商,买下了韩寒和安妮宝贝的版权。
接下来路金波的成功商人之路与那个江湖传奇李寻欢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