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9时,市效能建设年领导小组办公室与本报联合开展的“转变作风 提高效能”主题热线迎来了市财政局相关科室的负责人。市财政局纪检组组长丁先建、教科文科科长杨光熠、经济建设科科长刘书丽、农业科科长郭峰做客开封日报报业集团市民呼叫中心,通过热线电话,对广大市民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新一段城墙墙体维修和
环境整治近期有望开工
家住小西门军分区附近的刘女士在电话中说,大南门、大梁门外侧的环城公园修得非常好,乘凉、跳舞的人挺多。她问:小西门到大梁门那段城墙的保护修缮,财政资金是咋安排的?
杨光熠:开封城墙是目前我国第二大古代城垣建筑,是古都开封悠久历史的见证,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对开封来说意义重大,也是市民非常关心的事情。特别是环城公园建设,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可以说,开封城墙保护修缮和环城公园建设,是一项保护文化、改善民生、惠民利民的工程,当然也是市财政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我市从2008年起开始对城墙墙体进行维修,并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先后投入墙体修缮资金4600万元,修缮城墙约5公里。同时,为配合城墙本体修缮,投入了5亿元,实施整治城墙周边环境工程,共修建城墙绿地公园长度约占城墙全长的30%。

根据市政府工作安排,目前小西门以北至大梁门段的拆迁已经完成,下一步将进行墙体维修和环境整治。市财政已投入专项资金,对该地段进行整理和维护,近期可望开工。预计不久后,该地段的环境会有较大的变化。
重点保障文化建设
市民张先生问:前几年社区的活动室添置了音响、电子琴,丰富了小区居民的文化生活。现在农村都有农家书屋,社区会不会建书屋?
杨光熠:近年来,我市财政部门坚持将文化建设作为公共财政保障的重点,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市财政投资1000余万元,新建开封市杂技馆综合排练厅、修缮图书馆综合楼;筹措资金3728万元,新建476个农家书屋。市财政还积极支持公共文化场馆的免费开放,每年负担300余万元免费开放经费。对县区投入300余万元补助资金,支持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建设,支持县区文化馆、文化教育服务中心免费开放,全面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市财政每年还安排100余万元专款,支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各种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活动进一步活跃,比如欢乐周末、戏曲大擂台等。
目前,我市各区均建立了图书馆和文化馆,随着投入的增大、各项制度的完善,社区文化的活动一定会丰富多彩。
加大环保支持力度
建设生态开封
苏女士问:现在PM2.5污染备受关注,市财政是如何支持我市PM2.5监测工作的?
刘书丽:今年年初,连日的雾霾天气,让防止PM2.5污染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我市颗粒物的主要来源是工业烟尘和粉尘、城市扬尘、建筑尘、土壤风沙尘、机动车尾气尘等。按照国家环保部的要求,2012年我省省会城市郑州要完成PM2.5监测建设任务,开封市城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能力建设属于第二期,应于2013年完成建设任务。为进一步贯彻实施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更好地维护公众环境权益,并出于郑汴一体化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郑汴新区环境保护的需要,市委、市政府决定我市加入开展PM2.5监测试点城市,做到郑汴两市PM2.5监测工作同步建设、同步监测、同步公布数据。
PM2.5、臭氧监测事关民生。为此,市财政局提前介入,就资金保障等问题多次向市政府主要领导进行了专题汇报,市本级先后筹措371.45万元,用于我市空气环境自动监控数据设备升级改造及建设,完成了我市5个空气自动站(河大一附院、肿瘤医院、妇幼保健院、世纪星幼儿园、黄河水利学院)的安装调试工作,并于2012年12月26日正式开始对公众发布监测数据。PM2.5监测工作的正式开展,对于我市加强大气重点源污染防治、深化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加强扬尘污染治理等治污措施的开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并进一步增强了我市市民环保意识,形成了人人参与空气污染治理的良好社会氛围。
近年来,市财政加大了对环保工作的支持力度,且资金投入从事后治理变为事前防治。今后,市财政部门还会继续大力支持环境保护工作。
石油价格改革财政补贴
向弱势群体等倾斜
市民王先生问:石油价格改革补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补贴范围有哪些?
刘书丽:石油价格改革财政补贴是从2006年4月开始的,此补贴政策已连续执行7年了,并且已建立了长效工作机制,一般情况下是一年开展一次补贴工作,即第二年清算补贴前一年的。
石油价格改革财政补贴的范围主要是受油价改革影响大、支出大幅增加、自身缺乏承受能力的弱势群体和公益性行业。主要包括:渔业,国有林场、苗圃,城市公交(包括城际公交),农村道路客运、岛际和农村水路客运经营者,城市出租车司机。
截至目前,2012年油补发放两次,一是2011年清算资金,二是预发2012年前4个月资金,资金总量达到17032.56万元。
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改善居住环境
陈先生是通许县一位村民,他想了解市财政是如何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
郭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我市当前正在强力推进的一项工作,也是我市财政重点支持的工作。从2010年开始,在我市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市财政每年预算列支3000万元,整合县区财政资金1亿元,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各县区结合自身建设规模,不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支持本县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今年,市财政预算列支4000万元,用于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往年相比,市财政又多拿出1000万元,这1000万元主要用于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旧村拆迁奖补。
近年来,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按照“三位一体”强动力,“五策并举”抓推进的工作方法,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工作措施,创新工作机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喜人成绩。截至目前,全市共启动建设104个新型农村社区,已建各类住宅26000套, 其中30个社区已形成规模,16个社区已有农户居住。社区内党建综合服务体、文化广场、小学、幼儿园、卫生服务站、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正在同步配套。