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们的运动鞋生产靠的是向台湾要订单,帮别人做加工。现在我们自己的品牌已经开始做大做强,我们和台湾的合作更多地体现在了引进生产机械和原材料上。”谈到和台湾产业衔接的变化,晋江市委书记杨益民引用了这个事例。
5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
以福建为核心的海西经济区,开始把加快闽台两岸的产业对接提上日程。对此,福建、台湾的装备制造业、光电产业已跃跃欲试。
重在“对接”
闽台的产业对接,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背景下显得格外重要。
福建省委党校产业与发展研究院院长陈明森认为,随着福建省先行先试的试点政策出台。更多的台商将会在利好政策的刺激下入闽投资办厂,闽台产业的对接规模和层次都会升级。
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开明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闽台全方位的产业对接合作将是下一步重点。”对此,晋江已经有所尝试。杨益民介绍,晋江当下有很多产业都具备跟台湾对接的能力。比如晋江现在正在运作的一个省级装备制造业的重点基地,具体想法就是能够承接台湾的装备制造业。
东兴证券研究所所长银国宏则很看好台湾光电产业。近年来因为市场和成本的压力,台湾光电产业具有很强的向大陆转移的动力。他认为,福建省具备五大承接优势:硅矿资源丰富、提纯技术先进;有产业链配套基础和市场需求优势;生产要素成本优势;承接容量的优势;对台区位优势。新大陆集团总裁王晶对此表示认同,福建应该抓住这次机会加快推进海西承接台湾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并加大对有自主创新技术的高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从而加快这个产业集群的建设。
福建省社科院台湾研究所所长吴能远也认为,两岸的特色产业主要是制造业,两岸将主要在制造业方面实现产业对接。
据了解,从总体布局上,福建将重点以厦门国家LED产业基地为基础,加强闽台光伏电子和LED产业对接,以厦门、福州液晶显示器产业化基地为基础,推进闽台彩色液晶显示器产业对接。中华映管旗下的四家生产液晶模组产业的公司股权注入闽闽东,并于2009年4月完成借壳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年底以福建为试验区的两岸直航开始启动。福建省社科院原院长严正认为,闽台海上直航,更有利于闽台的产业对接。特别是一些须从台湾进口零配件的台企,节省时间和运费,是一件大好事。上下游的产业可以互相配套,闽台的各项产业对接可以得以实现。
摆脱“洼地”尴尬
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中,福建的地位一直有点尴尬。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成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唐三大经济增长极鼎立之势,而夹在两大三角洲之间的福建和浙南、粤东则成了沿海经济链的一个断裂带。晋江市委书记杨益民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长三角、珠三角的发展这几年都受到中央认可。大西北、东北等区域都有国家的相应政策扶持。但福建这几年却被边缘化了,位置尴尬。有时,说起泛长三角地区,就会把福建加进去。说起泛珠三角地区,又把福建加在这里。福建始终处于泛区域。没有什么重要地位,在全国也排不上位置。
事实上,福建省一直在争取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这背后更大的目标是在争取海峡经济区。杨益民认为,如果是海峡经济区,就正好是台湾和福建。这两个地方的经济总量,恰好与长三角的经济总量或珠三角的经济总量相当,三个地方正好差不多。更严格地讲,对于海峡经济区,西岸就是福建这边,东岸就是台湾。现在关键是怎么让西岸做起来?
据了解,福建省委省政府为争取海西建设已有5年时间了,一开始提出来很多人接受不了,有很多不同意见。之后,政府通过不同方式宣传,包括海外华侨,社会各界的呼吁,全国两会的一再呼吁,最终成行。
杨益民认为,方案的最终成行跟国家部委的推动分不开。2007年到2008年间,福建省政府开始做国家各部委的工作。这期间,近20个部委派出调研组赴闽进行专题调研,就如何支持海西,提出具体的意见和措施。国家发改委派出代表团到福建调研,专门研究海西问题;铁道部投资1000多亿元修建温福、福厦等数条大铁路;交通部在福建上马了多条高速公路、港口建设项目。此外,共有十几个部委和中央直属企业与福建签了协议书、备忘录等文件,大力支持海峡西岸建设。
在《若干意见》中,特别提到了要让海西先行先试,严正认为,给于福建的先试先行政策可以包括很多方面,例如可以建立类似两岸自由贸易区,共同市场等。
更关注“配套”
对于台资企业来说,海西建设给他们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杨益民已经看到这种变化,在《若干意见》出台后,台湾商人的反应很快,很多有意向的企业询问。在记者走访中,很多台企老板当下最关心的就是国家接着会出台的配套政策、优惠政策。“与内地企业的项目对接合作,需要政策扶持”。一位台资背景人士告诉记者。“冷静”观察是不少企业当下的态度。
据了解,过去闽南籍台商很少回家乡投资,大的台商就更少。这些商人中很多到了东莞和昆山。早期他们不敢来福建的原因,一是怕台海问题不稳定,第二个是很多人不愿意回到自己家乡,怕万一在家乡人面前干不好没面子。另外,亲戚朋友关系很难处理。但这些问题近些年在慢慢淡化。“过去,福建这边的人要去找华侨办事,但现在日子富裕了,我们送东西给他们。”一位福建的民企老板告诉记者。
目前,中央政府具体支持海西经济区的具体细则还未出台,严正认为,海峡经济建设区的目标就是推动两岸合作,推动两岸统一大业。没有这些,就没有海西经济建设区。为此,海西经济建设区与国内其他经济建设区最大的不同,就是赋予了政治含义。它已经提升到全国战略的重要性上。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魏后凯认为,从大的趋势来看,中央政府更多的首先是政策引导。从以前的长三角、珠三角来看,中央政府更多的是给一个大的定位,起引导性作用。作为海西在全国战略的重要性地位,政策上肯定会跟一些,但不会太多。更多的还是操作层面各个部门之间的讨价还价。至于具体投资项目是否有国家资金投入,现在也不好说。
如此,在当下还没有看到中央政府具体支持海西经济区的具体细则之前,各方静下心来去更好地谋划海西的发展更为重要。杨益民认为:“当下我们需要解决的是,我们要怎么规划,怎么完善我们的投资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下一步需要很好地考虑。真正让外商进的来,留的住。让他们发展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