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与思考
一年前,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从省级层面确立了淮安的发展定位,为淮安新一轮科学发展、跨越追赶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加快推动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这一宏伟目标尽快由梦想变为现实,是摆在我们面前最为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中心城市的内涵VS淮安的现实基础
中心城市,是指在国家、省级或一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并起到枢纽作用的大中城市。按照影响范围大小,可分为全国性、区域性、地方性等不同等级。从功能定位来看,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属于地方性区域中心城市,即在江苏北部区域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对苏北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并能够通过区域互动实现各种要素资源的最优配置,为未来成为“长三角北部重要中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淮安地处苏北几何中心,历史上曾是全国漕运指挥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漕粮储运中心和淮北食盐集散中心。改革开放以来,淮安经济社会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很大变化,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坚持工业化、城市化“双轮驱动”,坚定不移地推进大交通、大产业、大流通、大文化、大旅游等“五大建设”,全市综合实力得以持续显著提高。2011年全市实现GDP 1690亿元,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超过400亿元、200亿元,主要指标增幅继续高于全省。同时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50平方公里,人口150万,在苏北五市均居于第二位,城市化率达到52%。无论在经济总量还是城市建设、人口集聚等方面,初步显现出成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基础实力和巨大潜力。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淮安在中心城市建设和激烈的区域发展竞争中,还有一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努力:一是经济总量不够大,产业竞争力还需要加强。GDP、财政收入等占全省比重较小,企业规模小,产业支撑体系尚未形成,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在起步阶段。二是交通条件大为改善,高铁建设尚需努力。尽管高速公路、内河航运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当今高铁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淮安没有高速铁路直接与上海、南京等重要区域经济中心对接,成为经济腾飞的重要制约因素。三是人才集聚度还不够高,科技创新能力需进一步增强。目前淮安有七所高等院校,但还没有一所综合性大学,企业创新投入处于提升阶段,全市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和高新技术产值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四是对外开放水平需进一步提高,载体建设需要加快推进。淮安是内陆型城市,对外开放正处于加快发展的时期,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正处在报批过程中,但外资类型较为单一,经济开放度还不够高。
奋力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路径选择
根据有关规划,“十二五”期间,淮安要围绕“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发展目标,以先进产业为支撑,以现代服务业为纽带,以区域特色为亮点,着力构建中心城市八大支撑体系,即:形成四大中心,凸显四大特色。主要包括:在长三角北部形成“交通运输中心、先进制造业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四大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凸显“江北台资集聚高地、中国新盐都、中国声谷、东方美食之都”四大特色。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围绕完善功能、集聚要素、提升品质、美化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充满魅力、令人向往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必须做好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工作:
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在转型升级中变“后发劣势”为“后发优势”。一是加快产业集聚步伐。实施五大千亿元主导产业培育、四大新兴产业倍增和四大传统产业提升计划,加快打造国家级的IT、盐化工新材料和特钢产业基地。二是提升突破县乡工业。培育县(区)百亿元工业主导产业,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辐射力的特色经济板块;加快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型小城镇。三是发挥科技创新作用。加快留创园、软件园等载体建设,打造高端人才基地;建立健全重点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龙头企业。
强化人才引领作用,在创新发展中由“慢步跟跑”变为“奋力追赶”。围绕五大千亿元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推行“项目+人才”模式,集聚海内外各类高端创新创业人才;推进“大院名校”政产学研合作计划,打造区域性人才集聚高地。积极与科教人才集聚地区开展合作,才为我用,借“梯”攀高。以更好的发展环境与政策措施,引得进人才、留得住人才。
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在开放合作中由“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一是深化对外经贸合作。壮大台资规模,提升台商论坛层次,争取设立国家级台资产业转移集聚示范区;瞄准日韩、东南亚,拓展欧美和“金砖”国家,力争在重大经贸合作项目上取得新突破。二是积极开展区域协作。争取上海、苏南等产业转移、服务辐射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与苏南、苏中、苏北的产业对接和城市功能衔接,培育浙资、闽资产业集群;发展淮河通海航运,争取“淮河生态经济走廊”早日进入国家战略。三是提升载体平台层次。加快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二次创业”步伐,高标准推进淮安工业园区、盐化工园区和县区开发区建设,运用创建国家级综合保税区和开放一类航空口岸扩大对外开放。
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在功能完善中从“几何中心”变为“辐射中心”。加快连淮扬镇、徐宿淮盐沪、宁淮等快速铁路规划建设,促进苏北腹地与上海、南京铁路干线的无缝对接;推进盐河、淮河等入海通道建设,实现“海港内移”;加快淮安机场提档升级,打造苏北航空枢纽和货运中心。在拓展对外通道的同时优化空间布局。实施“拓展东部、完善中部、提升南北、优化西部”发展战略,加快生态新城建设,加速五区融合发展;强化县城和重点镇的核心作用,构建“一轴两翼”市域城镇空间格局。
增强服务发展能力,在优化环境中由“公共资源大市”升级为“综合服务强市”。加快省级现代服务集聚区建设,建设龙头市场、中心商贸区、中央商务区和物流基地,努力打造苏北最大的会展、金融中心及总部经济集聚区;借中国移动呼叫中心落户淮安机遇,努力打造“中国声谷”乃至“世界声谷”。高标准规划和建设西游记主题公园、河下古镇、白马湖、铁山寺等核心景区,打造中国知名旅游目的地,积极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精心打造“学在淮安”品牌,积极筹建综合性淮安大学;做强做优淮医品牌,努力提供覆盖苏北的多层次、多样化、高水平医疗服务。
进一步挖掘政策支持潜力,在发展环境上由政策“洼地”变成发展“高地”。一方面充分发挥现有政策的“叠加”效应,把省里的各项政策逐一对接落实,进一步提高政策落实的效果,另一方面,积极尝试政策创新,努力在解决中心城市资源要素集聚、发展瓶颈制约、服务功能提升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深度挖掘伟人效应,在扩大影响中将“对外名片”变成“金字招牌”。通过扎实开展“三进三帮”、“三解三促”活动,弘扬周恩来总理亲民爱民理念,打造亲民政府形象。对总理家乡相关景点建设、线路设计和宣介推广进行全方位设计包装,全面提升伟人故里红色旅游的层次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