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信息诈骗犯罪迅速在我国蔓延,特别是近两年,电信诈骗日益突出。”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副局长黄祖跃今天在此间表示,电信诈骗犯罪具有蔓延性较大、发展迅速;诈骗手段翻新速度快;团伙作案,反侦查能力非常强;跨国跨境犯罪比较突出四大特点。 |
“自从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金融、通信业的快速发展,虚假信息诈骗犯罪迅速在我国蔓延。特别是近两年,借助于手机、固定电话、网络等通信工具和现代网银技术实施的非接触式诈骗犯罪发展迅速。”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副局长黄祖跃今天透露,骗子的触角已经延伸到全国各地,群众深受其害,反应非常强烈,电信诈骗从某种程度上讲,已经成为社会公害。
公安机关连年开展专项斗争,媒体也一直在宣传,提醒老百姓不要上当受骗,为什么这类案件还是越来越多?作为公安部刑事侦查局负责这项工作的副局长,黄祖跃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经过多年的调研,我们发现,电信诈骗犯罪发展迅速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黄祖跃说,一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刑事犯罪规律决定了诈骗犯罪的不断增多;二是电信诈骗是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犯罪,诈骗手法简单,很容易传播、仿效。
黄祖跃告诉记者,在前几天刚刚破获的一起案子中,不法分子花两三万元钱买了一个短信群发器,短短一个多月就骗了好几万元,有十几个省的老百姓上当受骗。
“第三个原因是,法律的支持力度也不够,处理上偏轻。抓到以后判几年刑就出来了,这不利于遏制这种犯罪的发生。”黄祖跃说。
打击存有难度远程+非接触式+侦破繁琐
在街头采访中,有人提出疑问:把骗子的电话提供给警方,警方就能根据号码迅速破案吗?记者把问题转述给了黄祖跃。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骗子留了电话、留了账号,抓起来不就完了吗?其实远远不像善良的人们想像得这么简单。”黄祖跃解释说,电信诈骗没有犯罪现场和痕迹物证等线索,电信诈骗是远程的、非接触式的,这就使得电信诈骗的侦破工作比较繁琐,也加大了打击难度。
黄祖跃说,不法者留下的电话和账户,不过是他们为了逃避打击制造的一个假象。这些手机号码都是无记名的,显示的座机号码大部分是网络虚拟电话,还有一些任意显号软件可以显示出虚假的电话号码,有时甚至可以显示出银行、公安局的电话,实际上都是假的。而银行账号和银行卡也是不法分子花钱买的他人的账号。
“侦办一起这样的案件,公安机关需要投入大量的警力、经费,要派出很多的专案组,满世界跑。拿着法律手续找银行、找电信部门,查电话、查账号,非常繁琐。”黄祖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